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nian)1月24日,出生(sheng)于南京,年(nian)幼多病;
1931年7月,父(fu)親吳竹似(si)去(qu)世;
1933年1月,母親(qin)鄧季(ji)惺(xing)與陳銘德(de)結(jie)婚;
1936年,進南京山(shan)西路小學讀(du)書;
1937年,抗戰(zhan)爆發,舉家西遷至(zhi)重慶,在精益小學(xue)借讀一(yi)學(xue)期后,進巴蜀小學(xue);
1941年,進重慶南開(kai)中學;
1942年(nian),轉學成(cheng)都高琦初中;
1944年,考入金陵(ling)大學(xue)附屬(shu)金陵(ling)中學(xue)高中部;
1945年,抗戰(zhan)勝利(li),隨金陵中學遷(qian)回南(nan)京,父母所經營(ying)的《新民報》成(cheng)為擁(yong)有南(nan)京、重慶、成(cheng)都、上海、北平等五地(di)八(ba)刊的國內最(zui)大(da)民營(ying)報業集團;
1947年,患上肺結核病(bing),被迫停(ting)學;
1948年南京金陵中(zhong)學(xue)畢業(ye);
1948年10月,隨母逃亡香港,待船(chuan)去解放區;
1949年4月,回到北平,肺病復發,住結核病醫院(yuan);
1950年入金(jin)陵大(da)學(xue)(xue)(xue)(1952年并入南京大(da)學(xue)(xue)(xue))經濟系,1952年高(gao)等院(yuan)校調整轉(zhuan)入上(shang)海復(fu)旦大(da)學(xue)(xue)(xue)經濟系;
1952年,肺病再犯,住療養院,結識金(jin)陵(ling)女(nv)大(da)兒童福利系學(xue)生(sheng)周(zhou)南(nan);
1952年9月3日,被(bei)批準加入(ru)中國共產黨;
1952年,全國高等學(xue)校院系(xi)調整(zheng),金陵(ling)大學(xue)并入(ru)南京(jing)大學(xue),經濟系(xi)調整(zheng)至復旦大學(xue)經濟系(xi);
1953年(nian),大學畢業(ye),因肺(fei)病未愈(yu),留校一年(nian);
1954年(nian),被分配到(dao)中國科學院經濟研(yan)(yan)究(jiu)所,為(wei)兼任研(yan)(yan)究(jiu)員冀朝鼎、姜君辰等作助手,后(hou)跟隨援華(hua)的(de)蘇聯財(cai)政專家(jia)阿·畢爾曼研(yan)(yan)究(jiu)企業(ye)財(cai)務問題;
1955年到1956年跟阿·畢爾曼,研(yan)究(jiu)企業財務和國(guo)家財政問題。1956年到1957年參加全國(guo)范圍的體制調(diao)查和體制改革研(yan)究(jiu)。
1956年6月,與周南結婚;
1957年,因為(wei)犯(fan)有在青年中宣傳《在橋梁工地上》、《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這類“右派小說”等“嚴重右傾(qing)”錯(cuo)誤,受(shou)到黨內(nei)嚴重警告的處分;
1959年4月,參(can)加在上(shang)海(hai)舉行的“商品(pin)生產(chan)和價值規(gui)律討論會”;
1960年5月,《經濟研究》刊出《社(she)會主(zhu)義(yi)社(she)會的過渡性質》,這是第一篇(pian)產生較大影(ying)響(xiang)的長篇(pian)論文(wen);
10月,參加(jia)孫冶方組(zu)織的(de)《社會主(zhu)義經濟論》寫作班子;
1961年3月,參加中央宣傳部舉(ju)辦的(de)毛澤(ze)東(dong)《政(zheng)治經濟(ji)學讀書(shu)筆記》學習班,參加于光遠領導(dao)的(de)《政(zheng)治經濟(ji)學》寫作組;
1963年初夏,長女吳曉蓮出生。
1976年以后,他進入了工作最(zui)緊張(zhang)、成果最(zui)豐碩(shuo)的時期。
1983年至1984年7月一度赴美國(guo)耶魯大學進行調查研(yan)究(jiu)。
