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视频

網站分類
登錄 |    
江南絲竹
0 票數:0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江南絲竹是流行于江蘇南部、浙江西部、上海地區的絲竹音樂的統稱。因樂隊主要由二胡、揚琴、琵琶、三弦、秦琴、笛、簫等絲竹類樂器組成,故名。明代嘉隆年間,以魏良輔為首的戲曲音樂家們在太倉南碼頭創制昆曲水磨腔的同時,以張野塘為中堅人物組成了規模完整的絲竹樂隊,用工尺譜演奏,由昆曲班社、堂名鼓手兼奏,后逐漸形成絲竹演奏的專職班社。明萬歷末在吳中(蘇州地區)形成了新的樂種“弦索”,可算是江南絲竹的前身。它與民俗活動密切結合,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后正式定名為江南絲竹。
  • 所屬類別: 傳(chuan)統(tong)音樂(le)
  • 遺產項目編號: Ⅱ-40
  • 申報地區: 上海市,江(jiang)(jiang)蘇省(sheng),浙江(jiang)(jiang)省(sheng)
本百科詞條由網站注冊用戶"給生活一把琴"編輯上傳提供,詞條屬于開放詞條,當前頁面所展示的百科詞條介紹涉及宣傳內容屬于注冊用戶個人編輯行為。與江南絲竹的所屬企業/主題/所有人主體無關,詞條主體可以提供資料認證申請管理本詞條權限免費更新資料,也可以因內容與實際情況不符快速在線向網站提出反饋修改! 反饋
詳細介紹 PROFILE +

相關項目

1、江南絲竹(上海市),編號:Ⅱ-40

(1)批次/類(lei)型:2006年(nian)(第一批),新增項(xiang)目

(2)申報地區或單位:上海市

(3)保護單位:上海市(shi)群眾藝術館

2、江南絲竹(江蘇省),編號:Ⅱ-40

(1)批次/類型:2006年(第一批),新增項目

(2)申報地區或單位(wei):江蘇(su)省太(tai)倉(cang)市(shi)

(3)保護單位:太倉市(shi)文化(hua)館

3、江南絲竹(浙江省),編號:Ⅱ-40

(1)批(pi)次/類(lei)型:2008年(第二(er)批(pi)),擴展項(xiang)目

(2)申報地區或單位:浙(zhe)江省杭州市

(3)保護單位:杭州藝術學校

基本介紹

江南絲(si)竹是流(liu)行(xing)于江蘇(su)南部(bu)、浙江西部(bu)、上海地區的(de)絲(si)竹音樂(le)的(de)統(tong)稱(cheng)。因樂(le)隊主要由二(er)胡(hu)、揚琴、琵琶(pa)、三弦(xian)、秦琴、笛、簫等絲(si)竹類樂(le)器組成(cheng),故名。

明代嘉隆年間,以魏(wei)良輔為(wei)(wei)首(shou)的戲曲(qu)(qu)音(yin)樂(le)家們(men)在(zai)太倉(cang)南(nan)碼頭創制昆(kun)曲(qu)(qu)水磨腔的同時,以張野塘(tang)為(wei)(wei)中(zhong)堅人(ren)物組成了(le)(le)規模(mo)完(wan)整的絲(si)(si)(si)竹(zhu)樂(le)隊,用(yong)工尺譜(pu)演(yan)奏,由昆(kun)曲(qu)(qu)班社、堂名(ming)(ming)鼓手兼奏,后(hou)逐漸(jian)形成絲(si)(si)(si)竹(zhu)演(yan)奏的專職班社。明萬歷末在(zai)吳(wu)中(zhong)(蘇州地區)形成了(le)(le)新的樂(le)種“弦索”,可算(suan)是(shi)江南(nan)絲(si)(si)(si)竹(zhu)的前身。它與民(min)俗活動密切結(jie)合,有著(zhu)廣(guang)泛的群眾基礎(chu),后(hou)正式定名(ming)(ming)為(wei)(wei)江南(nan)絲(si)(si)(si)竹(zhu)。

