1961年,進入西安音樂學(xue)院附中(zhong)求學(xue)。
1964年(nian),考入西安音樂學(xue)院,學(xue)習演奏二胡(hu)、打擊(ji)樂;同年(nian),創作第一首(shou)歌曲《越南人(ren)民打得好》。在大(da)二期間,跟隨(sui)郭石夫(fu)、屠冶九、饒余燕(yan)等(deng)老(lao)師學(xue)習作曲。
1970年,自西(xi)安音樂(le)(le)學院畢(bi)業后,分配至陜(shan)西(xi)戲曲研究(jiu)院工(gong)作(zuo),在此(ci)期間(jian)趙(zhao)季平深入關中、陜(shan)南和陜(shan)北,鉆研了秦(qin)腔(qiang)、碗(wan)碗(wan)腔(qiang)、銅川梆(bang)子(zi)以及外省(sheng)劇種、樂(le)(le)器,通過學習(xi)民間(jian)藝術(shu),為(wei)音樂(le)(le)創(chuang)作(zuo)打下基礎。
1978年,進入中央音樂學(xue)院進修(xiu)。
1979年,創作管弦樂作品《陜(shan)南素描》。
1980年,開始涉足(zu)民(min)族管弦樂領域,創(chuang)作琵琶協奏(zou)曲《祝福(fu)》,以及管弦樂作品《秦川(chuan)抒(shu)懷(huai)》,并與魯日融共(gong)同創(chuang)作了(le)《長安社火》。
1981年(nian),創作(zuo)管子(zi)與(yu)樂隊協(xie)奏曲(qu)《絲綢(chou)之路幻想組(zu)曲(qu)》。
1984年(nian),為(wei)陳凱歌(ge)執導的首部電(dian)影《黃土(tu)地》配樂,由此正(zheng)式進入(ru)影視音樂創作領域(yu)。
1986年,在陳凱歌(ge)執導的(de)劇情片《大(da)閱兵(bing)》中擔任配樂工作。
1987年(nian),為(wei)張(zhang)藝謀(mou)的導演處(chu)女作《紅(hong)高粱》配(pei)樂,并榮(rong)獲第8屆中國電(dian)影金雞獎最佳音(yin)樂獎。
1989年(nian),在驚悚片《野(ye)狼谷(gu)》、劇情片《煙雨情》、紀錄片《秦始皇》、農村題材電視(shi)劇《好男好女》中擔任音(yin)樂創作。
1990年(nian),為(wei)張藝謀執導(dao)的劇情片(pian)(pian)《菊豆》配樂(le);同(tong)年(nian),為(wei)劇情片(pian)(pian)《五個(ge)女(nv)子和(he)一根(gen)繩(sheng)子》創作的音樂(le)獲得第(di)12屆(jie)法(fa)國(guo)南特三大洲電影節(jie)最(zui)佳音樂(le)獎;同(tong)年(nian),為(wei)抗戰(zhan)片(pian)(pian)《黑山路》、喜(xi)劇片(pian)(pian)《現(xian)世(shi)活寶》進(jin)行音樂(le)創作。
1991年(nian),任陜西省(sheng)(sheng)歌舞(wu)劇院院長(chang),并兼任中國(guo)音(yin)樂(le)家協(xie)(xie)會副主(zhu)席(xi)、陜西省(sheng)(sheng)文聯主(zhu)席(xi)、陜西省(sheng)(sheng)音(yin)樂(le)家協(xie)(xie)會副主(zhu)席(xi)、陜西省(sheng)(sheng)電影音(yin)樂(le)學(xue)會會長(chang)和(he)陜西省(sheng)(sheng)第八屆(jie)人大(da)代(dai)表、黨的十(shi)五(wu)大(da)代(dai)表、陜西省(sheng)(sheng)第十(shi)屆(jie)政(zheng)協(xie)(xie)委員等職務;同年(nian),在張藝謀執導的劇情(qing)片《大(da)紅燈(deng)籠高(gao)高(gao)掛》中擔任配(pei)樂(le)。
1992年,為(wei)孫周導演的劇(ju)(ju)情片《心香(xiang)》配樂,并榮獲小百花獎最(zui)佳音樂獎;同年,為(wei)張藝謀執導的農(nong)村題(ti)材劇(ju)(ju)情片《秋菊打官(guan)司(si)》、陳凱(kai)歌執導的劇(ju)(ju)情片《霸王別(bie)姬》配樂。
