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頌的(de)父(fu)母都是貧(pin)苦的(de)農民出身(shen),雖(sui)然生(sheng)活(huo)寒(han)微(wei),但是父(fu)親卻有著吹簫(xiao)的(de)一門愛好(hao),而他的(de)哥(ge)哥(ge),更是喜歡唱幾曲(qu)戲(xi)曲(qu)段子。
郭(guo)頌的(de)音樂(le)啟蒙,也是受(shou)了點家(jia)庭(ting)淵源的(de)熏陶。郭(guo)頌在(zai)讀小學的(de)時(shi)候,曾得(de)益(yi)(yi)于一個老師的(de)指點,老師在(zai)上課(ke)的(de)時(shi)候經常會把一些音樂(le)方面(mian)的(de)專(zhuan)業知識教授給(gei)大(da)家(jia),這讓對此(ci)特(te)別感興趣的(de)郭(guo)頌受(shou)益(yi)(yi)匪淺,打下了良好的(de)音樂(le)基礎。
洪(hong)鈞(jun)當年是(shi)從(cong)延安(an)來(lai)支援(yuan)東北文(wen)藝建設的老革命,一直都在合江(jiang)文(wen)工(gong)團工(gong)作(zuo),他能歌(ge)(ge)善舞,學識淵博,后來(lai)被安(an)排在鶴崗附(fu)屬中(zhong)學里擔任語文(wen)教員,不(bu)(bu)光視(shi)郭頌(song)為(wei)知(zhi)己(ji),還(huan)幫助郭頌(song)寫了不(bu)(bu)少膾炙人口的東北民(min)歌(ge)(ge)。
郭(guo)頌(song)的(de)(de)音樂之路(lu)得益于(yu)洪鈞(jun)的(de)(de)鼎力相助。朋友洪鈞(jun)不僅主張(zhang)他將原(yuan)名郭(guo)增發(fa)改(gai)為郭(guo)頌(song),而(er)且還鼓勵(li)他在(zai)業余時間搞合唱,并努力通過(guo)自己的(de)(de)關系,把郭(guo)頌(song)推介到搞音樂的(de)(de)老同(tong)事那(nei)里,郭(guo)頌(song)的(de)(de)才華得到認可(ke),并開始了自己的(de)(de)專業歌手之路(lu),于(yu)1953年調入黑龍江省(sheng)文工團。
1953年,正(zheng)趕上東(dong)北三省音樂(le)舞蹈(dao)匯演,郭(guo)頌演唱的《丟戒指》等(deng)東(dong)北民歌受到馬可、李劫(jie)夫(fu)等(deng)老一代音樂(le)前(qian)輩(bei)的肯(ken)定。
1956年,第一屆全國音樂周上(shang),郭頌靠東北民(min)歌《丟戒(jie)指(zhi)》而轟動整個音樂周,在(zai)(zai)后臺他結識了仰(yang)慕(mu)已久的(de)(de)王昆。從此(ci)以后郭頌的(de)(de)歌唱道路上(shang)總(zong)能看到(dao)王昆的(de)(de)影子,正是在(zai)(zai)王昆的(de)(de)推薦(jian)下,才有了隨后郭頌在(zai)(zai)各種舞(wu)臺上(shang)頻繁展示(shi)的(de)(de)機會。
郭(guo)頌中(zhong)學時代顯露音樂才華,參加獨(du)唱、擔任大(da)合(he)唱指揮(hui),也唱東北大(da)鼓、河南墜子(zi)。
1950年(nian),高級職校畢業后為中學(xue)音(yin)樂教員。
1953年(nian),調人松江魯(lu)藝文工團當(dang)獨唱演員,曾師從俄籍(ji)女(nv)高音阿恰依(yi)。
1961年,到上海(hai)聲(sheng)樂研究所學習聲(sheng)樂。
之后曾任黑(hei)龍江(jiang)歌舞(wu)劇(ju)院(yuan)名譽院(yuan)長。中(zhong)國(guo)文聯第四(si)屆委(wei)員(yuan),中(zhong)國(guo)音樂家協會第三、四(si)屆理事,省(sheng)音協副主席(xi),第三屆全國(guo)人大代(dai)表,第五、六、七(qi)屆省(sheng)人大常委(wei)。曾多次出國(guo)訪問(wen)演(yan)出。
他相(xiang)繼創(chuang)作(zuo)、演唱了《新(xin)貨(huo)郎》、《烏蘇里船歌》、《我愛這些年輕人》、《越走越亮堂》、《串門》、《甜透了咱心窩》、《山(shan)水(shui)醉了咱赫(he)哲人》、《笑開了滿瞼花皺紋》、《大頂子山(shan)高又(you)高》、《月牙五(wu)更》、《王二姐思夫》、《瞧情郎》、《迷人的(de)夜(ye)晚》等,共(gong)創(chuang)作(zuo)歌曲50余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