現(xian)工作于國務(wu)院發(fa)展研究中心(xin)(xin)市場(chang)經濟(ji)研究所,為當代中國杰出(chu)經濟(ji)學(xue)家,著名市場(chang)經濟(ji)學(xue)者(zhe),是中國經濟(ji)學(xue)界(jie)的泰斗,被(bei)譽(yu)為“中國經濟(ji)學(xue)界(jie)良(liang)心(xin)(xin)”,《人(ren)民網》專欄作家、專家。2011年榮獲“第一財經金融價值榜”年度公共(gong)經濟(ji)學(xue)家殊榮。
《駁“四人(ren)幫”對社會(hui)主(zhu)義工資制度的誣蔑》
廣東人民出版社
1978年
《經濟改(gai)革問(wen)題探索》
中國展望出版社
1987年
蘇聯科(ke)學院出(chu)版社(俄文版)
1990年
《中國經(jing)濟改革(ge)的整體設計》
(與周(zhou)小川、樓(lou)繼(ji)偉等合著)
中國展望出版社
1988年
《中國經濟的動態分析和對策研究》
(與胡季等合著)
中國(guo)人民大(da)學出版社(she)
1988年
《1987年中國經(jing)濟實況分(fen)析(xi)》
中國社會科學出(chu)版社
1989年
《吳敬璉選集》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9年
《論(lun)競爭性市場(chang)體制》
(與(yu)劉(liu)吉瑞合著)
中國財(cai)政經(jing)濟出版(ban)社
1991年
《1989年中國經濟實況分(fen)析》(與(yu)張(zhang)軍擴合著(zhu))
中國社(she)(she)會(hui)科(ke)學出版社(she)(she)
1992年
《通向市場經濟之(zhi)路》
北(bei)京工(gong)業大學出(chu)版(ban)社
1992年
日(ri)(ri)本THE SIMUL PRESS INC.(日(ri)(ri)文版(ban))
1995年
《計劃經濟(ji)還是市場(chang)經濟(ji)》
中國經濟出版社
1992年
《市場經(jing)濟的培育和運作》
中國發展出版社
1993年
《大中(zhong)型企業改革:建(jian)立現代企業制度》(合著)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3年
《現代(dai)公司(si)與企業改(gai)革(ge)》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4年
《建設市場經濟的(de)總體構想與方案(an)設計》(合著)
中央編譯出版社
1996年
《構筑市場經濟(ji)的(de)基礎結構》
中國經濟出版社
1997年
吳敬璉(lian)在《經濟社(she)會體制比較》雜志(zhi)2009年第5期(qi)上發表重要論(lun)文《論(lun)中(zhong)國改革的(de)市場(chang)經濟方向》。人民網2010年1月26日轉(zhuan)載。下面(mian)是其中(zhong)的(de)最后(hou)一部(bu)分文字。
(節選)
讓歷史照亮未來的道路
30年(nian)的歷程告訴我們,只有堅(jian)定不移地推進(jin)(jin)改革(ge)(ge),才(cai)是順乎潮流、合乎民心的光明之途。根(gen)據我國當前的實(shi)際(ji)情(qing)況,經(jing)濟改革(ge)(ge)和政治(zhi)改革(ge)(ge)應當在以下方面積極(ji)推進(jin)(jin)。
首先,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為進一步改革開放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
