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9月(yue)17日,出生于直隸(li)省涿州(今河(he)北省涿州市)。
1912年,就(jiu)讀(du)于叔祖馮學(xue)彰創(chuang)辦的一(yi)個私立小學(xue),小學(xue)停辦后,在(zai)家中從父親學(xue)習《唐(tang)詩(shi)三百首》、《古文觀止(zhi)》的某些(xie)篇章。
1917年,在涿縣高等小學(xue)畢業后,入北(bei)京(jing)市立第四(si)中學(xue)讀書,受五四(si)新文化運動影響,開始寫詩。
1921年(nian)暑假考入北京大學。
1923年(nian)參加文藝團(tuan)體(ti)淺草社。
1924年(nian),顧隨于(yu)上學(xue)期(qi)結束時受青島(dao)膠澳中學(xue)之聘任教,邀馮(feng)至去(qu)青島(dao)度(du)假(jia)(jia),從7月上旬至8月中旬,在青島(dao)愉快地過(guo)了40多(duo)天。暑假(jia)(jia)后,聽(ting)魯迅講授廚川白村的(de)《苦悶(men)的(de)象(xiang)征》。與詩人柯仲平(ping)相識。
1925年與友人創(chuang)立沉鐘(zhong)社,發表了許(xu)多詩與散文(wen)。
1927年4月出版(ban)第一部詩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ban)第二(er)部詩集《北(bei)游及(ji)其(qi)他》,記錄自己大(da)學畢業后的哈爾(er)濱教(jiao)書生活(huo)。
1929年出版第(di)二(er)本詩集《北游(you)及其他》。
1930年底至1935年6月留學德(de)國,攻(gong)讀(du)文學、哲(zhe)學與藝術史。
1930年赴德國留學,其(qi)間受到德語詩人里(li)爾克(ke)的影(ying)響。
1931年2月底,與(yu)梁宗岱(dai)在海德貝格相會。在宮多爾夫的課(ke)堂上認識(shi)了正在準備博士論(lun)文的維利.鮑(bao)爾,后(hou)來成為(wei)好友。馮(feng)至決定離開海德貝格,8月至柏(bo)林。在柏(bo)林大學(xue),開始研究歌德時代的文學(xue)。與(yu)陳銓相識(shi),與(yu)北大同(tong)學(xue)蔣復聰、朱懊交往。
1935年9月回國,1936年7月任上海同濟大學教授兼(jian)附(fu)設高級中(zhong)學主任。
1939至1946年任昆明(ming)西南聯合大學(xue)(xue)外文(wen)系德語教授。這7年間他的創作(zuo)和研究都處(chu)于(yu)比較(jiao)旺盛的時期(qi),著(zhu)有詩集(ji)(ji)《十四行(xing)集(ji)(ji)》、散文(wen)集(ji)(ji)《山水》、中篇歷史小說(shuo)《伍子胥》及學(xue)(xue)術論(lun)文(wen)、雜文(wen)等。
1946年(nian)7月(yue)至(zhi)1964年(nian)執(zhi)教于北京大學西語系。
1948年7月4日,馮(feng)至(zhi)去清華,最后一次見(jian)到朱(zhu)自(zi)清。暑假期間(jian),受(shou)楊振聲邀請,全家在頤和園內諧趣園住(zhu)了(le)一個多月。
1950年1月29日(ri),在北京大(da)學哲學討論會上做關于歌(ge)德的(de)報告。3月30日(ri)至6月7日(ri),隨代表團出訪匈(xiong)牙利、捷克(ke)斯(si)洛伐克(ke)、德意志(zhi)民主共和國,并在莫(mo)斯(si)科停留若干日(ri)。
1951年后兼系主任。著有(you)《杜甫(fu)傳》,當時(shi)頗得好評。
1954年2月,訪(fang)問鞍(an)山鋼鐵公司,同行者有吳(wu)組(zu)緗、黃藥眠、肖殷、戈揚等。6月至(zhi)8月,與(yu)田間訪(fang)問民主德(de)國、羅馬尼亞。在柏(bo)林與(yu)安娜·西格斯、貝歇(xie)爾、布萊(lai)希(xi)特(te)、魏斯科普夫等作家(jia)晤談。是年,當選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biao)大會(hui)代表(biao)。
