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羅伯特·布列松生于法國(guo)多姆山(shan)省,早年曾學習繪畫(hua),二次大戰(zhan)(zhan)時成為戰(zhan)(zhan)俘一年,其間(jian)接觸了電(dian)影(ying)膠卷,引發了對電(dian)影(ying)的興趣。1933年轉入電(dian)影(ying)界。二戰(zhan)(zhan)期(qi)間(jian)被關入德國(guo)集(ji)中(zhong)營,在(zai)那里認識勃里克柏杰主教,離開集(ji)中(zhong)營后受(shou)主教所托拍攝以(yi)貝達尼修女(nv)院為背景的劇(ju)情長片《罪惡天使》,從此(ci)確立其以(yi)哲學性(xing)、天主教思想為主題(ti)的電(dian)影(ying)風格。他(ta)個(ge)性(xing)孤(gu)高,作(zuo)品少而(er)精,風格簡約,題(ti)材(cai)喜將文學名家的作(zuo)品作(zuo)重(zhong)新詮釋,關注(zhu)枝節,喜歡采用非(fei)職業演員,對精神世界的孤(gu)獨和超越(yue)做(zuo)沉思性(xing)探索(suo)。他(ta)的美學信念是(shi)用電(dian)影(ying)將音樂和繪畫(hua)融為一體(ti),而(er)不是(shi)戲劇(ju)和攝影(ying)。
1951年(nian)(nian)執導的(de)電影作(zuo)品《鄉村牧(mu)師日記》成(cheng)功揚威(wei)(wei)威(wei)(wei)尼斯影展;1956年(nian)(nian)拍攝的(de)《死囚越獄》也(ye)獲得了康城(cheng)影展獎項。到80年(nian)(nian)代共拍成(cheng)包括《圣(sheng)女貞(zhen)德受(shou)難》、《夢想者四(si)夜》等14部經典名(ming)作(zuo)。他所撰寫的(de)《電影書寫札(zha)記》一書,則使他高居電影史殿堂的(de)寶(bao)座。
《電影書寫(xie)札記(ji)》是(shi)布(bu)烈(lie)松(song)唯一的(de)著作,輯錄了自1950年起至1974年止,他(ta)對(dui)“電影書寫(xie)”所進(jin)行的(de)充滿想像力(li)的(de)深遂反思(si)。他(ta)談模特兒、演技(ji)(ji)、目光(guang)、聲音、說話、自動(dong)性、真與假,他(ta)談的(de)不僅限于(yu)電影藝術(shu),而是(shi)可引申(shen)至人生這一創造活動(dong)。他(ta)的(de)反思(si)已經(jing)由(you)技(ji)(ji)進(jin)乎道,對(dui)于(yu)顯(xian)隱、收放(fang)、增減、予取、遠近(jin)之(zhi)道,多有精辟提示(shi),也(ye)為我們揭示(shi)預知(zhi)、等待、邂逅(hou)、誘(you)導、親近(jin)的(de)藝術(shu)。有人說布(bu)列(lie)松(song)談的(de)是(shi)電影倫理學,其意(yi)大(da)抵(di)在此。
布(bu)列(lie)(lie)(lie)松(song)(song)是吟詠(yong)人(ren)類(lei)苦難的(de)(de)詩人(ren)。從1945年《布(bu)勞涅森(sen)林的(de)(de)女人(ren)們》,到(dao)1950年《鄉村牧師日記》,再到(dao)1983年痛斥拜物(wu)主(zhu)義的(de)(de)收(shou)山之作(zuo)《錢》,布(bu)列(lie)(lie)(lie)松(song)(song)影片中的(de)(de)人(ren)物(wu)永(yong)遠在(zai)靈魂深處接(jie)受苦難的(de)(de)挑戰(zhan),無論是死(si)囚、扒手和(he)罪(zui)人(ren),還是圣女貞德和(he)法官。受苦受難不是忍受折(zhe)磨,而(er)是不甘(gan)屈服(fu)命(ming)運。布(bu)列(lie)(lie)(lie)松(song)(song)說,沒(mei)有獻身(shen)精神(shen),不拋棄利己主(zhu)義,人(ren)的(de)(de)靈魂就不得(de)安寧。他在(zai)主(zhu)人(ren)公身(shen)上尋找贖罪(zui)的(de)(de)希(xi)望(wang),從而(er),拯救人(ren)的(de)(de)靈魂成為布(bu)列(lie)(lie)(lie)松(song)(song)影片的(de)(de)主(zhu)題(ti)。
