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视频

網站分類
登錄 |    
郭路生
0 票數:0 #文人#
食指,本名郭路生,1948年出生于山東魚臺,朦朧詩代表人物,被當代詩壇譽為“朦朧詩鼻祖”,被稱為新詩潮詩歌第一人。他的作品基本上遵從了四行一節,在輕重音不斷變化中求得感人效果的傳統方式,以語言的時間藝術,與中國畫式的空間藝術相結合,成功地延續了當代詩歌的“歌性”傳統與形式感。1999年《食指近作12首》獲北京市新中國成立50周年詩歌類作品最高獎。
  • 中文名: 郭路(lu)生
  • 別號名稱: 食(shi)指
  • 出生日期: 1948年
  • 性別:
  • 國籍: 中國
  • 民族: 漢族
  • 出生地: 山(shan)東省聊城市莘縣(xian)朝(chao)城鎮(zhen)
  • 職業職位: 詩人
  • 代表作品: 《相信未來》《海洋三部曲》《這是四點零(ling)八(ba)分的北京》
  • 主要成就: 第三屆(jie)人民(min)文學(xue)獎詩歌獎
詳細介紹 PROFILE +

人物簡介

食指,本(ben)名郭路生(1948—),山東魚臺人(ren)。朦(meng)朧詩代表人(ren)物,被當(dang)代詩壇譽為“朦(meng)朧詩鼻(bi)祖”。高中畢業。被稱為新(xin)詩潮詩歌第一人(ren)。

食指(zhi)之(zhi)所以取名為(wei)“食指(zhi)”。一(yi)(yi)是(shi)因為(wei):“郭路生的母親(qin)名叫石維元故有“石之(zhi)子”之(zhi)意。二:在(zai)中國,作為(wei)詩(shi)人,無論是(shi)寫(xie)作還是(shi)生活都存(cun)在(zai)無形的壓力(li)。但別人在(zai)背后(hou)的指(zhi)指(zhi)點點絕損(sun)傷不了一(yi)(yi)個(ge)人格健全的詩(shi)人。三:食指(zhi)先生少時(shi)尊師,“師”與“食”諧音。

主要經歷

1948年,出(chu)生于山東朝城,母親在行軍途(tu)中分娩,所以起名路生。

1955年,七歲的郭路生(sheng)入學,三年級時寫下第(di)一首詩。

1964年,初中升(sheng)高中失(shi)利未(wei)被錄(lu)取(qu)。

1965年,開(kai)始創(chuang)作《海(hai)洋三(san)部曲》。

1967年(nian),紅衛兵(bing)運動落幕,去農(nong)大附(fu)中(zhong)途經農(nong)田時寫出《魚(yu)兒三部曲》第一部。

1968年(nian),寫出代表作《相信未來》《這是四點零八(ba)分的北京》等。

1969年,與21名北京知青落(luo)戶杏花村(cun)插隊(dui)。

1971年,在濟(ji)寧(ning)入伍,歷(li)任(ren)舟山(shan)警備(bei)區戰士,北京光電(dian)研究(jiu)所(suo)研究(jiu)人員。寫出《新兵》《架設兵之歌(ge)》《瀾滄(cang)江(jiang),湄公河》等反(fan)映部隊生活的詩歌(ge)。

1973年,2月(yue)退伍,抑郁寡(gua)歡,北醫三院確診其為精神分(fen)裂。

1975年,病愈,與(yu)李雅(ya)蘭(李立三(san)之女)結(jie)婚,七(qi)年后離異。

1976年(nian),“文(wen)革”結(jie)束,創作(zuo)《寫在朋友結(jie)婚的(de)時(shi)(shi)候(hou)》,又名《有這樣(yang)的(de)婚禮》,陳凱歌報考電影(ying)學院時(shi)(shi)以此詩為面(mian)試時(shi)(shi)的(de)朗誦作(zuo)品。

1978年,1978年首次使(shi)用筆名食指。創作著(zhu)名詩(shi)歌(ge)《瘋狗》。

1979年,寫(xie)出《相信未(wei)來》姊妹篇《熱(re)愛(ai)生命》。早期作品在刊物發表。

1990年,進入北京(jing)第三福(fu)利(li)院。

1992年(nian),獲(huo)荷蘭詩歌節和英國一(yi)所大學邀請,因(yin)身體(ti)原因(yin)未(wei)成行。

1993年,加入北京市作(zuo)家(jia)協(xie)會,五月出版《食指黑(hei)大春現代抒(shu)情詩合(he)集》

1997年,加(jia)入中國(guo)作家協(xie)會,《華(hua)人文化世界》以《一代詩魂郭(guo)路生》為題發表了林莽、何京(jing)頡、李恒久等五人的文章。