1993年(nian),在張藝謀執導的劇情片《活著》中擔任(ren)配樂;同(tong)年(nian),創(chuang)作民(min)族管弦(xian)樂作品《黃土(tu)地》組(zu)曲。
1994年,為劇(ju)情片《炮(pao)打(da)雙燈(deng)》、抗戰片《步入(ru)輝(hui)煌》、劇(ju)情片《黃沙·青草·紅(hong)太陽》,以(yi)及賴(lai)水清執導(dao)的古裝(zhuang)電(dian)視劇(ju)《倚天屠龍記(ji)》進(jin)行配樂。
1995年,作為亞洲(zhou)代(dai)表參加了在瑞士(shi)舉行的第(di)二(er)屆國(guo)際電(dian)影音樂節,并拍(pai)攝專題(ti)紀錄片《音樂家(jia)——趙(zhao)季平》;同年,為劉鎮偉(wei)執導的系(xi)列(lie)電(dian)影《大話(hua)西游》配(pei)樂。
1996年2月,為古(gu)裝電(dian)視劇(ju)《水滸傳(chuan)(chuan)》創作(zuo)(zuo)的(de)配樂(le)獲得第16屆中國電(dian)視劇(ju)飛天獎(jiang)最(zui)佳音(yin)樂(le)獎(jiang),其(qi)中《好漢歌》獲得最(zui)佳歌曲(qu)獎(jiang);10月12日(ri),為傳(chuan)(chuan)記(ji)片(pian)《孔(kong)繁森》創作(zuo)(zuo)的(de)音(yin)樂(le)獲得第16屆中國電(dian)影金(jin)雞獎(jiang)最(zui)佳作(zuo)(zuo)曲(qu)獎(jiang);12月,憑借在劇(ju)情片(pian)《風月》中的(de)配樂(le),入(ru)圍第33屆臺(tai)灣(wan)電(dian)影金(jin)馬獎(jiang)最(zui)佳電(dian)影音(yin)樂(le)。
1998年,趙季平的音樂(le)作品被美國華納·特(te)德克古典唱片(pian)公司(si)簽約錄制;同年,在陳凱歌(ge)執導(dao)的古裝劇情片(pian)《荊(jing)軻刺秦王》中擔任配(pei)樂(le)工作。
1999年(nian),創作(zuo)(zuo)交(jiao)響樂(le)作(zuo)(zuo)品(pin)《第一(yi)交(jiao)響樂(le)》、《霸王(wang)別姬》、《太(tai)陽(yang)鳥(niao)》,以(yi)及民族(zu)管弦樂(le)作(zuo)(zuo)品(pin)《慶典序(xu)曲》;同年(nian),為(wei)劇情片《過年(nian)回家》配(pei)樂(le)。
2000年(nian),為舞劇(ju)《大(da)漠孤(gu)煙直(zhi)》創作(zuo)(zuo)(zuo)音(yin)樂(le),并在(zai)(zai)臺(tai)北(bei)首(shou)演(yan);6月(yue)(yue),創作(zuo)(zuo)(zuo)的(de)交響(xiang)樂(le)作(zuo)(zuo)(zuo)品《太陽鳥》、《霸王別姬》由柏(bo)林愛樂(le)樂(le)團在(zai)(zai)其一年(nian)一度的(de)森(sen)林音(yin)樂(le)會中(zhong)演(yan)出;7月(yue)(yue),由其創作(zuo)(zuo)(zuo)的(de)室內樂(le)作(zuo)(zuo)(zuo)品《關(guan)山月(yue)(yue)——絲綢之路印象》被大(da)提琴家(jia)馬友(you)友(you)選中(zhong),并在(zai)(zai)美國首(shou)演(yan);10月(yue)(yue),憑借在(zai)(zai)農村情感劇(ju)《嫂娘》中(zhong)創作(zuo)(zuo)(zuo)的(de)音(yin)樂(le)獲(huo)得第18屆中(zhong)國電視金鷹獎最(zui)佳音(yin)樂(le)獎。
