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ben)書(shu)是一曲融宿命(ming)與(yu)情感,歷史(shi)與(yu)現實于一體的(de)人生詠嘆,故事主人公(gong)索南次仁(尹(yin)長生)的(de)此生,恰似倉(cang)央(yang)嘉措的(de)今世。倉(cang)央(yang)嘉措雖未(wei)在書(shu)中真實出(chu)現,但卻像一個符號,貫(guan)穿了全書(shu)的(de)始終。
小說中(zhong),現代(dai)都市的浮華(hua)虛榮與雪域高原的純潔(jie)寧(ning)靜形(xing)成鮮明對比。
作者亦把書(shu)中人物的(de)(de)命運(yun)與自己(ji)對宗教(jiao)的(de)(de)理(li)解和感悟相結(jie)合,使作品具有了非常(chang)深厚(hou)的(de)(de)哲理(li)內(nei)涵。
“每(mei)個人身上都存在光明和晦(hui)暗,如日如月,執障(zhang)與覺悟(wu),一體同源(yuan),它終將被人證得(de)。”
作品目錄
引
第(di)一章 仙人(ren)撫我頂,結發受長(chang)生
尹(yin)蓮與長生(sheng)啟程離開甘丹寺當天,天空(kong)出(chu)現(xian)的(de)景(jing)色(se)讓人駐足(zu),那是(shi)長生(sheng)有生(sheng)以(yi)來第一(yi)(yi)次(ci)目睹(du)日月(yue)同輝的(de)奇景(jing)。空(kong)氣清(qing)冷(leng)干燥,天空(kong)非常藍。當金燦燦的(de)太(tai)陽從山后噴(pen)薄而出(chu),月(yue)亮高懸天空(kong),色(se)澤淡白,如一(yi)(yi)面沾滿霜露的(de)鏡子。
第二章 流月將波去,潮水帶(dai)星(xing)來
肉(rou)身纏斗的(de)場面(mian),對成人而言具(ju)有裂帛之美。撕開偽裝,裸裎(cheng)相(xiang)見。若是以真心做引(yin)(yin),肉(rou)身作伐的(de)告祭(ji),將引(yin)(yin)渡(du)彼此(ci)到言語無(wu)法企及的(de)彼岸。那種深邃寧靜之美,與萬物生(sheng)長(chang)蓬勃衰敗的(de)秩序遙相(xiang)呼應。
第三章(zhang) 千山暮雪,只影向誰去
他(ta)身姿挺拔,面部輪廓如刀刻。喧雜陽光越發顯得他(ta)靜默。那是一(yi)種積累了時間和滄桑的俊美。在明澈的陽光下,眼眶(kuang)不知不覺被淚(lei)水積滿。蘇縵(man)華被強(qiang)光釘牢當(dang)場,舍生忘死地看(kan)著她的佛。她的佛,自(zi)西而來。
第(di)四章 年(nian)來多夢(meng)(meng)少年(nian)事(shi),唯夢(meng)(meng)閑人不夢(meng)(meng)君
他曾(ceng)不(bu)止(zhi)一(yi)次(ci)想過逃離這里(li),在他年輕激越的時候。然(ran)而,等到不(bu)得不(bu)離開的時候,二十五歲的倉(cang)央嘉措,再一(yi)次(ci)被迫離家的孩子,才真切感覺到自(zi)己對這片土地的留戀(lian)和熱愛(ai),意識到自(zi)己肩負的責任。
第五(wu)章 春來(lai)秋去忙如許,未到晨(chen)鐘夢已闌
眼前長生和桑(sang)吉(ji)并(bing)立(li),皎如日(ri)月。此(ci)時她確知自己領覺到(dao)兩股亙古存在彼(bi)此(ci)呼應的(de)強大力(li)量,豁然(ran)到(dao)達,流經了(le)她,清除了(le)內心的(de)塵(chen)垢。縵華心有所悟,那一瞬間仿佛走入一個從未看見的(de)天地,體驗到(dao)清凈充盈的(de)法喜(xi)。
第六(liu)章(zhang)山河歲月(yue)空(kong)惆悵,今生今世(shi)已惘然
我們的存在就像秋天的云那么短暫
看眾生的生死就像(xiang)看著舞步
生命時光就像(xiang)空中閃電
就像激(ji)流(liu)沖下山脊
匆匆滑逝
終日月為明,容光必(bi)照
前言
序言——日月為明(ming),容光(guang)必照
作者將以磕(ke)完十(shi)萬長頭之心(xin),寫完此書。
《日(ri)月》應是(shi)作者五年來(lai),寫(xie)得最漫長(chang)和投入的作品。
當這個(ge)故(gu)事在心中(zhong)逐漸成(cheng)型,當這個(ge)名字在作者心中(zhong)顯現(xian),作者便知道,這是(shi)注定的因緣。
完(wan)成這本書,對作(zuo)者而(er)言,不(bu)啻于(yu)另一(yi)種(zhong)形式(shi)的朝圣(sheng),如書中的尹長生--索南次仁一(yi)樣(yang),回到故土,發愿磕(ke)完(wan)十萬長頭。
這是一(yi)次(ci)心靈的完(wan)整回溯(su)和超拔。