1950年的(de)(de)影(ying)(ying)片《鄉村牧師(shi)日記》在(zai)電(dian)影(ying)(ying)史(shi)上的(de)(de)意(yi)義在(zai)于(yu)它(ta)為文(wen)學(xue)作(zuo)(zuo)品的(de)(de)電(dian)影(ying)(ying)改編方式提供了獨特的(de)(de)范例,具有劃時(shi)代的(de)(de)意(yi)義。根據法國作(zuo)(zuo)者貝爾納諾斯(1888~1948)的(de)(de)日記體同名(ming)原著改編而成,以(yi)冷峻(jun)的(de)(de)筆調(diao)塑造了一個近乎耶穌基督忍(ren)辱負重自我犧牲的(de)(de)殉道(dao)者形(xing)象,表現了忠于(yu)神(shen)職的(de)(de)鄉村牧師(shi)日月如斯的(de)(de)磨難和(he)(he)憂慮,揭示了內心的(de)(de)搏斗(dou),對人生使命的(de)(de)懷(huai)疑(yi)和(he)(he)愛的(de)(de)本(ben)能(neng),頌(song)揚人類的(de)(de)精神(shen)價值(zhi)是這(zhe)部作(zuo)(zuo)品的(de)(de)基調(diao)。
1974年的(de)(de)(de)影片《武士蘭士諾》,布烈松(song)借古喻今之(zhi)作,根據亞瑟(se)國王手下的(de)(de)(de)圓桌(zhuo)武士尋找圣杯(bei)而改編的(de)(de)(de)故事,曾獲1974年戛納(na)電影節國際影評人大獎。布烈松(song)通過中(zhong)古時期的(de)(de)(de)俠(xia)義和愚忠精神(shen),對當時身處社(she)會的(de)(de)(de)功利主義和道(dao)德(de)淪喪進行(xing)了尖銳的(de)(de)(de)批判和諷刺。故事講得很(hen)有中(zhong)國古代俠(xia)義英雄的(de)(de)(de)味道(dao),將(jiang)家國大義凌駕于個人情感之(zhi)上(shang),小(xiao)義需承讓(rang)于大義。但是英雄卻(que)終不為世人所理解,布烈松(song)一貫的(de)(de)(de)贖罪母題(ti)在(zai)本片中(zhong)得到升(sheng)華。
布(bu)列(lie)松的(de)(de)(de)(de)(de)電影(ying)語(yu)言嚴(yan)酷冷峻(jun),充(chong)滿(man)哥特式的(de)(de)(de)(de)(de)苦(ku)(ku)行(xing)主義色彩(cai),既無(wu)布(bu)努艾爾的(de)(de)(de)(de)(de)嘲諷(feng)和幽默,亦無(wu)伯(bo)格曼(man)的(de)(de)(de)(de)(de)苦(ku)(ku)澀與同情。影(ying)片(pian)舍棄了激情和戲(xi)劇性(xing)元素(su)。無(wu)情節(jie)的(de)(de)(de)(de)(de)故事(shi)中(zhong)凝(ning)聚了無(wu)數(shu)細小事(shi)件(jian)。外部世(shi)界的(de)(de)(de)(de)(de)元素(su)和故事(shi)的(de)(de)(de)(de)(de)發(fa)展都是(shi)虛(xu)設(she)的(de)(de)(de)(de)(de)背景,幾近空(kong)蕩(dang)(dang)的(de)(de)(de)(de)(de)環境描寫凸顯了精神的(de)(de)(de)(de)(de)內容(rong)。