2001年(nian),為郭(guo)寶昌執導的家族劇(ju)《大宅門》譜曲,并在周曉(xiao)文(wen)執導的歷(li)史劇(ju)《呂不韋傳奇》中擔(dan)任配樂(le)(le)工作(zuo);同年(nian),由其創作(zuo)的《第一交響樂(le)(le)》獲得首屆中國(guo)音(yin)樂(le)(le)金鐘獎優秀(xiu)作(zuo)品銅獎。
2002年(nian)(nian),為(wei)春晚寫(xie)了第(di)一首歌(ge)《連(lian)隊過大年(nian)(nian)》;同(tong)(tong)年(nian)(nian),在古裝劇《天(tian)(tian)下糧(liang)倉》、《錢王》、《曹操與(yu)蔡文姬》、《趙氏(shi)孤(gu)兒(er)》、《天(tian)(tian)龍八部》中擔任作(zuo)曲;同(tong)(tong)年(nian)(nian),創作(zuo)民(min)族管弦(xian)樂(le)作(zuo)品《覓》、《悼歌(ge)》,并根據(ju)電視劇《大宅門(men)》的(de)音樂(le)主題改(gai)編成民(min)族管弦(xian)樂(le)作(zuo)品《盧(lu)溝曉月——大宅門(men)寫(xie)意》。
2003年3月,應(ying)邀在香港舉辦《樂(le)壇神筆(bi)——趙季平專(zhuan)場(chang)音樂(le)會》。
2004年,當選陜西文聯主席;同年,創作(zuo)民(min)族管(guan)弦樂(le)《古槐尋根》、二(er)(er)胡協奏曲《心香》、音樂(le)詩(shi)劇(ju)《夢回大唐(tang)》,以及為紀念抗(kang)日戰(zhan)爭(zheng)勝(sheng)利60周年而作(zuo)的《第(di)二(er)(er)交(jiao)響樂(le):和(he)平頌(song)》。
2005年,為胡(hu)玫執導(dao)的商戰劇《喬家(jia)大院》譜曲(qu),并負責了古裝劇《汗血寶馬(ma)》、《錦衣衛》,以及抗戰劇《迎春(chun)花》的配(pei)樂工(gong)作(zuo);同年,創作(zuo)交響京劇《楊(yang)門女將》。
2006年(nian)1月,為歌(ge)手王(wang)宏(hong)偉創作(zuo)了歌(ge)曲(qu)《年(nian)夜飯(fan)》;同年(nian),創作(zuo)大提琴與樂隊協奏曲(qu)《莊周夢》。
2007年,為歷史(shi)劇(ju)《大(da)秦帝國之裂變》、《大(da)明王朝1566》,以及抗(kang)戰劇(ju)《狼毒花》配樂。
2008年(nian)4月,創作了(le)以紀念志愿者熊寧為(wei)主題的歌曲《愛的懷(huai)念》;9月,任西安音樂(le)學院(yuan)院(yuan)長;同(tong)年(nian),為(wei)陳凱(kai)歌執導的傳記片《梅(mei)蘭芳(fang)》配樂(le)。
2009年(nian)6月(yue)(yue),由趙季平創作的(de)歌曲《我的(de)陜(shan)北》獲得陜(shan)西省(sheng)第十一(yi)(yi)屆精神文明建設“五(wu)個(ge)一(yi)(yi)工程”獎;9月(yue)(yue),獲得第27屆中國電視劇飛(fei)天獎突(tu)出(chu)貢獻獎;12月(yue)(yue)18日,當(dang)選中國音(yin)樂家協(xie)會第七屆主(zhu)席,成為陜(shan)西走出(chu)去的(de)第一(yi)(yi)位(wei)中國音(yin)協(xie)主(zhu)席。
2010年,為胡玫執導(dao)的古裝(zhuang)片《孔子》配(pei)樂(le)(le),并創作(zuo)了主(zhu)題曲《幽蘭操》,該曲由(you)歌手王菲(fei)演唱;2月,被評選為陜西最具(ju)文化(hua)影響力人物;4月,接到南(nan)方旱災作(zuo)曲的邀請,創作(zuo)了歌曲《掛牽》;7月27日,經投票選舉(ju),連任(ren)陜西省(sheng)文聯主(zhu)席;10月15日,在(zai)西安音樂(le)(le)廳舉(ju)辦“和平(ping)頌趙季平(ping)作(zuo)品音樂(le)(le)會”。
2011年4月,為西安(an)世界園藝博覽(lan)會創(chuang)作(zuo)主題歌《祓禊(xi)謠》;5月15日,在(zai)廣州星海音(yin)樂(le)廳舉(ju)辦“趙季平中國民族管弦樂(le)影視作(zuo)品音(yin)樂(le)會”;11月4日,在(zai)北京國家大劇院舉(ju)辦“春華秋實(shi):趙季平民族管弦樂(le)作(zuo)品音(yin)樂(le)會”。