1959年10月至11月,與成仿(fang)吾赴民主(zhu)德國,參加(jia)(jia)萊比(bi)錫大學550周(zhou)年慶祝大會,會后馮至又參加(jia)(jia)席(xi)勒誕(dan)生(sheng)200周(zhou)年紀念(nian)會。
1964年9月調(diao)任(ren)現屬(shu)于中(zhong)國(guo)社會科學院的外(wai)(wai)國(guo)文(wen)學研究所所長,從事外(wai)(wai)國(guo)文(wen)學研究工作。
1970年,7月,離開燕(yan)東(dong)園,遷居建國門外永安南(nan)(nan)里,去河南(nan)(nan)息縣干校。
1979年6月(yue)7日(ri)(ri)至28日(ri)(ri),中國(guo)(guo)社會科學(xue)院代(dai)表(biao)團(tuan)訪問聯邦德(de)國(guo)(guo),馮至為(wei)團(tuan)長。重訪海(hai)德(de)貝(bei)格,參觀(guan)海(hai)德(de)貝(bei)格大學(xue)的日(ri)(ri)耳曼學(xue)研究室、東方美(mei)術研究室等。7月(yue)19日(ri)(ri)至9月(yue)底在(zai)(zai)黃(huang)山療養。10月(yue)30日(ri)(ri)至ll月(yue)16日(ri)(ri)參加(jia)第四次全國(guo)(guo)文代(dai)會。在(zai)(zai)作(zuo)(zuo)協(xie)第三次會員代(dai)表(biao)大會上(shang)當選為(wei)中國(guo)(guo)作(zuo)(zuo)家協(xie)會副主(zhu)席。
1982年辭去所長職務,改任名譽(yu)所長。在中國作家協會第三、四次(ci)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作協副主席。
1985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高(gao)教部授予(yu)他“格(ge)林兄弟文學獎”。
1987年(nian)6月初,與姚可昆、韓耀成赴聯(lian)邦(bang)(bang)德(de)國(guo)(guo)接受聯(lian)邦(bang)(bang)德(de)國(guo)(guo)國(guo)(guo)際交流中心藝術獎。5日(ri)(ri),聯(lian)邦(bang)(bang)德(de)國(guo)(guo)總統魏(wei)茨(ci)澤克接見(jian)馮至(zhi)。6日(ri)(ri)至(zhi)10日(ri)(ri)第三次(ci)重訪海(hai)德(de)貝格。14日(ri)(ri),應奧地利科學院邀(yao)(yao)請訪問維也納。18日(ri)(ri),應民主德(de)國(guo)(guo)高等教育部邀(yao)(yao)請,至(zhi)魏(wei)瑪(ma)、柏林訪問。12月15日(ri)(ri),聯(lian)邦(bang)(bang)德(de)國(guo)(guo)駐華大使韓培(pei)德(de)代表德(de)國(guo)(guo)政府將聯(lian)邦(bang)(bang)德(de)國(guo)(guo)最高榮譽的“大十(shi)字勛(xun)章”授予馮至(zhi)。
1988年1月14日(ri)(ri),與(yu)臧(zang)克家、卞(bian)之琳、艾青(qing)(qing)一(yi)起參加由中國(guo)作家協會、詩刊(kan)社和北京市青(qing)(qing)年宮聯(lian)合舉辦的“詩歌一(yi)日(ri)(ri)”活動。5月16日(ri)(ri),與(yu)韓耀成赴聯(lian)邦德(de)(de)國(guo)卡塞爾(er),接(jie)受達姆施(shi)塔(ta)特德(de)(de)意志(zhi)語言文學(xue)研(yan)究院授予(yu)馮至的“弗里(li)德(de)(de)里(li)希(xi)·宮多(duo)爾(er)夫(fu)外國(guo)日(ri)(ri)爾(er)曼學(xue)獎”。25日(ri)(ri)回北京。
1989年4月(yue)(yue)25日,當選為(wei)新(xin)成立(li)的(de)中(zhong)國北歐文學學會(hui)會(hui)長。8月(yue)(yue),首屆(jie)“馮至德語文學研究(jiu)獎”在京揭曉(xiao)。8月(yue)(yue)至10月(yue)(yue)中(zhong)旬,患(huan)胸(xiong)膜(mo)炎,住北京協和(he)醫院(yuan)治療(liao)。