在不(bu)同尋常的(de)(de)(de)(de)(de)空(kong)空(kong)蕩(dang)(dang)蕩(dang)(dang)的(de)(de)(de)(de)(de)世(shi)界中(zhong),無(wu)靈性(xing)的(de)(de)(de)(de)(de)光禿禿物件(jian)獲得明顯可(ke)感的(de)(de)(de)(de)(de)時間(jian)維度(du),如(ru)一潭死水般凝(ning)滯的(de)(de)(de)(de)(de)時間(jian)渲(xuan)染(ran)了惱(nao)人的(de)(de)(de)(de)(de)空(kong)虛(xu)感。布(bu)列(lie)松的(de)(de)(de)(de)(de)影(ying)片(pian)是(shi)純粹派(pai)藝術的(de)(de)(de)(de)(de)絕(jue)唱。
他的(de)(de)影片常常運(yun)用特殊的(de)(de)修(xiu)辭手(shou)段——重(zhong)復(fu)。反復(fu)再三而全無修(xiu)飾的(de)(de)沉(chen)悶(men)細節、令人(ren)壓抑的(de)(de)單調感和重(zhong)復(fu)手(shou)法產生的(de)(de)儀式感,強化(hua)了物(wu)象與(yu)精神的(de)(de)聯(lian)系(xi)。所(suo)以,蘇(su)珊(shan)·桑塔(ta)格(ge)(近代西方最引人(ren)注目的(de)(de)美國著(zhu)名作(zuo)家(jia)、評論家(jia))說:“布(bu)萊松的(de)(de)影片呈現了‘靈魂的(de)(de)實體’”。
以上部分文字(zi)內(nei)容出自崔君(jun)衍(中國電影出版(ban)社總(zong)編(bian)輯)
法國電影新浪潮
布列松(song)在法(fa)(fa)國電(dian)影(ying)新浪(lang)(lang)潮創始人中有(you)著很高的(de)地位。他被看(kan)做(zuo)是與亞歷山大·阿斯特魯克(ke)(Alexandre Astruc)和安(an)德(de)烈(lie)·巴贊(zan)(AndréBazin)齊名的(de)現(xian)代(dai)電(dian)影(ying)理(li)論奠基者,這套理(li)論對法(fa)(fa)國電(dian)影(ying)新浪(lang)(lang)潮產生了深刻的(de)影(ying)響(xiang)。新浪(lang)(lang)潮先驅把(ba)布列松(song)譽為這場電(dian)影(ying)運(yun)動的(de)榜(bang)樣(yang)人物。
主要作品
電影作品
1934,《公共事(shi)務(wu)》
1943,《罪惡天使》
1945,《布勞(lao)涅(nie)森林的(de)女(nv)人們》
1951,《鄉村牧師(shi)日(ri)記》
1956,《死囚越獄》
1959,《扒手》
1962,《圣女貞德受難》
1966,《驢子巴特薩》
1967,《穆(mu)謝特》
1969,《溫柔女子》
1972,《夢想者四(si)夜》
1974,《武士蘭(lan)士諾》
1977,《很可能是魔鬼(gui)》
1983,《錢(qian)》
獲獎記錄
戛納國際電影節
? 1983 第36屆戛(jia)納國際電(dian)影節主(zhu)競賽單元-最佳導演獎(jiang) 錢(qian) (獲獎(jiang))
? 1983 第(di)3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dan)元-金棕(zong)櫚(lv)獎 錢 (提名)
? 1974 第(di)2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平行(xing)單元-費比西獎(jiang) 武士蘭西諾 (獲獎(jiang))
? 1967 第20屆戛納國際電(dian)影(ying)節國際天主教電(dian)影(ying)視聽協會獎 穆謝特 (獲獎)
? 1967 第20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zhu)競賽單元-金棕(zong)櫚(lv)獎 穆謝特 (提名)
? 1962 第15屆戛納國(guo)際電(dian)影(ying)節評(ping)審團特(te)別獎 圣(sheng)女貞德的(de)審判 (獲獎)