2012年3月31日(ri),在臺北中(zhong)山堂(tang)舉辦“趙季平電視電影金曲音樂會(hui)”;11月24日(ri),由(you)趙季平、趙麟(lin)父子聯袂(mei)制(zhi)作的(de)《大(da)秦(qin)帝國》交響音樂會(hui)在北京世紀(ji)劇院上演;同年,為(wei)劇情片《白鹿原》、《一九(jiu)四二》創(chuang)作音樂。
2013年12月21日,獲(huo)得(de)第九屆中(zhong)國金唱片獎。
2014年12月7日,出席北(bei)京國際電影(ying)音(yin)樂(le)節,并作為首屆電影(ying)節的“年度(du)人物(wu)”舉行了(le)大師(shi)講堂;同日,中央音(yin)樂(le)學院舉行了(le)趙季平名譽教授的聘任儀式。
2015年6月,當選中國音樂(le)家協(xie)會名譽主席。
2017年10月15日,由其創作的《第一小提(ti)琴協奏曲(qu)》在(zai)國家大劇院首演。
2019年7月(yue)27日(ri)(ri),人民音(yin)樂出版(ban)社在西安(an)發布首(shou)(shou)張(zhang)“人民音(yin)樂金唱(chang)片”——《江山(shan)無(wu)限——趙季平影視(shi)金曲(之一)》;10月(yue)12日(ri)(ri),趙季平創(chuang)作的《風(feng)雅頌之交響》,由陜(shan)西省廣播(bo)民族樂團(tuan)、西安(an)音(yin)樂學院聯袂在陜(shan)西首(shou)(shou)演。
1992年《霸王別姬原聲音樂》
1994年《幻影之(zhi)如煙往事》
1994年《五個女子和一根繩子電影原聲》
1994年《秋(qiu)菊(ju)打官司電影(ying)原(yuan)聲》
1994年《心香電影原(yuan)聲》
1994年《Raise the Red Lantern (大紅(hong)燈(deng)籠高高掛)》
1995年《齊天周大圣之西游雙記 電(dian)影歌樂游唱版》
1995年《Lifetimes (活著)》
1996年《風(feng)月 電影原聲帶》
1996年《秦頌》
1997年《水滸傳原聲音(yin)樂》
1998年《荊軻(ke)刺秦王》
2000年(nian)《電影(趙季平電影配樂精選)》
2001年《大宅門原聲音樂》
2001年《笑傲江湖(hu) 電視原聲帶》
2003年《天龍(long)八部 電視原聲帶(dai)》
2003年(nian)《中(zhong)國當代(dai)作曲家作品經典》
2007年《華夏之根大型民族管(guan)弦樂(le)作品(pin)》
2009年(nian)《喬(qiao)家大院 交(jiao)響組曲(qu)》
2009年《喬家(jia)大院 電視劇(ju)原聲》
2014年《新(xin)三國原聲音樂集(ji)》
2014年《大(da)秦帝(di)國電(dian)視原聲音樂》
2014年《趙季平(ping)音(yin)樂(le)精選之夜》
2014年《趙季平作品(pin)音樂會》
1984年《黃(huang)土地》電影(ying)
1985年《他(ta),我們見過》電影
1986年(nian)《大閱兵》電影
1987年《黃河在(zai)這兒拐(guai)了個彎》電影
1987年《紅高粱》電(dian)影
1988年(nian)《紅(hong)姑寨恩仇記》電(dian)影
1988年《嘩變》電影
1989年《煙雨情》電影
1989年(nian)《野(ye)狼谷》電影
1990年《菊豆》電影
1990年《黑山路》電影
1990年《現世活寶》電影
1990年《五個(ge)女子和一根繩子》電影
1991年(nian)《天云血》電影
1992年《心香》電影(ying)
1992年《秋菊打(da)官司》電影(ying)
1992年《霸王(wang)別姬(ji)》電(dian)影
1993年《活著》電影(ying)
1994年(nian)《炮打雙燈(deng)》電(dian)影(ying)
