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中(zhong)興是指唐朝唐憲宗在位時(shi)因(yin)治(zhi)國(guo)有方,國(guo)家政治(zhi)一(yi)度(du)回到正軌的時(shi)代(dai),視為中(zhong)興之局(ju)。
元和年間(jian),政(zheng)府(fu)財政(zheng)情(qing)況有所好(hao)轉,同(tong)時(shi)吐蕃勢衰。
各地(di)藩鎮在長時間的(de)戰亂(luan)中(zhong),實力也有所削弱,借(jie)助這(zhe)大好形勢,唐政府“以法度裁(cai)制藩鎮”,陷(xian)于強(qiang)藩多年的(de)河(he)南、山東(dong)、河(he)北等地(di)區,又歸(gui)中(zhong)央政府管轄,唐王朝(chao)復歸(gui)于統一(yi),史稱(cheng)“元和中(zhong)興”。
中(zhong)唐以(yi)后,唐朝國勢衰落。國家(jia)出現藩鎮割據的(de)問題,部分地方節度使擁兵自重,自成一國,影(ying)響中(zhong)央(yang)對(dui)地方的(de)控制,削弱了中(zhong)央(yang)的(de)統治力(li)量。當中(zhong)特別以(yi)河朔三鎮最為跋(ba)扈。
唐德宗在位時,有鑒(jian)于中(zhong)央兵力不足,故(gu)對藩鎮采取姑息政策,但流弊漸(jian)生。唐憲宗即位后,決心“以法度裁制藩鎮”,便著(zhu)意(yi)用兵對付(fu)強藩,并取得一定的成(cheng)果。
首先,唐憲宗納宰相杜黃裳之(zhi)議(yi),征伐不服之(zhi)藩(fan)鎮。
同時,整頓江(jiang)淮(huai)財賦,以增加財政收入。
并且(qie),利用藩鎮間矛盾,取消宦官監軍。
元(yuan)和元(yuan)年(805年),先(xian)以高崇文(wen)討平劍南西(xi)川節度使(shi)劉辟,旗開得勝,又使(shi)河東節度使(shi)嚴(yan)綬(shou)討伐夏綏留(liu)后楊惠(hui)琳,收復夏綏。
元(yuan)和八(ba)年(nian)(812年(nian)),魏博節(jie)度使(shi)田季安死(si),田興(xing)受(shou)鎮兵擁護掌權,中央(yang)任(ren)命為節(jie)度使(shi),遂歸順中央(yang),賜名田弘正。
元和九(jiu)年(814年),淮西(xi)節(jie)度(du)使吳(wu)少(shao)陽(yang)死(si),其子吳(wu)元濟割據(ju)申(shen)、光(guang)、蔡三州,憲宗發(fa)兵近九(jiu)萬人進討,久戰無功。十二(er)年(817年),任命宰相裴度(du)為淮西(xi)宣(xuan)慰處置(zhi)使,負責統帥(shuai)全(quan)軍(jun)。憲宗派李愬討平淮西(xi)節(jie)度(du)使吳(wu)元濟,申(shen)、光(guang)二(er)州守軍(jun)亦(yi)降。
后橫海(hai)節度使(shi)程權奏請(qing)入朝(chao)為官,朝(chao)廷收復滄、景(治今河北(bei)景縣東北(bei))二州。
幽州(今北京)劉總上表請(qing)歸順。
成德鎮上(shang)表(biao)自新(xin),獻德、棣(di)(今山(shan)東(dong)惠民(min)東(dong)南)二州。
貶昭(zhao)義節度(du)使盧(lu)從史為(wei)驩州司(si)馬。
元和(he)十四年(819年)二月(yue),劉悟(wu)殺節度使李(li)師(shi)道(dao)(dao)降唐(tang)。淄青(qing)李(li)師(shi)道(dao)(dao)亦(yi)平,收復淄青(qing)十二州。
成德王承宗、盧(lu)龍劉總相繼自請離鎮(zhen)入朝,藩鎮(zhen)割據的局面暫(zan)告結束。元(yuan)和十五年(820年),成德鎮(zhen)王承宗病(bing)死后,其(qi)弟王承元(yuan)上表歸降(jiang)。
自廣(guang)德(de)(唐代宗)以來“垂(chui)六十年(nian),藩鎮(zhen)跋扈(hu)河南北(bei)三(san)十馀州,自除官吏,不供貢賦,至是盡(jin)遵朝廷約束”的局面,至此大致結束,史稱“元和中(zhong)興”。
元和(he)十五年(nian)(820年(nian))正月,因皇位繼(ji)承(cheng)問題,宦官內常侍陳弘志和(he)王守澄合謀毒(du)死(si)憲(xian)宗(zong),憲(xian)宗(zong)死(si),穆(mu)宗(zong)繼(ji)位。
因處置藩鎮不當,激起(qi)盧(lu)龍軍朱克融的兵變,田弘正(時(shi)領成德節(jie)度使)被(bei)王廷湊所殺,魏博(bo)節(jie)度使田布亦為(wei)史憲(xian)誠所害。河朔三鎮復叛。
“元和中興”,是舊史家對唐憲宗統治(zhi)時期重振朝綱的贊譽之辭。
然而,只要我們稍稍注(zhu)意一(yi)下當時的社會(hui)經濟狀(zhuang)況(kuang)就(jiu)會(hui)發現,所謂的“中興(xing)”實際上(shang)并無多少(shao)復蘇(su)發展的成(cheng)分,與“貞(zhen)觀之治”、“開(kai)元盛世(shi)”的繁榮局面(mian)相去甚遠(yuan),與前(qian)后數朝(chao)相比也(ye)沒有(you)明顯起色。唯一(yi)令世(shi)人感到揚眉吐氣、讓史家為(wei)之叫好的就(jiu)是在打擊藩鎮(zhen)、壯揚國威方面(mian)所取得的一(yi)定成(cheng)就(jiu),尚有(you)“中興(xing)”可言。
元和中(zhong)興只是唐中(zhong)期政治(zhi)上的(de)(de)一度振(zhen)作,憲(xian)宗雖然(ran)平定部分藩鎮(zhen)的(de)(de)叛亂(luan)(luan),卻不能從(cong)根本上消除造成割據的(de)(de)根源。憲(xian)宗死后,各藩鎮(zhen)重(zhong)又變亂(luan)(luan)或不稟朝命,且形(xing)成宦(huan)官專權的(de)(de)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