若說這五年來作者最大的改(gai)變(bian),不(bu)是(shi)(shi)從一個(ge)默默無聞的女(nv)子(zi),成為(wei)暢(chang)銷(xiao)書作家,不(bu)是(shi)(shi)身份際(ji)遇的改(gai)變(bian),而是(shi)(shi),作者逐日確(que)認(ren)了自己(ji)內心的歸宿,找到(dao)可以信受奉行的信仰(yang)。
這(zhe)是(shi)有福(fu)(fu)的。如作者在書(shu)中所言,在這(zhe)浪游的塵世,多(duo)少(shao)人心醉神(shen)茫,能在有生之(zhi)年,找到心靈的皈依之(zhi)所,無論是(shi)一地、一人、一事,即是(shi)至深福(fu)(fu)德。
這一切的改變,與那(nei)雪域高原隱秘關(guan)聯,與那(nei)茫茫輪回(hui)之中的因果,更是密切相關(guan)。
作(zuo)者(zhe)對西藏(zang)的(de)感(gan)情,超(chao)越作(zuo)者(zhe)的(de)生養(yang)之地,超(chao)越所居的(de)任何城(cheng)市。這感(gan)情一旦被(bei)喚起,漸漸成為一種(zhong)血(xue)脈里沉涌(yong)、跌(die)宕(dang),終至靜默的(de)情感(gan)。它與宗教、民族、信仰、經歷(li)無關。
西藏,在作(zuo)(zuo)者的(de)(de)(de)意識中,亦不是一(yi)(yi)個(ge)地(di)域的(de)(de)(de)概念,不再是一(yi)(yi)個(ge)符號,不再是一(yi)(yi)個(ge)一(yi)(yi)相(xiang)情愿的(de)(de)(de)避世(shi)之地(di),作(zuo)(zuo)者見的(de)(de)(de)它的(de)(de)(de)好和(he)不好。輝煌和(he)殘敗,均不能(neng)減損作(zuo)(zuo)者對(dui)它的(de)(de)(de)情感和(he)虔誠(cheng)。
舉重(zhong)若輕(qing),又舉輕(qing)若重(zhong)。欲說還休,欲休還說。寫作的(de)過程(cheng)中(zhong),作者始(shi)終沉湎于(yu)這(zhe)般深重(zhong)的(de)感情中(zhong)。作者對(dui)西藏的(de)感情,不(bu)可(ke)言(yan)盡。這(zhe)一本(ben)書,不(bu)是終結,只是起程(cheng)。
《日(ri)月(yue)》是(shi)一(yi)(yi)個關(guan)于成長(chang)、超(chao)越、覺悟(wu)的(de)故事(shi)。作者二(er)○○七年八月(yue)第(di)一(yi)(yi)次入藏,在珠(zhu)峰腳下(xia)的(de)老定日(ri),遇見(jian)了(le)一(yi)(yi)個極伶俐(li)的(de)流浪(lang)小孩。一(yi)(yi)面之緣(yuan)(yuan),是(shi)他(ta)觸發作者的(de)靈感,由(you)此(ci)構思出這(zhe)個故事(shi),這(zhe)是(shi)此(ci)書的(de)緣(yuan)(yuan)起(qi)。而(er)今思來,卻不知他(ta)身(shen)在何處,際遇如何。一(yi)(yi)面之緣(yuan)(yuan),恐難再遇,人(ren)世茫茫,浮生(sheng)之嗟,莫過于此(ci)。
初時只想探(tan)討(tao)人(ren)的(de)(de)出生(sheng)和成(cheng)長的(de)(de)問題,以及一路行(xing)來,所(suo)目睹的(de)(de)現代(dai)商業文明對古(gu)老文化(hua)的(de)(de)侵蝕問題。漸次(ci)變成(cheng)了探(tan)討(tao)人(ren)與生(sheng)俱來的(de)(de)孤獨感,講(jiang)述一個人(ren)擺脫世俗的(de)(de)束縛、內心欲念的(de)(de)執障(zhang),尋根(gen)溯(su)源(yuan),踏上修(xiu)行(xing)之(zhi)路,走回覺(jue)悟之(zhi)途的(de)(de)故事。
作者實質(zhi)是(shi)愚(yu)笨的人,從構思到故事成型、寫(xie)完(wan),作者花(hua)了四年(nian)時間。在這(zhe)四年(nian)中(zhong),作者不斷地游走各地。每一次(ci),回到西藏,都是(shi)一次(ci)整理和剖(pou)白;每一次(ci),匍匐在布達拉宮和大(da)昭寺(si)前,都是(shi)一次(ci)檢點和回望。
無論作者(zhe)(zhe)在(zai)做什么,作者(zhe)(zhe)的(de)心(xin)魂是與這個(ge)小(xiao)說里的(de)每(mei)一個(ge)人物聯(lian)結(jie)在(zai)一起(qi)。他們行走的(de)每(mei)一處地方,都是作者(zhe)(zhe)曾親身走過、駐足觀(guan)望的(de)。
體(ti)驗無常。這書寫的歷程,猶如書中提及的轉山(shan)之旅,本(ben)身(shen)即使不具備赦免人罪的能(neng)力,亦可使人付出長(chang)久的耐心和耐力,無形中成為作(zuo)者對自己的檢點、自省和修(xiu)度。
