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希安(an)(1886年-1977年),字輔仁,陜(shan)西(xi)省西(xi)安(an)府藍田縣孟(meng)村鄉姚村人,男,漢(han)族。民國(guo)(guo)碑石(shi)鐫(juan)刻家。奏刀(dao)鐫(juan)石(shi)以嚴謹且迅疾,生動而傳神、舒張兼厚重(zhong)、細致(zhi)乃精巧著稱(cheng),為民國(guo)(guo)關中刻石(shi)第一人。書法家馮(feng)恕(shu)贊(zan)其鐫(juan)刻技藝曰(yue)「指腕(wan)齊力精入(ru)毫芒(mang) 弄刀(dao)如飛 神合(he)古人 冥入(ru)無間」。
郭(guo)希安,字輔仁,生於(wu)清光緒十二年(nian)(nian)(西元(yuan)1886年(nian)(nian)),卒於(wu)西元(yuan)1977年(nian)(nian)。陜西藍田孟村鄉姚村人(ren),家中兄妹(mei)五人(ren),先生行二。少時喪父,因家貧而未嘗讀(du)書,光緒二十七年(nian)(nian)(西元(yuan)1901年(nian)(nian))至西安府學習碑刻技藝(yi),由其宿(su)慧頗髙(gao)亦善鉆研,年(nian)(nian)過弱冠已在業(ye)界頗負盛名。
民(min)國八年(nian)(nian)(nian)(西元1919年(nian)(nian)(nian)),輔仁先生應(ying)北洋(yang)政(zheng)府總(zong)統徐世昌(chang)之(zhi)邀,赴北京鐫刻(ke)徐世昌(chang)所(suo)臨蘇軾《西樓(lou)帖(tie)》,幷為徐世昌(chang)之(zhi)弟徐世綱(gang)所(suo)藏趙孟頫(fu)《洞(dong)玉經》刻(ke)石(shi)(shi),共歷時五載。期(qi)間結(jie)識碑(bei)帖(tie)鑒定專(zhuan)家(jia)(jia)馬子云先生,相(xiang)交(jiao)甚厚(hou),解放(fang)後(hou)(hou)馬子云回陜(shan)曾(ceng)屢次專(zhuan)程探(tan)望先生。民(min)國十(shi)(shi)三年(nian)(nian)(nian)(西元1924年(nian)(nian)(nian))受(shou)書(shu)法(fa)家(jia)(jia)馮(feng)恕(shu)所(suo)邀繼續滯留(liu)於京,刻(ke)《蘊真堂法(fa)帖(tie)》、《纂懿流光錄》兩(liang)種,共計六十(shi)(shi)八石(shi)(shi)。又為馮(feng)氏所(suo)藏二百(bai)馀方端硯(yan)、歙(she)硯(yan),刻(ke)金文等(deng)文字於硯(yan)背之(zhi)上,以(yi)及鐫刻(ke)其他碑(bei)志(zhi)(zhi),又逾七載之(zhi)久。此(ci)後(hou)(hou),相(xiang)邀刻(ke)石(shi)(shi)者絡(luo)繹不絕(jue),耐先生思鄉心切,遂一一婉拒。民(min)國十(shi)(shi)九年(nian)(nian)(nian)(西元1930年(nian)(nian)(nian))攜眷屬返回陜(shan)西,鄰(lin)西安關中(zhong)(zhong)書(shu)院置宅安家(jia)(jia),繼以(yi)鐫刻(ke)為業。曾(ceng)為西安碑(bei)林博物舘、大慈恩寺、興教寺、驪(li)山、華山、八仙庵等(deng)寺院名勝鐫刻(ke)石(shi)(shi)碑(bei)數(shu)十(shi)(shi)件;為宋伯魯、宋聯奎、于右(you)任、賀伯箴、寇遐(xia)、茹欲立(li)等(deng)陜(shan)西書(shu)法(fa)家(jia)(jia)所(suo)書(shu)碑(bei)志(zhi)(zhi)刻(ke)石(shi)(shi)數(shu)十(shi)(shi)件。還曾(ceng)受(shou)邀至渭南(nan)、咸(xian)陽、商洛、榆(yu)林、漢中(zhong)(zhong)等(deng)地(di)刻(ke)石(shi)(shi),先後(hou)(hou)共刻(ke)碑(bei)碣墓志(zhi)(zhi)數(shu)百(bai)件,名噪三秦,上世紀五十(shi)(shi)年(nian)(nian)(nian)代後(hou)(hou)因年(nian)(nian)(nian)邁乃(nai)告封(feng)刀(dao)。
