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嘉,1912年生,家在平頂山市湛河區曹鎮(zhen)鄉(xiang)一個叫五(wu)虎(hu)劉的(de)小村莊。劉嘉老人70歲(sui)開始創業(ye),成功后將百(bai)萬(wan)余元資(zi)(zi)產全(quan)部無償捐獻(xian);83歲(sui)當選全(quan)國勞模,成為全(quan)國年齡最大的(de)勞模。13年前(qian)本報對其事跡進行了(le)報道。如(ru)今,99歲(sui)的(de)他依然(ran)熱(re)心幫(bang)助鄉(xiang)鄰、捐資(zi)(zi)助學。
劉嘉(jia)在解放前曾當過18年國民黨(dang)鐵路警(jing)察。解放后進(jin)入西南(nan)軍政(zheng)大學進(jin)修,受過劉伯承的教(jiao)誨。1952年11月,在部隊享(xiang)受正團(tuan)職待遇的他,轉業返鄉,謝絕了組織在省城(cheng)安排的工作(zuo),和(he)妻(qi)子一起(qi)回(hui)到了平頂山老家,當起(qi)了普通農民。那一年,劉嘉(jia)40歲。
誰也沒有想到,劉嘉在晚年(nian)奏出了(le)更精(jing)彩的(de)篇章。1982年(nian)1月的(de)一(yi)(yi)個夜晚,70歲的(de)劉嘉,偶(ou)然聽到中(zhong)央(yang)人民廣(guang)播電臺的(de)一(yi)(yi)則消(xiao)息(xi),四(si)川一(yi)(yi)農民承包一(yi)(yi)家集體企業扭虧為盈(ying)。躺在床(chuang)上的(de)劉嘉睡不(bu)著了(le):別人能干,咱(zan)為啥不(bu)能?村(cun)里(li)的(de)一(yi)(yi)個造紙廠已經停(ting)產3個多月了(le),不(bu)僅不(bu)能給村(cun)里(li)創造財富,還成了(le)一(yi)(yi)個包袱(fu)。
第(di)二天(tian)一(yi)大早,70歲的劉嘉(jia)就跑到村里、鄉里找(zhao)干(gan)部,要承包造(zao)紙(zhi)(zhi)廠,每年向村里交5000元。他(ta)說干(gan)就干(gan),央親戚托(tuo)朋友,又貸了(le)款,添設備(bei)、購原(yuan)料,很快重新啟(qi)動(dong)了(le)生產。僅僅7個月后,造(zao)紙(zhi)(zhi)廠就扭虧(kui)為盈。由于經(jing)營有方,造(zao)紙(zhi)(zhi)廠年產值由原(yuan)來的2.7萬元增長到150萬元。
就在(zai)這(zhe)時,劉嘉(jia)做了(le)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決定:無(wu)償捐獻造紙廠給(gei)村集體。
四十(shi)余(yu)載居住(zhu)茅庵,幫助(zhu)他(ta)人不(bu)停息
和劉(liu)(liu)嘉老人風(feng)雨(yu)同舟的(de)是那間建造于(yu)45年(nian)前的(de)茅(mao)(mao)庵。1966年(nian)9月,“文化大革命(ming)”風(feng)暴(bao)進村,時(shi)任村干部的(de)劉(liu)(liu)嘉交出賬本,買來油氈搭建茅(mao)(mao)屋,為集體看莊稼(jia)、上糞肥、管理食(shi)堂(tang)。從此,他再也沒有更換過住處。
如(ru)今,劉(liu)嘉除了(le)耳朵有(you)點背外,其(qi)他(ta)各項生(sheng)理(li)特征都很正常。只要有(you)能力,他(ta)還(huan)要幫助別人。如(ru)今,老人已經寫了(le)50多本(ben)日記,出(chu)了(le)5本(ben)詩集。“我趕(gan)上了(le)一個好時代,我有(you)把握(wo)活到120歲。”老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