江南(nan)絲竹(zhu)(zhu)傳(chuan)統的(de)(de)技法(fa)中有(you)你繁(fan)我(wo)簡(jian)(jian)、你高我(wo)低、加花(hua)變奏、嵌擋讓路、即(ji)興(xing)發揮(hui)等手(shou)法(fa),并逐步(bu)形成“小(xiao)、細、輕(qing)、雅(ya)”的(de)(de)風格特色。這(zhe)種技法(fa)和(he)風格包含了(le)人與(yu)人之間(jian)相(xiang)互謙(qian)讓、協調創新(xin)等深刻的(de)(de)社會文化(hua)內涵。絲竹(zhu)(zhu)樂來自民(min)間(jian),植根民(min)間(jian),簡(jian)(jian)便易行,適宜推廣,有(you)重(zhong)要的(de)(de)民(min)俗(su)文化(hua)價(jia)值(zhi)。江南(nan)絲竹(zhu)(zhu)曲(qu)目(mu)豐富(fu),傳(chuan)統樂曲(qu)有(you)《中花(hua)六(liu)板》、《三六(liu)》、《行街》、《四合(he)》和(he)《云慶》等。聶耳曾改(gai)《倒八板》為《金(jin)蛇狂(kuang)舞》,很快(kuai)風靡全國;劉天華改(gai)編創作(zuo)(zuo)的(de)(de)《變體(ti)新(xin)水令》也早已(yi)成為樂壇名(ming)曲(qu),在全國產(chan)生(sheng)了(le)深遠的(de)(de)影(ying)響。江南(nan)絲竹(zhu)(zhu)音(yin)樂的(de)(de)產(chan)生(sheng)和(he)延(yan)續(xu),對民(min)族音(yin)樂史的(de)(de)研究及戲(xi)曲(qu)、民(min)俗(su)文化(hua)、群眾(zhong)文化(hua)的(de)(de)發展都有(you)重(zhong)要的(de)(de)作(zuo)(zuo)用。江南(nan)絲竹(zhu)(zhu)是江南(nan)水鄉文化(hua)杰出的(de)(de)代表之一。

至20世紀六(liu)七(qi)十年(nian)代(dai),傳(chuan)統江(jiang)南絲竹班社均(jun)自(zi)行(xing)解(jie)散。至今,70歲(sui)以上的老藝人已相繼離世,后繼乏人,加上傳(chuan)統曲目傳(chuan)譜很少,江(jiang)南絲竹日漸瀕危(wei)。

基本特征

特色風格

江(jiang)南絲竹(zhu)曲調優美淳樸,清新悅耳,輕(qing)快(kuai)明朗,綺麗(li)優雅,其技(ji)法豐富多彩,變(bian)化層出(chu)不(bu)窮,講究“你繁我簡(jian),你高我低,加花變(bian)奏,嵌(qian)擋讓路,即興發揮”,顯現出(chu)“小、細、輕(qing)、雅”的藝術風(feng)格。

樂隊編制

江南絲竹(zhu)樂(le)隊編(bian)制比(bi)較靈(ling)活,它以二(er)胡、笛子為兩件(jian)主要樂(le)器,一般三至五人(ren),多亦可七、八人(ren)。彈弦樂(le)器有小三弦、琵琶、洋(yang)琴;管樂(le)器還有簫、笙;打擊樂(le)器有鼓、板、木魚、碰鈴等,上海郊區農民(min)樂(le)隊的演奏(zou),往(wang)往(wang)加(jia)用大件(jian)打擊樂(le)器。

演奏特點

江(jiang)南絲竹樂曲(qu)其結構(gou)除民間(jian)一般常(chang)見的(de)(de)(de)曲(qu)牌聯綴、循環、變(bian)奏的(de)(de)(de)特(te)點外,最有代表性(xing)的(de)(de)(de)是以板(ban)腔變(bian)奏所形成(cheng)的(de)(de)(de)結構(gou)特(te)點。這(zhe)種(zhong)特(te)點所形成(cheng)的(de)(de)(de)一曲(qu)多變(bian),構(gou)成(cheng)絲竹樂中一簇一簇圍繞(rao)母曲(qu)的(de)(de)(de)套曲(qu)。

如《老三(san)(san)(san)六(liu)(liu)(liu)》可(ke)(ke)(ke)衍變為《中板(ban)三(san)(san)(san)六(liu)(liu)(liu)》(簡稱《三(san)(san)(san)六(liu)(liu)(liu)》)、《慢三(san)(san)(san)六(liu)(liu)(liu)》;《老六(liu)(liu)(liu)板(ban)》可(ke)(ke)(ke)衍變為《快(kuai)(kuai)六(liu)(liu)(liu)板(ban)》《中六(liu)(liu)(liu)板(ban)》《中花六(liu)(liu)(liu)扳》《慢六(liu)(liu)(liu)板(ban)》(此(ci)五(wu)曲俗稱《五(wu)代同堂(tang)》)。這些樂(le)曲既可(ke)(ke)(ke)分(fen)別獨立演(yan)(yan)奏(zou),又可(ke)(ke)(ke)由繁到簡、由慢至快(kuai)(kuai)的順(shun)序(xu)演(yan)(yan)奏(zou)。以《老六(liu)(liu)(liu)板(ban)》為例:其演(yan)(yan)奏(zou)順(shun)序(xu):《慢六(liu)(liu)(liu)板(ban)》(一(yi)(yi)板(ban)七眼,旋(xuan)律典雅(ya)徐緩);《中花六(liu)(liu)(liu)板(ban)》(一(yi)(yi)板(ban)三(san)(san)(san)眼,旋(xuan)律清秀流暢(chang));《中六(liu)(liu)(liu)板(ban)》(一(yi)(yi)板(ban)一(yi)(yi)眼,旋(xuan)律輕快(kuai)(kuai)平穩);《快(kuai)(kuai)六(liu)(liu)(liu)板(ban)》(流水板(ban),旋(xuan)律生(sheng)動明快(kuai)(kuai));《老六(liu)(liu)(liu)板(ban)》(流水板(ban),旋(xuan)律簡樸)。當板(ban)腔變奏(zou)應用(yong)于一(yi)(yi)首樂(le)曲時,對比效果比較強烈(lie)。

