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宣統元年(1909年)1月,生于河(he)北(bei)省(sheng)香河(he)縣一農(nong)家。
民(min)國(guo)五(wu)年(1916年),就讀于(yu)地方(fang)大紳(shen)士石(shi)顯恒創立的小(xiao)學之初級(ji)。
民國(guo)十年(1921年),就讀于鎮立小(xiao)學(xue)之(zhi)高級。
民(min)國十四年(1925年),考取通縣(xian)師范學校。
民國二十年(1931年),通縣師范學校(xiao)畢業。
民國(guo)二十四年(1935年),畢業于北京大學中(zhong)國(guo)語言文學系,并改名(ming)為(wei)“中(zhong)行”。8月,至天津南(nan)開中(zhong)學教書。
民國二十五年(nian)(nian)(1936年(nian)(nian)),至保(bao)定私立育(yu)德中學教書,并于同年(nian)(nian)和李芝鑾成婚。
民國二(er)十七年(nian)(1938年(nian)),任職于(yu)民眾教育(yu)館,期間閱(yue)讀了大(da)量西方(fang)思(si)想(xiang)著作。
民(min)國三十一年(nian)(1942年(nian)),民(min)眾教(jiao)(jiao)育(yu)館解(jie)散(san),去(qu)北京大學(xue)文學(xue)院任助教(jiao)(jiao)。
民國三十四(si)年(1945年)6月,辦《新聞報》不成,8月,日(ri)本戰(zhan)敗后,重(zhong)回北大文學院授課。
民(min)國三十五年(1946年),離開(kai)北大文學院,至第四中學教國文,在天津《新生(sheng)晚報(bao)》開(kai)專欄“周末閑(xian)談”,與季羨林、金克木合稱“燕(yan)園三老”。
民(min)國三十六(liu)年(nian)(1947年(nian)),辭去(qu)四中教職(zhi),至貝滿(man)中學教初中修身課,開始以(yi)一(yi)己之力主(zhu)編佛學月刊《世(shi)間(jian)解》。
1949年后,任人民教(jiao)育出版(ban)社編輯、特約評審。
1951年,寫了(le)《順生論》第(di)一部分。
1964年,五(wu)萬字的《佛教與中國文學》完稿。
1968年起,離(li)開(kai)工作(zuo)崗位,被下放勞(lao)作(zuo)。
1978年,恢復退休待遇。
1980年,開始編寫《文(wen)言文(wen)選讀》。
1982年,完成(cheng)《文言津逮》,9月(yue)寫成(cheng)《負暄瑣話》第一篇《慶珍》。
1983年,開始(shi)在(zai)《中(zhong)學語(yu)文教學》連載《作文雜談》。
1988年(nian),《禪(chan)外說(shuo)禪(chan)》完(wan)稿。
1992年,《順生論》完稿。
1996年,完成《流年碎影》的寫作。
2006年2月(yue)24日凌晨2:40左右,張中行在北京解放軍305醫院安然辭世,享(xiang)年98歲。
文言津逮 1984 福建(jian)教育出版社
佛學與中國文(wen)學 1984 安(an)徽教育(yu)出(chu)版社
作文雜(za)談 1985 人民教(jiao)育出(chu)版(ban)社
負暄瑣話 1986 黑龍(long)江(jiang)人民(min)出(chu)版(ban)社
文(wen)言(yan)與(yu)白(bai)話(hua) 1988 黑龍江人民出(chu)版(ban)社
負暄三話 1990 黑龍江人民出版(ban)社
禪外(wai)說禪 1991 黑龍江人民出(chu)版社
詩詞讀(du)寫從(cong)話 1992 人民教育(yu)出(chu)版社
順生論 1995 中國社會科學(xue)出版社
橫議集 1995 經濟管理出版社
月旦集 1995 經濟(ji)管理出(chu)版社
流(liu)年碎影(ying) 1997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望道雜纂<順生論>外編(bian) 2000 群(qun)言出版(ban)社
散簡集存 2001 中國社(she)會科(ke)學出版社(she)
說八股 2004 中華書(shu)局(ju)
季羨林:“高人(ren)、逸人(ren)、至人(ren)、超人(ren)”。
中行(xing)先(xian)(xian)生(sheng)一(yi)生(sheng)低調澹(dan)泊、無欲無求,曾常年(nian)寓居于燕園女(nv)兒(er)家。先(xian)(xian)生(sheng)一(yi)生(sheng)清貧,86歲的(de)(de)(de)時(shi)候才分(fen)到(dao)一(yi)套普通(tong)的(de)(de)(de)三居室,屋里擺設(she)極為簡陋,除了兩書(shu)柜書(shu)幾乎別無他(ta)物。老人為自己的(de)(de)(de)住所(suo)起了個雅號叫“都市柴門”。他(ta)的(de)(de)(de)書(shu)房里書(shu)卷氣(qi)襲人,桌上攤著文(wen)房四寶(bao)和片(pian)片(pian)稿紙,書(shu)櫥內列(lie)著古玩,以(yi)石(shi)頭(tou)居多。
張老(lao)謙稱書房像(xiang)“倉庫”。而于(yu)治學(xue)方面,他則一絲不茍,晚年仍(reng)拍(pai)案(an)而起,痛批臺灣某“國學(xue)大師”南(nan)懷瑾,可謂“后(hou)(hou)五四時代(dai)”學(xue)者風范的(de)真實寫照。追憶張先(xian)生,有人感嘆:“他有著古代(dai)文人的(de)風范”,更有后(hou)(hou)輩贊道(dao):“老(lao)頭(tou)有骨氣”。
張中行先生治學(xue)嚴謹,博學(xue)多識,造詣深厚,精通中國(guo)古(gu)典文字,熟悉(xi)西方(fang)哲學(xue)。他與季羨(xian)林(1911年(nian)8月(yue)6日(ri)—2009年(nian)7月(yue)11日(ri))、金克木(1912年(nian)8月(yue)14日(ri)—2000年(nian)8月(yue)5日(ri))合(he)稱“燕園三老”。三人又與鄧廣銘(1907年(nian)3月(yue)16日(ri)—1998年(nian)1月(yue)10日(ri))合(he)稱“未(wei)名四老”。
許怡:先生(sheng)(sheng)涉獵廣泛,博聞強記,遍(bian)及文史(shi)、古(gu)典(dian)、佛學、哲學諸(zhu)多(duo)領域,人(ren)稱“雜家(jia)”。自覺較專者(zhe)(zhe)為語文、中國古(gu)典(dian)和人(ren)生(sheng)(sheng)哲學。終生(sheng)(sheng)為文,以(yi)“忠于寫(xie)作,不(bu)宜寫(xie)者(zhe)(zhe)不(bu)寫(xie),寫(xie)則以(yi)真面目對人(ren)”為信(xin)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