1994年(nian)《步入輝(hui)煌(huang)》電影
1994年《黃(huang)沙(sha)·青草·紅(hong)太陽》電影
1994年(nian)《倚天屠龍記》電視劇(ju)
1995年《幻(huan)影(ying)》電影(ying)
1995年(nian)《風月》電影(ying)
1995年(nian)《大(da)話(hua)西(xi)游》系列電影
1996年《水滸傳》電視劇
1996年《孔繁森》電影
1996年《秦頌》電影(ying)
1997年《桃李滿天紅》電影
1997年《問(wen)鼎長天》電視劇
1997年《燕子(zi)李三》電視劇
1998年《荊(jing)軻刺秦王》電(dian)影
1998年(nian)《紹興師爺》電視劇
1998年(nian)《康熙微服私(si)訪記》電視劇
1998年《嫂(sao)娘》電視劇
2000年《一(yi)聲嘆息》電影
2000年《笑傲江湖》電(dian)視劇
2000年《呂不韋傳奇》電視劇(ju)
2001年《大(da)宅門》電視劇
2002年《錢(qian)王(wang)》電視(shi)劇
2002年(nian)《青衣》電視劇
2002年《曹(cao)操與蔡文姬(ji)》電視(shi)劇(ju)
2003年《天龍(long)八部》電(dian)視劇
2005年《汗血寶(bao)馬》電視(shi)劇
2005年《錦衣衛》電視劇
2005年《迎(ying)春花》電視劇
2006年《武當II》電(dian)視劇
2006年《上將許(xu)世友(you)》電視劇
2007年《大秦帝國之(zhi)裂變》電視劇
2007年《大明王朝1566》電視(shi)劇
2007年(nian)《狼(lang)毒花》電視劇
2008年《梅蘭芳》電影
2008年《中國往事》電視劇
2009年《孔子》電影
2010年《新三國演義》電(dian)視劇
2010年《大秦(qin)帝國之(zhi)縱橫》電視(shi)劇(ju)
2012年《一(yi)九四二》電影
2012年(nian)《白鹿原》電(dian)影(ying)
1979年(nian)《陜南(nan)素描》雙簧(huang)管與(yu)樂隊
1980年(nian)《祝福(fu)》琵琶協奏曲
1980年《秦川抒(shu)懷(huai)》管弦樂曲
1981年《絲綢之路幻(huan)想曲》民族(zu)管(guan)弦樂(le)-幻(huan)想曲
1993年《黃土地》民族管弦樂-組曲
1994年《大唐禮樂》管弦樂曲(qu)
1996年《大紅燈籠高高掛》組曲
1998年《慶典序(xu)曲(qu)》民(min)族管弦樂-序(xu)曲(qu)
1999年(nian)《霸王別姬》交(jiao)響詩
1999年《太陽(yang)鳥》交響音畫
1999年《第一交響(xiang)樂》交響(xiang)曲(qu)
2000年《大(da)漠孤煙(yan)直》舞劇(ju)音樂
2000年《關山月(yue)》室內樂
2002年《覓》民族管弦樂曲
2002年《悼(dao)歌》民族(zu)管(guan)弦樂曲
2002年《盧溝曉月:大宅門(men)寫意》民族管弦樂曲
2004年《第二交響樂:和平頌》交響曲
2004年《古(gu)槐尋根》民(min)族管弦樂(le)曲(qu)
2005年《夢回大(da)唐》音樂詩(shi)劇
2005年《楊(yang)門女將》交響京劇
2006年《莊(zhuang)周夢》大提琴協奏曲(qu)
2007年《喬家大院》管弦樂組曲
2017年《第(di)一小提(ti)琴協奏(zou)曲》協奏(zou)曲
2019年《風(feng)雅頌(song)之(zhi)交響》民族管弦樂曲
1964年《越(yue)南人(ren)民打(da)得好》
1964年《誓(shi)師大會開得好》
1982年《江(jiang)上(shang)船(chuan)歌》
1982年《春江花(hua)月(yue)夜》
1982年《錦(jin)繡(xiu)秦川》
1987年《女兒歌》
1987年《妹(mei)妹(mei)你大膽地往(wang)前走》
1996年《好漢(han)歌》
1997年《黃河鼓震》
2000年《想起(qi)老媽(ma)媽(ma)》
2001年(nian)《敦煌故事(shi)》
2002年(nian)《連隊里過大年(nian)》