2002年,54歲的(de)郭路生(sheng)滿含淚水(shui),告別了(le)居住20余(yu)年的(de)福利(li)院,回家了(le)。

主要作品

1965年至1968年《海洋三部曲(qu)》

1967年《魚兒三部(bu)曲(qu)》《憤怒(nu)》《再也掀(xian)不起波(bo)浪(lang)的海》《給(gei)朋(peng)友》《命運》

1968年《相信未來》《靈(ling)魂(hun)》《這(zhe)是(shi)四點零八分的北(bei)京(jing)》《煙(yan)》《酒》

1969年《寒(han)風》

1976年《寫在朋(peng)友結(jie)婚的時(shi)候》

1978年《瘋(feng)狗》

1979年《熱(re)愛生(sheng)命》《相信未來》姊妹篇

1982年《我的(de)心(xin)》

1983年《愿望》

1985年到1986年《落葉》

1986年《詩人(ren)桂冠》

1987年(nian)《受傷的心靈》

1989年(nian)《向青春告別》《人生(sheng)舞臺》

1991年《你(ni)》《歸宿(su)》《在精(jing)神(shen)病(bing)院》

1993年《我不知道》《食指黑(hei)大春現代抒情詩合集》

1999年《食(shi)指近作十二首》獲北京市新中國成立50周年詩歌(ge)類作品惟一最高獎

《暴風雪》《人民文(wen)學(xue)》發表(biao)《食指的詩》獲(huo)第(di)三屆人民文(wen)學(xue)獎

2000年《青春逝(shi)去不復返(fan)》入選(xuan)2000年度(du)中國最佳詩歌

《相聚(ju)》入選(xuan)2000年度(du)中國最佳詩歌

獲獎記錄

1998年,獲文友文學獎。

1999年,《食指近作(zuo)12首》獲北京市(shi)新中國成立50周年詩歌類作(zuo)品最高獎。

1999年(nian),由人(ren)民(min)文學出版社出版《食指(zhi)的詩(shi)》詩(shi)集,獲第三屆人(ren)民(min)文學獎。

2000年(nian),他創(chuang)作的《青春逝去不復(fu)返》《相聚(ju)》入選2000年(nian)度中(zhong)國最佳詩歌(ge)。

2001年,獲第三(san)屆人(ren)民(min)文學獎詩歌(ge)獎。

人物評價

當(dang)朦朧詩的(de)(de)主將們還處于(yu)蒙昧(mei)之中(zhong),食指(zhi)已(yi)寫出了(le)(le)劃時(shi)代的(de)(de)篇章。他(ta)的(de)(de)作品基本上遵(zun)從了(le)(le)四行一節,在(zai)輕(qing)重音不斷變(bian)化中(zhong)求(qiu)得感人效果的(de)(de)傳統方(fang)式(shi),以語言的(de)(de)時(shi)間藝術,與中(zhong)國畫式(shi)的(de)(de)空間藝術相結合,實(shi)現(xian)了(le)(le)他(ta)所反復講述的(de)(de)"我的(de)(de)詩是一面窗(chuang)戶,是窗(chuang)含(han)西嶺千秋雪"的(de)(de)藝術追求(qiu)。他(ta)的(de)(de)詩是質樸的(de)(de),沒有(you)華而不實(shi)的(de)(de)語言。