游走中,作(zuo)者(zhe)將(jiang)自己想象成尹(yin)長(chang)生、尹(yin)蓮、蘇(su)縵華、謝江南(nan)、范麗(li)杰、Sam,這書中若(ruo)隱若(ruo)現(xian)的每一個人,試(shi)圖在自己和所見的每一個人身上,找到光明和覺悟的契合點,剖解人性與(yu)生俱來的矛(mao)盾。
唯(wei)有,懂得自(zi)己(ji)才能(neng)(neng)諒解(jie)他人(ren)(ren);唯(wei)有,寬憫他人(ren)(ren)才能(neng)(neng)解(jie)脫自(zi)己(ji)。開(kai)始(shi)懂得,作(zuo)者(zhe)與眾生,眾生與作(zuo)者(zhe),并無分別。堅信,每個(ge)人(ren)(ren)身上都存在光明和晦暗的(de)(de)部分,如(ru)日(ri)如(ru)月,執障(zhang)與覺悟(wu),一體(ti)同源,和光同塵,它終將被人(ren)(ren)證得。即(ji)使(shi)此時,作(zuo)者(zhe)所知悉的(de)(de)不是究竟的(de)(de)答案。
從今開始的修(xiu)行,允許自己困惑、懷疑(yi)、時時折轉、退(tui)還反復,但(dan)心中,不存倦意、懈怠。
聽到(dao)遙遠而清(qing)晰地(di)呼喚。心中漸次升起(qi)的正(zheng)(zheng)念、正(zheng)(zheng)信、正(zheng)(zheng)覺,是來自純(chun)真(zhen)本作者的召(zhao)喚。作者尋回它,即將奉持它,如奉持心中的蓮花(hua)。
故事的(de)男主角--尹長(chang)生(sheng),藏名“索南次仁”,亦是(shi)長(chang)生(sheng)之(zhi)意。這(zhe)個名字(zi),來(lai)自李白的(de)那首詩《經亂離后天恩(en)流(liu)夜郎憶舊游書(shu)懷贈江(jiang)夏韋(wei)太守良宰》:“仙人撫作者(zhe)頂,結發(fa)受長(chang)生(sheng)。”在許(xu)久之(zhi)前,作者(zhe)已(yi)認定,這(zhe)是(shi)作者(zhe)小說里(li)必將(jiang)用到的(de)名字(zi)。
尹長生(sheng)的(de)(de)故事,可以(yi)看做倉(cang)央嘉措(cuo)的(de)(de)現代版。兩人都是突然接(jie)受了命運的(de)(de)安排,從(cong)一無(wu)所有(you)(you)變(bian)成應有(you)(you)盡(jin)有(you)(you)。但又心有(you)(you)不(bu)足,存在種種掙扎。生(sheng)命的(de)(de)矛盾在于,不(bu)是滿足了物(wu)質(zhi)和地位,心性就能(neng)得(de)到徹底的(de)(de)自由(you)和圓滿。心識的(de)(de)混沌正是現代人所有(you)(you)精(jing)神疾(ji)困的(de)(de)根源。
市面上有很多(duo)寫倉央(yang)嘉(jia)措(cuo)的書,很多(duo)人談論倉央(yang)嘉(jia)措(cuo),解析他的詩或人。倉央(yang)嘉(jia)措(cuo)是不可解的,起碼不可單(dan)純(chun)作為(wei)一個(ge)情(qing)圣、情(qing)僧(seng)來理(li)解。
作者將倉央(yang)嘉(jia)措(cuo)寫入(ru)故事,塑造了長生這(zhe)個角色,希望能夠更全面地詮釋“倉央(yang)嘉(jia)措(cuo)”這(zhe)個符(fu)號所蘊含的精(jing)神意義和價值。
倉(cang)央(yang)嘉措存在(zai)的意義(yi),不是浪漫和(he)叛(pan)逆,顛覆了眾人對活佛的理解,迎合了眾人對愛情(qing)的喧囂期盼,他昭(zhao)示人性的自由(you)廣(guang)闊(kuo)和(he)覺悟的可能。他的境(jing)遇(yu)和(he)狀(zhuang)況,他的痛苦,在(zai)每(mei)個(ge)人身(shen)上(shang)都有不同(tong)程度(du)的呈現(xian),只是方法和(he)形式不同(tong)。
作者所(suo)擅長的不是寫(xie)(xie)情(qing)(qing)節,因此故(gu)事(shi)并不復雜,情(qing)(qing)節亦不算(suan)跌宕起(qi)伏,靠(kao)的是文字所(suo)營(ying)造的意(yi)境和意(yi)蘊。意(yi)圖寫(xie)(xie)出(chu)人物在不同(tong)的時段,對生(sheng)命的理(li)解(jie)和困頓。
生(sheng)存(cun)的(de)價(jia)值和方式該如何抉(jue)擇?人所尋覓和追逐的(de)最終答(da)案是什(shen)么?孤獨感(gan)與(yu)生(sheng)俱(ju)來,焦慮感(gan)與(yu)日俱(ju)增,物理的(de)鄉(xiang)關和精神的(de)鄉(xiang)關混淆不清,生(sheng)命的(de)根源在哪里?