中國的(de)(de)(de)(de)(de)改革開放源于1970年(nian)代后期的(de)(de)(de)(de)(de)思想(xiang)(xiang)(xiang)(xiang)解(jie)放運動(dong)。思想(xiang)(xiang)(xiang)(xiang)解(jie)放是無止境的(de)(de)(de)(de)(de),在(zai)(zai)我國社會正(zheng)在(zai)(zai)快步(bu)走向現(xian)代化的(de)(de)(de)(de)(de)形勢下,我們必(bi)須與(yu)時俱進(jin),不(bu)斷(duan)更新(xin)自己的(de)(de)(de)(de)(de)思想(xiang)(xiang)(xiang)(xiang),趕(gan)上時代的(de)(de)(de)(de)(de)潮(chao)流。更何況在(zai)(zai)近幾年(nian)“左(zuo)”的(de)(de)(de)(de)(de)思想(xiang)(xiang)(xiang)(xiang)的(de)(de)(de)(de)(de)回潮(chao)中,若干(gan)早已被(bei)黨否定的(de)(de)(de)(de)(de)舊思想(xiang)(xiang)(xiang)(xiang)、舊觀(guan)念又力(li)求(qiu)(qiu)利用人們對歷史(shi)和(he)(he)現(xian)實缺(que)乏了解(jie)而重新(xin)流行起來,在(zai)(zai)部分人群中造成了思想(xiang)(xiang)(xiang)(xiang)混亂,亟(ji)待澄(cheng)清(qing)。此外,還要(yao)進(jin)一步(bu)明確(que)改革的(de)(de)(de)(de)(de)目標模式是建立(li)在(zai)(zai)法(fa)治基礎上的(de)(de)(de)(de)(de)現(xian)代市場經濟(ji),避免(mian)由(you)于缺(que)乏統一認(ren)識導致的(de)(de)(de)(de)(de)思想(xiang)(xiang)(xiang)(xiang)混亂和(he)(he)不(bu)準確(que)的(de)(de)(de)(de)(de)理解(jie)。因(yin)此,一些(xie)地方正(zheng)在(zai)(zai)興起新(xin)的(de)(de)(de)(de)(de)思想(xiang)(xiang)(xiang)(xiang)解(jie)放運動(dong),要(yao)求(qiu)(qiu)沖破不(bu)適(shi)合于現(xian)代化發(fa)展和(he)(he)不(bu)利于社會進(jin)步(bu)的(de)(de)(de)(de)(de)舊思想(xiang)(xiang)(xiang)(xiang)觀(guan)念的(de)(de)(de)(de)(de)束(shu)縛,是完全正(zheng)確(que)和(he)(he)必(bi)要(yao)的(de)(de)(de)(de)(de)。
為了(le)保證思(si)(si)想(xiang)解放(fang)運動(dong)取得成(cheng)功,需要營(ying)造自由和務實的(de)(de)討論氛圍(wei),提倡具有不(bu)同(tong)觀點的(de)(de)人們理性思(si)(si)考(kao),良(liang)性互(hu)動(dong)。市(shi)場(chang)經濟是(shi)一(yi)個利益(yi)多元化的(de)(de)共同(tong)體(ti),因此(ci),不(bu)應當采(cai)取“一(yi)分(fen)為二”、“階(jie)級斗爭為綱”、“不(bu)是(shi)東(dong)(dong)風(feng)壓倒(dao)西風(feng),就(jiu)是(shi)西風(feng)壓倒(dao)東(dong)(dong)風(feng)”、“不(bu)是(shi)我吃掉(diao)你、就(jiu)是(shi)你吃掉(diao)我”的(de)(de)辦法(fa),用一(yi)個社會(hui)群體(ti)的(de)(de)利益(yi)壓制另一(yi)個社會(hui)群體(ti)的(de)(de)利益(yi),而是(shi)應當讓各(ge)種(zhong)合法(fa)的(de)(de)利益(yi)訴求都得到充分(fen)的(de)(de)表達,然后通過協商和博弈(yi),形(xing)成(cheng)社會(hui)共識和彼(bi)此(ci)都能(neng)接受的(de)(de)解決(jue)方案(an)。只有這樣(yang),才是(shi)通向各(ge)個利益(yi)群體(ti)互(hu)補(bu)共贏和社會(hui)和諧的(de)(de)坦途(tu)。
其次,在經濟改革的實際推進上,需要從以下方面作出努力。