歷史是無情(qing)的(de)(de)(de)(de)(de),多少曾經是顯赫(he)一(yi)(yi)(yi)(yi)時(shi)(shi)(shi)的(de)(de)(de)(de)(de)人(ren)(ren)物隨著(zhu)時(shi)(shi)(shi)間(jian)的(de)(de)(de)(de)(de)逝水而被人(ren)(ren)淡忘。歷史又是公正的(de)(de)(de)(de)(de),多少湮沒無聞的(de)(de)(de)(de)(de)才俊之士最終(zhong)被重(zhong)新發現(xian),在(zai)(zai)史家的(de)(de)(de)(de)(de)記(ji)載(zai)中留下(xia)濃墨重(zhong)彩的(de)(de)(de)(de)(de)一(yi)(yi)(yi)(yi)筆。食(shi)(shi)(shi)指(zhi)便是屬(shu)于這后一(yi)(yi)(yi)(yi)種人(ren)(ren)。作(zuo)為(wei)一(yi)(yi)(yi)(yi)個詩(shi)(shi)人(ren)(ren),他(ta)(ta)在(zai)(zai)文(wen)化大革命(ming)的(de)(de)(de)(de)(de)特殊背景下(xia)開(kai)始(shi)詩(shi)(shi)歌(ge)創作(zuo),并(bing)在(zai)(zai)知(zhi)識(shi)青(qing)年(nian)中造(zao)成重(zhong)大影(ying)響。比起后來的(de)(de)(de)(de)(de)朦(meng)朧詩(shi)(shi)人(ren)(ren)和(he)新生(sheng)(sheng)代(dai)(dai)詩(shi)(shi)人(ren)(ren),食(shi)(shi)(shi)指(zhi)走得并(bing)不算遠,但(dan)重(zhong)要的(de)(de)(de)(de)(de)是他(ta)(ta)是第一(yi)(yi)(yi)(yi)人(ren)(ren),在(zai)(zai)沒有(you)詩(shi)(shi)的(de)(de)(de)(de)(de)時(shi)(shi)(shi)代(dai)(dai),在(zai)(zai)詩(shi)(shi)被逼進(jin)了一(yi)(yi)(yi)(yi)條絕路的(de)(de)(de)(de)(de)時(shi)(shi)(shi)候,他(ta)(ta)使詩(shi)(shi)開(kai)始(shi)了回歸,他(ta)(ta)摒棄了把(ba)詩(shi)(shi)作(zuo)為(wei)階級(ji)斗爭工具的(de)(de)(de)(de)(de)做法,把(ba)以階級(ji)的(de)(de)(de)(de)(de)共性為(wei)主體(ti)的(de)(de)(de)(de)(de)詩(shi)(shi)歌(ge)開(kai)始(shi)轉變(bian)為(wei)以詩(shi)(shi)人(ren)(ren)個性為(wei)主體(ti)的(de)(de)(de)(de)(de)詩(shi)(shi)歌(ge),在(zai)(zai)詩(shi)(shi)中出現(xian)了個體(ti)生(sheng)(sheng)命(ming)的(de)(de)(de)(de)(de)呼喚,對人(ren)(ren)的(de)(de)(de)(de)(de)尊嚴的(de)(de)(de)(de)(de)呼喚。詩(shi)(shi)是食(shi)(shi)(shi)指(zhi)終(zhong)生(sheng)(sheng)的(de)(de)(de)(de)(de)追求,凝(ning)聚著(zhu)他(ta)(ta)全(quan)部的(de)(de)(de)(de)(de)痛苦(ku)與歡樂,是詩(shi)(shi)使他(ta)(ta)跨越了精(jing)神(shen)死亡的(de)(de)(de)(de)(de)峽谷(gu)。在(zai)(zai)高雅(ya)文(wen)學受到商業大潮的(de)(de)(de)(de)(de)沖擊,詩(shi)(shi)人(ren)(ren)文(wen)人(ren)(ren)紛紛下(xia)海的(de)(de)(de)(de)(de)時(shi)(shi)(shi)候,食(shi)(shi)(shi)指(zhi)卻始(shi)終(zhong)恪守著(zhu)自己的(de)(de)(de)(de)(de)人(ren)(ren)生(sheng)(sheng)準則,他(ta)(ta)的(de)(de)(de)(de)(de)生(sheng)(sheng)命(ming)已和(he)詩(shi)(shi)融(rong)合在(zai)(zai)一(yi)(yi)(yi)(yi)起。這樣一(yi)(yi)(yi)(yi)位開(kai)一(yi)(yi)(yi)(yi)代(dai)(dai)詩(shi)(shi)風的(de)(de)(de)(de)(de)先驅,當年(nian)的(de)(de)(de)(de)(de)知(zhi)青(qing)戰友不會(hui)忘記(ji)他(ta)(ta),讀者不會(hui)忘記(ji)他(ta)(ta),歷史也不會(hui)忘記(ji)他(ta)(ta)。(吳思敬(jing))