江南絲竹樂(le)(le)合奏(zou)在(zai)突(tu)出(chu)主(zhu)要(yao)樂(le)(le)器二胡、笛子(zi)的(de)基(ji)本原則(ze)下(xia),其(qi)它樂(le)(le)器靈活自(zi)如(ru)地、依(yi)據一定的(de)規(gui)律(lv)特(te)點相(xiang)互對比烘托,默契(qi)協調,獲得獨特(te)的(de)韻味。笛子(zi)演(yan)奏(zou)注重(zhong)氣(qi)息的(de)控制應(ying)用,音(yin)(yin)色圓韻飽滿。高(gao)音(yin)(yin)清遠(yuan)含蓄(xu),低音(yin)(yin)悠揚(yang)婉轉(zhuan)。常(chang)用的(de)演(yan)奏(zou)技法有(you)墊音(yin)(yin)、打音(yin)(yin)、倚音(yin)(yin)、顫(zhan)音(yin)(yin)、氣(qi)顫(zhan)音(yin)(yin)、泛音(yin)(yin)等。二胡演(yan)奏(zou)右手要(yao)求(qiu)弓法豐滿柔和(he),連綿不斷,力度(du)變(bian)化(hua)非常(chang)細膩,左(zuo)手傳統(tong)演(yan)奏(zou)習用一個(ge)把位,常(chang)用的(de)演(yan)奏(zou)技法有(you)滑音(yin)(yin)、勾音(yin)(yin)、空弦裝飾音(yin)(yin)、左(zuo)側(ce)音(yin)(yin)、墊指(zhi)滑音(yin)(yin)等。

代表曲目

江(jiang)(jiang)南(nan)絲竹曲目豐富(fu),傳(chuan)統樂曲有《中花六(liu)(liu)(liu)板》《三六(liu)(liu)(liu)》《行街》《四合(he)》《云慶(qing)》等(deng)。 [2] ?江(jiang)(jiang)南(nan)絲竹主要的八首樂曲是《歡(huan)樂歌(ge)》《云慶(qing)》《老(lao)三六(liu)(liu)(liu)》《慢三六(liu)(liu)(liu)》《中花六(liu)(liu)(liu)板》《慢六(liu)(liu)(liu)扳》《四合(he)如意》《行街》。此(ci)外,《鷓鴣飛》《柳青娘(niang)》《高山流水》《霓裳曲》《倒扳槳》等(deng)樂曲亦常演奏。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江南(nan)絲(si)竹(zhu)音樂(le)(le)的(de)(de)(de)產生和(he)延續,對(dui)民(min)族(zu)音樂(le)(le)史的(de)(de)(de)研究(jiu)及戲(xi)曲、民(min)俗(su)(su)文化、群眾文化的(de)(de)(de)發展(zhan)都有重(zhong)要(yao)的(de)(de)(de)作用。江南(nan)絲(si)竹(zhu)是(shi)江南(nan)水鄉(xiang)文化的(de)(de)(de)代表之(zhi)一。江南(nan)絲(si)竹(zhu)的(de)(de)(de)演奏(zou)技法(fa)和(he)音樂(le)(le)風(feng)格蘊藉含蓄,包(bao)含著(zhu)追(zhui)求謙沖(chong)、協調的(de)(de)(de)深刻文化內涵,在民(min)族(zu)音樂(le)(le)史、戲(xi)曲、民(min)俗(su)(su)等方面都深具實踐和(he)理(li)論(lun)研究(jiu)價(jia)值。絲(si)竹(zhu)樂(le)(le)來自民(min)間(jian)(jian),植根民(min)間(jian)(jian),簡便易行(xing),適宜推廣,有重(zhong)要(yao)的(de)(de)(de)民(min)俗(su)(su)文化價(jia)值。

