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庫簡介
洋(yang)河(he)水(shui)庫是一座防(fang)洪、灌溉(gai)、發電及養魚等綜合利用的大型(xing)水(shui)利樞(shu)紐,由(you)主壩、輸水(shui)洞(dong)、溢洪道(dao)、電站等主體工(gong)(gong)程組(zu)成。水(shui)庫由(you)河(he)北省(sheng)水(shui)利廳(ting)設(she)計院設(she)計,洋(yang)河(he)水(shui)庫工(gong)(gong)程指揮部(bu)施工(gong)(gong)。 1959年11月興建, 1961年7月竣工(gong)(gong)。
建庫(ku)以來,在防洪、灌(guan)溉等(deng)方面(mian)發揮了(le)(le)一定作用(yong)。1989年實施的(de)“引(yin)(yin)(yin)青濟(ji)秦”工程從(cong)青龍(long)河引(yin)(yin)(yin)水入洋(yang)(yang)河水庫(ku),經洋(yang)(yang)河水庫(ku)反調(diao)節再供(gong)秦皇島(dao)市區,至此(ci)洋(yang)(yang)河又成了(le)(le)“引(yin)(yin)(yin)青濟(ji)秦”工程的(de)重要組成部(bu)分。
運行情況
1.1962年7月(yue)輸水洞泄流149立方米每秒,沖毀尾(wei)渠,后進行恢復,并在消(xiao)力池尾(wei)部加消(xiao)力坎,高(gao)1.6米,增(zeng)加第(di)二(er)道消(xiao)能工程。
2.1962~1964年(nian)(nian)(nian)連續三年(nian)(nian)(nian)壩坡遭(zao)風(feng)浪沖擊(ji)破壞,后進(jin)行(xing)補砌,并于1964年(nian)(nian)(nian)改為混(hun)凝土(tu)勾(gou)縫。1973年(nian)(nian)(nian)12月被沖擊(ji)破壞的4300平方米,1974年(nian)(nian)(nian)汛前改用漿砌塊石護坡。
3.1976年(nian)唐山地震,防浪墻倒塌(ta),壩頂裂縫。裂縫采用灌粘(zhan)土(tu)泥漿辦法處(chu)理,1977年(nian)汛前修復防浪墻。 4.1977年(nian)8月輸水洞閘門被卡(ka),鋼絲繩(sheng)拉斷,當(dang)時(shi)進行檢修處(chu)理。
加固擴建
1.水庫現為(wei)千年(nian)(nian)(nian)校核標準,為(wei)防“63.8”獐獨型暴(bao)雨,做了臨(lin)時口門(men),目前可防三日點雨量1100毫米的洪(hong)水。 2.1969年(nian)(nian)(nian)至1971年(nian)(nian)(nian)擴建了溢洪(hong)道。
3.1977年至1979年進行了震后(hou)修復工程。
防洪調度
汛期限(xian)制水(shui)位51.7米,按20年(nian)一(yi)遇洪水(shui)以下(xia)不使用溢洪道,100年(nian)一(yi)遇洪水(shui)以下(xia)限(xian)泄500秒立方米,保鐵路安(an)全。超(chao)過100年(nian)一(yi)遇即不再限(xian)泄。
存在問題
(1)大壩加固系戴帽加高的,遇大水安全無保證。
(2)配套(tao)和(he)自給程(cheng)度低,管理秩序(xu)比較(jiao)紊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