如(ru)果(guo)要追尋(xun)當代詩(shi)(shi)歌先(xian)鋒(feng)寫(xie)作(zuo)(zuo)的(de)(de)(de)(de)譜(pu)系和最近距(ju)離(li)的(de)(de)(de)(de)一個“小傳統”,他(ta)是(shi)最無(wu)可置(zhi)疑的(de)(de)(de)(de)源(yuan)頭性(xing)(xing)(xing)人(ren)(ren)(ren)(ren)物,一位(wei)真正的(de)(de)(de)(de)舉火者和先(xian)驅(qu),那一代人(ren)(ren)(ren)(ren)的(de)(de)(de)(de)精神肖像。他(ta)的(de)(de)(de)(de)開(kai)創于(yu)1960年代歷史黑夜并光大延續(xu)于(yu)80、90年代的(de)(de)(de)(de)獨具性(xing)(xing)(xing)靈的(de)(de)(de)(de)個人(ren)(ren)(ren)(ren)化抒情(qing)寫(xie)作(zuo)(zuo),對于(yu)當代中國(guo)詩(shi)(shi)歌而(er)(er)言,具有無(wu)可替代的(de)(de)(de)(de)披(pi)荊斬棘、篳路襤褸的(de)(de)(de)(de)引領意(yi)義。同時更重要的(de)(de)(de)(de),他(ta)是(shi)一位(wei)用自己的(de)(de)(de)(de)生(sheng)命人(ren)(ren)(ren)(ren)格實踐見證(zheng)了(le)寫(xie)作(zuo)(zuo)的(de)(de)(de)(de)詩(shi)(shi)人(ren)(ren)(ren)(ren),一個作(zuo)(zuo)品與(yu)生(sheng)命互(hu)證(zheng)的(de)(de)(de)(de)詩(shi)(shi)人(ren)(ren)(ren)(ren),一個具有精神現象學與(yu)文(wen)化標本意(yi)義的(de)(de)(de)(de)詩(shi)(shi)人(ren)(ren)(ren)(ren),一個屬(shu)(shu)于(yu)雅斯貝斯所說的(de)(de)(de)(de)“一次(ci)性(xing)(xing)(xing)寫(xie)作(zuo)(zuo)”的(de)(de)(de)(de)詩(shi)(shi)人(ren)(ren)(ren)(ren),因而(er)(er)也是(shi)一個使人(ren)(ren)(ren)(ren)感動的(de)(de)(de)(de)詩(shi)(shi)人(ren)(ren)(ren)(ren)。他(ta)的(de)(de)(de)(de)詩(shi)(shi)歌也許(xu)與(yu)智性(xing)(xing)(xing)和復雜的(de)(de)(de)(de)思(si)想無(wu)緣(yuan),但它屬(shu)(shu)于(yu)生(sheng)命和情(qing)感,屬(shu)(shu)于(yu)知行合(he)一人(ren)(ren)(ren)(ren)文(wen)互(hu)現的(de)(de)(de)(de)生(sheng)命實踐。他(ta)還(huan)成功地延續(xu)了(le)當代詩(shi)(shi)歌的(de)(de)(de)(de)“歌性(xing)(xing)(xing)”傳統與(yu)形(xing)式(shi)感,使“陳舊”的(de)(de)(de)(de)形(xing)式(shi)獲得了(le)新的(de)(de)(de)(de)活力。他(ta)長達(da)四十余年的(de)(de)(de)(de)寫(xie)作(zuo)(zuo)穿(chuan)越(yue)了(le)時代的(de)(de)(de)(de)劇變,并且因此成為(wei)“舊時代的(de)(de)(de)(de)最后一個詩(shi)(shi)人(ren)(ren)(ren)(ren),新時代的(de)(de)(de)(de)最初(chu)一位(wei)詩(shi)(shi)人(ren)(ren)(ren)(ren)”。(張清華(hua))

詞條所在榜單
發表評論
您還未登錄,依《網絡安全法》相關要求,請您登錄賬戶后再提交發布信息。點擊登錄>>如您還未注冊,可,感謝您的理解及支持!
最新(xin)評論
暫無評論
網站提醒和聲明
本站為注(zhu)冊用戶(hu)提(ti)供信息(xi)存儲空間服務,非(fei)“MAIGOO編輯上傳(chuan)提(ti)供”的文章/文字均是注(zhu)冊用戶(hu)自主發布(bu)上傳(chuan),不代(dai)表本站觀點,版權(quan)歸原作者所有(you),如有(you)侵(qin)權(quan)、虛(xu)假(jia)信息(xi)、錯誤(wu)信息(xi)或(huo)任(ren)何(he)問(wen)題(ti),請(qing)及時(shi)聯系我們,我們將在第一時(shi)間刪除(chu)或(huo)更(geng)正。 申請刪除>> 糾錯>> 投訴侵權>> 網(wang)頁上相關(guan)信(xin)息的(de)知識產(chan)權歸網(wang)站(zhan)方(fang)所有(包(bao)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圖表、著(zhu)作(zuo)權、商標權、為用(yong)戶提供的(de)商業信(xin)息等),非(fei)經許可(ke)不得抄襲或使用(yong)。
提交說明(ming): 查看提交幫助>> 注冊登錄>>
頁面相關分類
熱門模塊
已有4083135個品牌入駐 更新521333個招商信息 已發布1608912個代理需求 已有1392550條品牌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