傳承現狀

20世紀(ji)六七十年代,受時勢影響,傳統江南絲竹班(ban)社多自行解散。至(zhi)今,70歲以上的老藝人已相繼離世,后繼乏(fa)人,而傳統曲目傳譜又很(hen)少(shao),所(suo)以江南絲竹在傳承方面危機日深,前途(tu)堪虞,亟待保護(hu)。

傳承人物

沈鳳(feng)泉,男,1934年1月出(chu)生,江南絲竹第三批國家級非物(wu)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xiang)目傳承人,序(xu)號:03-0842,申報地區:浙江省杭州市。

周惠,男,1922年出生(sheng),江南絲竹第(di)三批國(guo)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biao)性項目傳承人(ren),序號:03-0841,申報地區(qu):上海市。

周皓(hao),男,1929年1月1日出生,江南絲竹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hua)遺產(chan)代表性項目傳承人,序號:02-0281,申報地區:上(shang)海市。

陸春齡,男,1921年9月14日出生,江南絲(si)竹(zhu)第二(er)批國家(jia)級(ji)非物質(zhi)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序號:02-0280,申報地區:上海市。

傳承保護

2014年,浙江(jiang)藝術(shu)職業學(xue)院建(jian)立沈鳳泉“江(jiang)南絲竹(zhu)音(yin)樂(le)”專家工作室。

2015年初,浙江藝(yi)術職業學院成立音樂系“江南絲竹音樂”音樂社。

2017年6月(yue)20日,浙江藝術職業學院設(she)立(li)了沈鳳泉江南絲(si)竹音樂(le)陳列館和音樂(le)研究(jiu)中(zhong)心。

2018年(nian)12月,蘇州大學(xue)入選(xuan)中華(hua)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第(di)一批中華(hua)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申報項目為江南絲竹。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wu)質文化遺產(chan)代表性(xing)項(xiang)目(mu)保護(hu)單位名單》公(gong)布,杭州藝術學校、上海市群眾藝術館(guan)、太倉(cang)市文化館(guan)獲得“江(jiang)南絲竹”項(xiang)目(mu)保護(hu)單位資格(ge)。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20世紀80年(nian)代,北漍中心民樂隊(dui)參加江(jiang)陰市文藝會演(yan),江(jiang)祥聲編曲(qu)江(jiang)南絲竹《金蛇(she)狂舞(wu)》《龍虎斗(dou)》二次獲獎。

20世紀90年代,江(jiang)祥聲(sheng)創(chuang)作(zuo)演奏的絲(si)竹(zhu)合(he)奏《情滿江(jiang)陰(yin)》參(can)加江(jiang)陰(yin)市比賽獲獎。

2006年,江祥(xiang)聲創作演(yan)奏的(de)江南絲竹(zhu)《吳韻》參(can)加江陰(yin)市江南絲竹(zhu)匯演(yan)獲一(yi)等(deng)獎(jiang),參(can)加江陰(yin)市文藝會(hui)演(yan)獲二等(deng)獎(jiang)。

重要演出

2019年,蘇州市歌舞劇院完(wan)成江(jiang)南絲(si)竹《江(jiang)南情韻(yun)》《水(shui)鄉行》等曲目傳承,并舉行考核公演。另開展“絲(si)竹雅韻(yun)”進校園專場音樂(le)會(hui)活動共計(ji)50場。

相關內容推薦
發表評論
您還未登錄,依《網絡安全法》相關要求,請您登錄賬戶后再提交發布信息。點擊登錄>>如您還未注冊,可,感謝您的理解及支持!
最新評論(lun)
暫無評論
網站提醒和聲明
本(ben)站為注冊(ce)用戶提供信(xin)息(xi)存儲空間服務,非“MAIGOO編輯上(shang)傳(chuan)提供”的文(wen)章(zhang)/文(wen)字均(jun)是(shi)注冊(ce)用戶自主發布上(shang)傳(chuan),不(bu)代表(biao)本(ben)站觀點,更不(bu)表(biao)示(shi)本(ben)站支持(chi)購(gou)買和交易,本(ben)站對網頁中內容的合法性(xing)、準確性(xing)、真(zhen)實性(xing)、適用性(xing)、安全性(xing)等概(gai)不(bu)負責。版權(quan)歸原作者所有(you),如有(you)侵(qin)權(quan)、虛(xu)假信(xin)息(xi)、錯(cuo)誤信(xin)息(xi)或(huo)任何(he)問(wen)題,請(qing)及(ji)時(shi)(shi)聯系我(wo)們(men),我(wo)們(men)將在第一(yi)時(shi)(shi)間刪(shan)除或(huo)更正。 申請刪除>> 糾錯>> 投訴侵權>>
提交說明: 查看提交幫助>> 注冊登錄>>
頁面相關分類
熱門模塊
已有3846064個品牌入駐 更新518476個招商信息 已發布1584645個代理需求 已有1342135條品牌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