? 1962 第15屆戛納國(guo)際電影(ying)節(jie)國(guo)際天主教電影(ying)視(shi)聽(ting)協會獎 圣女貞(zhen)德的審判 (獲獎)
? 1962 第15屆戛納國際電(dian)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zong)櫚獎 圣女貞(zhen)德的審判 (提名)
? 1957 第10屆(jie)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最佳(jia)導演獎 死囚(qiu)越獄 (獲獎)
? 1957 第10屆(jie)戛納國際電(dian)影節主競賽(sai)單元(yuan)-金(jin)棕櫚獎 死囚越獄 (提名)
威尼斯國際(ji)電影節
? 1989 第4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jie)終身(shen)成(cheng)就(jiu)金獅獎 (獲獎)
? 1967 第32屆威尼斯(si)國際(ji)電(dian)影(ying)節帕西內蒂獎-最(zui)佳電(dian)影(ying)獎 穆謝特 (獲獎)
? 1966 第31屆威尼斯(si)國(guo)際電影節評(ping)審(shen)團(tuan)專業致敬獎 驢子巴勒達扎 (獲獎)
? 1966 第(di)31屆(jie)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國際天主(zhu)教電影視(shi)聽協(xie)會獎 驢子巴勒(le)達扎 (獲獎)
? 1951 第16屆威尼斯(si)國(guo)際電影節(jie)國(guo)際獎(jiang) 鄉村(cun)牧師日記 (獲獎(jiang))
? 1951 第16屆威尼斯(si)國際(ji)電影節國際(ji)天(tian)主(zhu)教電影視(shi)聽協(xie)會獎(jiang) 鄉村牧師日(ri)記 (獲獎(jiang))
? 1951 第16屆威尼斯國(guo)際電影節(jie)意(yi)大利影評人獎(jiang)(jiang) 鄉(xiang)村(cun)牧師日記(ji) (獲獎(jiang)(jiang))
? 1951 第16屆(jie)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sai)單元-金(jin)獅獎(jiang) 鄉村牧師日記 (提(ti)名)
柏林國際電影節
? 1977 第(di)27屆柏林國(guo)際電影節銀熊獎-評審團特別獎 很可能是魔鬼 (獲獎)
? 1977 第27屆柏林國際(ji)電(dian)影節Interfilm獎-競賽(sai)單元 很可能是魔鬼(gui) (獲獎)
? 1977 第27屆柏林國(guo)際電影(ying)節國(guo)際天主教電影(ying)視聽協會獎-推薦-競賽單元 很可能是魔鬼 (獲(huo)獎)
? 1977 第2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jing)賽(sai)單元-金熊獎 很可能(neng)是魔鬼(gui) (提名)
? 1971 第21屆(jie)柏林國際電影節天主(zhu)教人道精神(shen)獎-競賽(sai)單元 一個夢想者的四(si)個夜晚(wan) (獲獎)
? 1971 第2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jing)賽單元-金(jin)熊(xiong)獎(jiang) 一個夢(meng)想者的四個夜晚 (提名)
? 1960 第10屆(jie)柏林國際(ji)電(dian)影(ying)節主競賽單(dan)元(yuan)-金熊獎 扒手 (提名)
歐洲電影獎
? 1994 第7屆歐洲電影獎終生成就獎 (獲(huo)獎)
意大利大衛獎
? 1977 第(di)21屆意大利大衛(wei)獎盧奇諾·維斯康(kang)蒂獎 (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