2004年《故土(tu)情》
2006年《年夜飯(fan)》
2008年(nian)《愛的懷念》
2009年《我的陜北》
2010年《掛牽》
2010年《幽蘭操》
2011年《祓禊謠》
2016年《西部揚帆》
2000年《大漠孤煙(yan)直》舞劇(ju)配樂
2001年《情(qing)天恨海圓(yuan)明(ming)園》舞(wu)劇配樂
2012年《陜北風情——情歌》合唱
1988年,獲得第8屆金雞獎(jiang)-最(zui)佳音(yin)樂獎(jiang)。《紅(hong)高粱》
1990年,獲得第12屆法國南特三大洲電影(ying)節(jie)-最佳音樂獎。《五個(ge)女子和(he)一(yi)根(gen)繩子》
1996年,獲得第(di)16屆飛天獎(jiang)(jiang)-最佳音樂獎(jiang)(jiang)。《水滸傳(chuan)》
1996年,獲得(de)第16屆金雞(ji)獎-最佳(jia)音樂獎。《孔繁森》
1996年(nian),獲得第16屆(jie)飛天獎-最佳(jia)歌曲獎。《好(hao)漢歌》
2000年,獲得第18屆(jie)金鷹獎-最佳音樂獎。《嫂娘》
2001年(nian),獲得(de)第1屆中國音樂金鐘獎(jiang)-優秀作品銅獎(jiang)。
2008年,獲得(de)第27屆飛(fei)天獎-突出貢獻獎。
2009年(nian),獲得第11屆陜(shan)西省精(jing)神文明(ming)建設五個一工程獎。《我(wo)的陜(shan)北》
2010年,獲(huo)得(de)陜西最具(ju)文(wen)化影響力人物。
2013年,獲得第九屆中國金唱片獎(jiang)。
2014年,獲得第1屆北京國際(ji)電影(ying)音(yin)樂(le)節(jie)-年度(du)人物。
歷經歲月積累,民間音(yin)樂(le)(le)早(zao)已流淌在趙季平的(de)(de)血脈里,傳統藝術早(zao)就沉淀在趙季平的(de)(de)創作細胞中,他的(de)(de)大腦就是一座民間音(yin)樂(le)(le)的(de)(de)儲存(cun)庫。只要面對(dui)樂(le)(le)譜,那些(xie)曲調、那些(xie)情愫、那些(xie)歷經千百年而不衰的(de)(de)唱(chang)腔,都會瞬息(xi)間自然而然地(di)在心底涌動,凝(ning)聚于筆端,既可以信手(shou)拈(nian)來,也可以融會貫通。(人民網評)
20世紀80年(nian)代至90年(nian)代,中國(guo)電(dian)影音樂(le)的(de)(de)歷史(shi),不(bu)能不(bu)談(tan)趙(zhao)季平。他代表了這一階段的(de)(de)電(dian)影音樂(le),他是這一時期的(de)(de)里(li)程碑和巨匠。(導演張藝謀評)
先(xian)(xian)生棄(qi)丹(dan)(dan)青(qing)而就(jiu)管(guan)弦,大約受(shou)到故(gu)地遺風之影響,因(yin)為(wei)燕、趙古來多“慷慨悲歌(ge)之士”。又因(yin)丹(dan)(dan)青(qing)世(shi)(shi)家出(chu),故(gu)先(xian)(xian)生的音樂聲、象并(bing)存,時、空同(tong)(tong)在,耳聞如(ru)同(tong)(tong)目睹,猶如(ru)面壁(bi)觀圖。先(xian)(xian)生所經營者,乃是一個世(shi)(shi)界(jie)。世(shi)(shi)界(jie)既(ji)大,世(shi)(shi)界(jie)亦(yi)小,故(gu)不(bu)能說(shuo)。有(you)時世(shi)(shi)界(jie)為(wei)真,有(you)時世(shi)(shi)界(jie)為(wei)幻(huan),故(gu)不(bu)可說(shuo)。這世(shi)(shi)界(jie)既(ji)是心靈的交通,故(gu)不(bu)必(bi)說(shuo)。所剩唯有(you)一句(ju)——請君(jun)為(wei)我傾耳聽(ting)!(導演陳凱歌(ge)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