一是(shi)實現尚(shang)未(wei)完成的產權制度改革。例如,與(yu)中(zhong)國將(jiang)近一半人口的農(nong)(nong)民(min)利(li)益(yi)息息相關的土(tu)地(di)產權問題沒有(you)解決,農(nong)(nong)民(min)的土(tu)地(di)、宅基地(di)等(deng)資產無法(fa)變成可以流動的資本。這即(ji)使繼續務(wu)農(nong)(nong)的農(nong)(nong)村(cun)居民(min)的利(li)益(yi)受到損害,也使轉向務(wu)工、務(wu)商的新城市居民(min)安(an)家(jia)立業遇到困難。
二是繼續推進(jin)國(guo)(guo)有(you)(you)經濟的(de)布(bu)局調整和(he)完成國(guo)(guo)有(you)(you)企(qi)業(ye)的(de)股份化(hua)改(gai)制。當(dang)世紀(ji)之交(jiao)國(guo)(guo)有(you)(you)經濟改(gai)革取得階(jie)段性成果,應當(dang)進(jin)一(yi)步對國(guo)(guo)有(you)(you)大(da)(da)型企(qi)業(ye)改(gai)革進(jin)行攻堅的(de)時候(hou),改(gai)革的(de)步調明(ming)顯放緩。不但在股權結構上一(yi)股獨大(da)(da)和(he)競爭(zheng)格局上一(yi)家獨占的(de)情(qing)況沒有(you)(you)得到完全(quan)的(de)改(gai)變(bian),在某些領域中還出現了“國(guo)(guo)進(jin)民退”、“新國(guo)(guo)有(you)(you)化(hua)”等開倒車的(de)現象(xiang)。這種趨勢必須扭轉,中共十(shi)五大(da)(da)和(he)十(shi)五屆四中全(quan)會關于國(guo)(guo)有(you)(you)經濟和(he)國(guo)(guo)有(you)(you)企(qi)業(ye)改(gai)革的(de)決定必須貫徹。
三是加(jia)強(qiang)商(shang)品和(he)服(fu)務市場(chang)的(de)(de)反壟斷執法和(he)資(zi)本(ben)市場(chang)的(de)(de)合(he)規性監管。在(zai)商(shang)品和(he)服(fu)務市場(chang)上仍然(ran)存(cun)在(zai)的(de)(de)行政(zheng)壟斷,必須(xu)采取有力措施加(jia)以破除。在(zai)資(zi)本(ben)市場(chang)上,被(bei)稱為(wei)“政(zheng)策市”、“尋租市”的(de)(de)痼(gu)疾并未(wei)得到根(gen)除,各類“內(nei)部人(ren)”利(li)用信息優勢和(he)內(nei)幕交易及操縱市場(chang)等(deng)犯罪活動,損害民間投資(zi)人(ren)的(de)(de)利(li)益、大(da)發橫(heng)財的(de)(de)情況也不少見。因此,必須(xu)端正思路,選好手段,加(jia)強(qiang)合(he)規性監管,促進我國資(zi)本(ben)市場(chang)的(de)(de)健康成長。
四是建(jian)(jian)立(li)(li)新的(de)社會(hui)(hui)保(bao)(bao)障體(ti)系(xi)。1993年中共(gong)十四屆三中全(quan)會(hui)(hui)決定,建(jian)(jian)立(li)(li)全(quan)覆蓋、多(duo)層次(ci)的(de)新社會(hui)(hui)保(bao)(bao)障體(ti)系(xi)。可是十幾年過去了,由于(yu)遇到了政府內部的(de)重(zhong)重(zhong)阻礙,這項極(ji)其重(zhong)要的(de)社會(hui)(hui)基(ji)礎設施至(zhi)今(jin)還沒(mei)有建(jian)(jian)立(li)(li),使弱勢群體(ti)的(de)基(ji)本生活保(bao)(bao)障不能(neng)落到實處(chu)。其建(jian)(jian)設進度(du)必須(xu)加快(kuai)。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政治改革必須加快。
通過法治(zhi)建(jian)設在各種權利主體之間正確(que)地(di)配(pei)置權力(li),規范(fan)政府的行為,保護公民的基(ji)本權利不受(shou)侵犯。