作品 出版時間 出版社 備注
《昨日之歌》 1927 北(bei)新 詩集
《北游及其他》 1929 沉鐘社 新詩、譯詩合集
《十四行(xing)集》 1942 桂林(lin)明日社(she) 詩集
《山(shan)水(shui)》 1947 重慶國民出版社 散文集
《伍(wu)子胥》 1946 文生 中篇歷史小(xiao)說(shuo)
《歌德論述》 1948 正中 論文集
《東(dong)歐雜記1950》 新華書店
《杜甫傳1952》 1980 人(ren)文
《張(zhang)明山與反圍盤》 1954 工(gong)人 報告(gao)文學
《馮(feng)至詩(shi)文選集》 1955 人文
《西郊集》 1958 作家 詩集
《十年詩抄》 1959 人(ren)文 詩集
《詩(shi)與(yu)遺產》 1963 論文集(ji)
《馮至詩選》 1980 四川人民
《馮至選集(ji)》(1--2卷) 1985 四川文藝
《論歌德》(1--2卷(juan)) 1986 上(shang)海文藝 論文集
《馮至學術精(jing)華錄》 1988 北京師(shi)范(fan)學院出(chu)版社 論文、論著摘編
《杜甫詩選》 1956 作家 與浦江清、吳天石(shi)合編
《德國文學(xue)簡史》 1958 人文 (上下(xia)卷(juan))主編
《哈爾次山旅行(xing)記》 1928 北新 翻(fan)譯
《給一個青年詩人(ren)的十封信》 1938 商務
《遠方的(de)歌聲》 1953 人文
《海涅詩選》 1956 人文
《西里(li)西亞的紡織工(gong)人(ren)》 1958 人(ren)文(wen)
《德(de)國,一(yi)個(ge)冬(dong)天的童話(hua)》 1978 人文
《還涅(nie)抒情詩選》 1984 江蘇人(ren)民
《審美(mei)教育書(shu)簡(jian)》 1985 北大
《維廉·麥(mai)斯特(te)的學習時代》
《布萊特選集》 1959 人(ren)文
1980年被(bei)聘為(wei)瑞典皇家文(wen)(wen)學、歷史、文(wen)(wen)物(wu)科學院外(wai)籍院士。
1981年(nian)被聘為聯邦(bang)德國美(mei)茵茨科學與文學科學院通訊院士。
1983年獲德(de)意志(zhi)聯(lian)邦共和國慕尼黑歌德(de)劇(ju)院頒(ban)發的(de)歌德(de)獎章。?
1985年民主德(de)國授與他(ta)格林(lin)兄弟(di)獎(jiang)。
1986年被聘為奧(ao)地(di)利科(ke)學院通(tong)訊(xun)院士。
1987年又獲該國國際交(jiao)流(liu)中心(xin)授予(yu)的(de)1987年國際交(jiao)流(liu)中心(xin)藝術獎,聯(lian)邦(bang)德(de)國海德(de)堡大(da)學授予(yu)他“金博士證書(shu)’。同年獲聯(lian)邦(bang)德(de)國“大(da)十字”勛(xun)章。
1988年聯邦德國(guo)達姆施塔特語言文學研究院授與(yu)他宮多爾夫獎。
魯迅曾(ceng)稱贊他是中國(guo)最(zui)優秀的抒情詩人。
馮至(zhi)(zhi)也是中國文學研究家,他從上世(shi)紀三十年代開始醞釀(niang)《杜(du)(du)甫(fu)傳》,至(zhi)(zhi)五十年代初(chu)才發表出來,當《杜(du)(du)甫(fu)傳》在(zai)“新觀(guan)察”上連載時,毛澤(ze)東就讀了,有一(yi)次毛澤(ze)東曾握(wo)住(zhu)馮至(zhi)(zhi)的手,說他寫《杜(du)(du)甫(fu)傳》是“為中國人民做了一(yi)件(jian)好事”。
作為詩人的馮(feng)至(zhi)為我們留下了許多經典詩篇,他與卞之(zhi)琳(lin)一起被認為是中國新(xin)詩史上的現代派大(da)家(jia)。他在《贈之(zhi)琳(lin)》一詩中對卞之(zhi)琳(lin)有這(zhe)樣的評價:“這(zhe)星座不(bu)顯赫,卻含(han)蓄(xu)著獨特的光輝。”其實這(zhe)同樣可以看做詩人的夫子自(zi)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