郭希安先生(sheng)精湛之技(ji)藝,不但(dan)深受馮恕(shu)、宋聯奎(kui)、于右任、宋伯魯、茹欲(yu)立、胡笠僧、張(zhang)伯英、張(zhang)寒杉等(deng)書(shu)家的(de)青(qing)睞,且贏得(de)文(wen)人學者之好評(ping)。當時陜西或書(shu)法大家、文(wen)人雅(ya)士,或仕紳(shen)名流、寺觀僧道,凡欲(yu)立石者首(shou)選郭氏奏刀。
民(min)國十三年(西元(yuan)1924年)先(xian)生在京(jing)之時(shi),宋聯奎為(wei)媒(mei),同(tong)(tong)宋氏領養女(nv)傭趙氏結為(wei)伉(kang)儷,共有二子(zi)一女(nv),孫子(zi)三人(ren),孫女(nv)四人(ren),去世前已有一曾孫女(nv),四世同(tong)(tong)堂(tang)。先(xian)生一生為(wei)人(ren)善良(liang),處(chu)(chu)世本分(fen),待(dai)人(ren)寬厚,憐貧惜弱,救困濟難,同(tong)(tong)王尚璽(xi)、白廷錫等鐫刻名家(jia)亦和諧相處(chu)(chu)。封刀之年,喜種(zhong)花(hua)草,操(cao)持(chi)家(jia)事,安享天倫,終年91歲(sui)。
年代 碑刻名稱
民國四年(nian)(西(xi)元1915年(nian))《召伯甘棠圖》
民國六年(西元1917年)《張世(shi)英墓(mu)志》
《固(gu)本堂記(ji)并跋(ba)》
《大龍興寺(si)崇福法(fa)師塔銘(ming)民國題記》
《淑貞壙記》
民國八年(nian)至(zhi)民國十(shi)二年(nian)(西元(yuan)1919年(nian)-1923年(nian))《徐世昌臨蘇(su)軾西樓帖》
《趙(zhao)松雪洞玉經》
民國十一年(西元1922年)《纂(zuan)懿(yi)流光錄(lu)》
民國十(shi)四年(西元1925年)《俞杰暨妻(qi)史(shi)氏合葬志》
民(min)國十(shi)一年至民(min)國十(shi)八年(西元1922年-1929年)《蘊真(zhen)堂法(fa)帖》
《馮(feng)恕藏(zang)硯銘文》
民國十九年(nian)(nian)(西元(yuan)1930年(nian)(nian))《澄觀(清(qing)涼)和尚(shang)塔(ta)記(ji)》
《法順(shun)(杜順(shun))和(he)尚塔記》
民(min)國二十年(nian)(西(xi)元1931年(nian))《重修興教塔寺記碑》
民國二十(shi)一(yi)年(西元(yuan)1932年)《慈恩寺功德碑》
《重(zhong)修慈恩寺紀念碑》
《陳養虛墓表》
民(min)國(guo)二十二年(西元1933年)《玄奘法師像并贊》
《圓測(ce)法師像并贊》
《窺基法師像(xiang)并(bing)贊(zan)》
《劉古愚墓表》
民國二十(shi)三年(nian)(nian)(西(xi)元1934年(nian)(nian))《重修(xiu)慈恩塔院記(ji)》
民(min)國二十四年(西(xi)元1935年)《桑春榮(rong)家傳》
《趙壽山母曹(cao)太夫人墓志銘》
民國(guo)二(er)十五年(西元1936年)《趙端甫(fu)墓表》
《趙母曹太夫人墓(mu)表》
《周石笙墓志》
《頤源詩刻》
民國二十七年(西元1938年)《重修西京萬(wan)壽(shou)八仙宮碑記》
《于(yu)右任書正氣歌》
《牛兆濂墓志》
民國二十八年(西元1939年)《李(li)雨田墓表》
民國(guo)二十九年(西元1940年)《楊仁(ren)天(tian)墓志》
民國三十年(西(xi)元1941年)《朱(zhu)子橋(qiao)墓志》
民國三十二年(西元1943年)《王陸一墓志(zhi)》
《鄭母陳太夫人(ren)墓表(biao)》
《無名英烈(lie)紀(ji)念碑(bei)》
民國三十(shi)三年(nian)(西(xi)元1944年(nian))《張(zhang)定九墓志》
民國三十四(si)年(nian)(西元1945年(nian))《鄧尚賢墓志》
《胡景翼墓志》
《趙次庭墓志》
民國三十五年(西元1946年)《韓仲魯紀念碑記(ji)》
民國三(san)十六(liu)年(nian)(西元1947年(nian))《潘德丞暨德配張夫人墓志(zhi)》
《張孟襄(xiang)先生墓志銘》
民(min)國(guo)三十(shi)七年(西元1948年)《高戒忍居士紀念碑》
《楊明甫墓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