無(wu)論(lun)是(shi)生活(huo)在何方的人,愛與(yu)(yu)救(jiu)贖,死亡與(yu)(yu)再(zai)生,糾纏與(yu)(yu)解脫,幻滅與(yu)(yu)真實(shi),拘禁(jin)與(yu)(yu)自由,都是(shi)命定的主題,這(zhe)也是(shi)這(zhe)個故事要探討和應(ying)答(da)的內(nei)核。
微言大義(yi),作者所能(neng)給出的(de)(de)不(bu)是答案(an),是屬于個人的(de)(de)理解。
對愛心存執念,生死大關,覺悟超越(yue)--這是作者在這本書里書寫的內(nei)容。
人性(xing)有(you)種(zhong)種(zhong)弊(bi)端,亦有(you)種(zhong)種(zhong)珍貴。得到和(he)放下(xia),同樣不易(yi)。修行是希望和(he)失望反復交遞(di)的(de)過程,是可能(neng)終此(ci)一(yi)生(sheng)都無法(fa)抵達和(he)完成的(de)事。
從(cong)當下開始,比永遠踟(chi)躕不前要好。
修行,不僅是佛教(jiao)徒所為,它應屬于每一個升起覺悟(wu),試圖超越煩(fan)惱拘(ju)禁(jin)的(de)人,以自(zi)身真誠認可的(de)方式,對生命做(zuo)出的(de)探(tan)討和回應。
日月為(wei)明,明者為(wei)覺(jue)(jue),覺(jue)(jue)而后悟。生而為(wei)人,不應泯滅本來的(de)靈性之光。
慈悲喜舍(she),是這本書傳達的意(yi)念(nian)核心。
如(ru)作者當年借紅樓一夢中賈惜春這個(ge)寥寥數語的(de)人(ren)物,寫出了《惜春紀》,那是一個(ge)關(guan)于女性,自(zi)證覺悟的(de)故(gu)事。作者自(zi)信(xin)表達了自(zi)己當時(shi)要表達的(de)理念,即使它并(bing)不完善圓(yuan)滿。但(dan)作者深信(xin),懂得(de)的(de)人(ren),會懂得(de),喜歡(huan)的(de)人(ren),會喜歡(huan)。
而今這部小說,背(bei)景(jing)放在現(xian)代,主角為男性(xing),和《惜春紀(ji)》遙(yao)相呼應,如日月交(jiao)輝呼應。
《永嘉證(zheng)道(dao)歌》言:“在欲行禪知見力(li),火中栽蓮終(zhong)不(bu)壞。”信然!作(zuo)者的(de)小(xiao)說,從來只與(yu)自(zi)性的(de)覺悟相(xiang)關。
超越性別(bie)、出生(sheng)、境遇、種族(zu)、信仰,超越這人世交付給作(zuo)者(zhe)們的種種身份標簽,認知的困(kun)縛,宕開胸懷,接納無常變(bian)幻(huan),做一個(ge)真實(shi)坦(tan)蕩、端正敬直(zhi)的人,獲得長久的安(an)寧和喜悅。
慈(ci)悲的愛人即自(zi)愛,此生(sheng)縱不(bu)能無憾,亦求無悔,問(wen)心無愧。在自(zi)省(sheng)中覺悟(wu)前行,度(du)過短(duan)暫(zan)的一生(sheng),這便(bian)是此時作(zuo)者(zhe)所(suo)認(ren)知的“長生(sheng)”和“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