需(xu)要著重指出,根據30年的(de)(de)經驗,經濟(ji)改(gai)革和(he)政(zheng)(zheng)(zheng)治(zhi)(zhi)改(gai)革能否順(shun)利推進,關(guan)鍵在于(yu)政(zheng)(zheng)(zheng)府(fu)自身(shen)。要把(ba)計(ji)劃經濟(ji)時期的(de)(de)全能型(xing)(xing)政(zheng)(zheng)(zheng)府(fu)改(gai)造成(cheng)為(wei)專注于(yu)提供公(gong)共(gong)產(chan)品的(de)(de)服務型(xing)(xing)政(zheng)(zheng)(zheng)府(fu)。這就(jiu)需(xu)要政(zheng)(zheng)(zheng)府(fu),首先是黨政(zheng)(zheng)(zheng)領導干部(bu)要出以公(gong)心,割(ge)舍那(nei)些(xie)與(yu)公(gong)仆身(shen)份不(bu)符的(de)(de)權力(li)。政(zheng)(zheng)(zheng)治(zhi)(zhi)改(gai)革的(de)(de)任(ren)務,不(bu)僅是要減少(shao)和(he)消除對資源(yuan)配置和(he)價格形成(cheng)的(de)(de)行政(zheng)(zheng)(zheng)干預,使(shi)市場機制(zhi)有(you)可能發揮基礎性作用;更(geng)艱(jian)巨(ju)的(de)(de)任(ren)務,在于(yu)建設一個能夠(gou)為(wei)市場機制(zhi)提供支持的(de)(de)法治(zhi)(zhi)環(huan)境。沒有(you)這樣的(de)(de)制(zhi)度(du)平臺,就(jiu)難(nan)以擺脫公(gong)權不(bu)彰(zhang)、規(gui)則扭曲、秩(zhi)序(xu)紊亂、官民關(guan)系(xi)緊張(zhang)的(de)(de)狀態,就(jiu)難(nan)以使(shi)經濟(ji)和(he)社會生活進入和(he)諧穩定的(de)(de)正軌。
吳敬(jing)璉在《財經》雜志2012年(nian)9月3日(ri)發(fa)表重(zhong)要論文《中國經濟社會矛盾幾(ji)乎到了臨界點(dian)》。騰訊網(wang)、搜(sou)狐網(wang)、網(wang)易網(wang)、中國證券(quan)網(wang)、21CN財經網(wang)、天涯等(deng)各大網(wang)站于2012年(nian)9月3日(ri)轉(zhuan)載。下面是其中的一部分文字。
“當前(qian)社會上(shang)存在的(de)種種丑惡現象,從根本上(shang)說是緣于經濟(ji)(ji)改革(ge)(ge)沒有完全到(dao)位、政治改革(ge)(ge)嚴(yan)重滯后、行(xing)政權(quan)力變本加厲地壓制(zhi)和干預(yu)民間正當經濟(ji)(ji)活動(dong),造(zao)成廣泛尋租活動(dong)的(de)結(jie)果。”
吳敬璉曾經(jing)提出(chu)中國(guo)股市(shi)“賭(du)場論”,主張維護市(shi)場規則,保護草根階層生(sheng)計,被譽為“中國(guo)經(jing)濟學界良(liang)心”,是媒體(ti)和公眾眼(yan)中的學術明(ming)星。
曾(ceng)經被指責為美國間諜(die),透露(lu)中國的重要經濟數(shu)據(ju)CPI,(西(xi)方國家(jia)每個季度的經濟數(shu)據(ju)包括消費(fei)者信心(xin)指數(shu)都(dou)在政(zheng)府網站公布),后來該指責被澄清。
吳敬璉以“敢(gan)言”著稱,是中國(guo)經濟學界的泰(tai)斗,被譽(yu)為(wei)“中國(guo)經濟學界良(liang)心”,年逾(yu)八旬仍(reng)行走在鄉村之間,由他所帶頭(tou)成(cheng)立的富民基金(jin)(樂平公益(yi)基金(jin))為(wei)廣大農(nong)戶的生(sheng)活帶來(lai)生(sheng)機(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