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楊,1959年(nian)出生于陜西(xi)省西(xi)安(an)市,中國(guo)內地導演(yan)、編劇、制片人,畢業(ye)于科隆影(ying)視(shi)傳媒藝術學(xue)院電影(ying)電視(shi)導演(yan)系視(shi)聽傳媒學(xue)(碩士)。
1991年,為德國電(dian)(dian)(dian)(dian)視臺(tai)拍攝了(le)紀(ji)錄(lu)(lu)片(pian)《婦(fu)女王國》。1994年,拍攝紀(ji)錄(lu)(lu)片(pian)《歡樂的(de)絕唱》。1996年,為抗戰50周年而創作了(le)紀(ji)錄(lu)(lu)片(pian)《痕》。2003年,執導(dao)個人(ren)首部電(dian)(dian)(dian)(dian)影(ying)(ying)《盲(mang)井》,該(gai)片(pian)入圍第(di)40屆(jie)臺(tai)灣電(dian)(dian)(dian)(dian)影(ying)(ying)金(jin)馬獎最佳(jia)影(ying)(ying)片(pian)獎,獲(huo)得(de)第(di)53屆(jie)柏林國際電(dian)(dian)(dian)(dian)影(ying)(ying)節最佳(jia)藝術(shu)貢(gong)獻銀熊獎。2007年,由(you)其(qi)執導(dao)的(de)電(dian)(dian)(dian)(dian)影(ying)(ying)《盲(mang)山》上映。2012年,擔(dan)任喜(xi)劇(ju)電(dian)(dian)(dian)(dian)影(ying)(ying)《哭(ku)笑不得(de)》的(de)制作人(ren)。2013年,憑借青(qing)春愛情(qing)電(dian)(dian)(dian)(dian)影(ying)(ying)《致我們(men)終(zhong)將逝去(qu)的(de)青(qing)春》入圍第(di)50屆(jie)臺(tai)灣電(dian)(dian)(dian)(dian)影(ying)(ying)金(jin)馬獎最佳(jia)藝術(shu)指導(dao)獎。2014年,擔(dan)任戰爭(zheng)電(dian)(dian)(dian)(dian)影(ying)(ying)《智取威虎山3D》的(de)編(bian)劇(ju),該(gai)片(pian)入圍第(di)30屆(jie)中國電(dian)(dian)(dian)(dian)影(ying)(ying)金(jin)雞獎最佳(jia)改編(bian)劇(ju)本(ben)獎。2018年2月2日(ri),由(you)其(qi)執導(dao)的(de)電(dian)(dian)(dian)(dian)影(ying)(ying)《盲(mang)·道》上映。
1978年,李楊考入國家話劇(ju)院。
1985年(nian)(nian),攻讀(du)北京廣播學(xue)院電視系導演專業。1988年(nian)(nian),就讀(du)于(yu)西柏林(lin)自由大(da)學(xue)藝術(shu)史系1990年(nian)(nian),就讀(du)于(yu)慕尼黑大(da)學(xue)戲(xi)劇系。1991年(nian)(nian),為德國(guo)電視臺拍攝(she)了紀(ji)錄(lu)片《婦女王國(guo)》,該片記錄(lu)了摩(mo)梭族的走婚制(zhi)。
1992年(nian)(nian),就讀于科隆(long)影視(shi)(shi)傳媒藝術學(xue)院電(dian)(dian)影電(dian)(dian)視(shi)(shi)導演(yan)系(xi),獲得視(shi)(shi)聽傳媒學(xue)碩士(shi)學(xue)位。1994年(nian)(nian),為德國電(dian)(dian)視(shi)(shi)臺拍攝了(le)紀錄片《歡樂的(de)絕唱(chang)》,該片了(le)記錄哈尼族的(de)喜慶葬禮,描(miao)述(shu)其死亡的(de)觀(guan)念。1996年(nian)(nian),為抗(kang)戰50周年(nian)(nian)而(er)創作了(le)紀錄片《痕》;同年(nian)(nian),執導由盧(lu)奇、候永(yong)生、葛茂榮聯(lian)袂主演(yan)的(de)古裝劇《大宋疑云》。
2003年,執導(dao)個人首部電(dian)影(ying)《盲井》,該片入圍第(di)40屆臺灣電(dian)影(ying)金馬(ma)獎最(zui)佳影(ying)片獎,獲得第(di)53屆柏(bo)林國際電(dian)影(ying)節最(zui)佳藝(yi)術貢獻銀熊獎。2007年11月(yue)23日,由(you)(you)其(qi)執導(dao)的電(dian)影(ying)《盲山(shan)》上映(ying),該片由(you)(you)黃璐、楊(yang)幼安、賀(he)運樂聯合主演。2012年,擔(dan)任喜(xi)劇(ju)電(dian)影(ying)《哭笑不得》的制作人;同年,執導(dao)紀錄片《你(ni)好,孤(gu)獨》。
2013年,擔(dan)任喜(xi)劇電(dian)影(ying)《越(yue)來越(yue)好(hao)之(zhi)村晚》的(de)美(mei)術(shu)設(she)計;同年,執導(dao)紀錄片《九一八,看中國人的(de)日(ri)(ri)本觀》;4月26日(ri)(ri),擔(dan)任藝術(shu)指(zhi)導(dao)的(de)青春愛情電(dian)影(ying)《致我們終將逝去的(de)青春》上映,他憑借該片入圍第50屆(jie)臺灣(wan)電(dian)影(ying)金(jin)馬獎最佳藝術(shu)指(zhi)導(dao)獎;此(ci)外,還執導(dao)了紀錄片《毛(mao)澤東在2013》。
2014年,擔任戰爭電影(ying)(ying)《智取威(wei)虎山3D》的編劇(ju),該片由徐克執導(dao),影(ying)(ying)片入(ru)圍第(di)(di)30屆中(zhong)(zhong)國電影(ying)(ying)金雞獎(jiang)最佳改(gai)編劇(ju)本獎(jiang),他憑借該片入(ru)圍第(di)(di)33屆大眾電影(ying)(ying)百花獎(jiang)最佳編劇(ju)獎(jiang)。2018年2月2日(ri),由其執導(dao)的電影(ying)(ying)《盲·道》上(shang)映,并在片中(zhong)(zhong)飾演假扮盲人的落魄(po)搖(yao)滾大叔(shu)趙亮;同年,擔任冒險動畫電影(ying)(ying)《魔鏡奇緣2》的制作人。
盲·道2017
飾(shi)演趙亮 導演李楊 主演杜函夢(meng), 于越, 胡明
盲山2007
飾演人販子(zi) 導演李(li)楊 主演黃璐, 賀運樂
2003-02 ? ?第53屆 ? ?柏林國際電影(ying)節銀熊獎(jiang)-杰出(chu)藝術成(cheng)就獎(jiang) ? ? 盲井 ? ?(獲獎(jiang)) ? ?
2003-02 ? ?第53屆 ? ? 柏林國(guo)際電影(ying)節主(zhu)競賽(sai)單元(yuan)-金熊獎 ? ?盲(mang)井 ? ?(提名) ? ?
臺灣電影金馬獎
2013 ? ?第(di)50屆 ? ?臺灣電(dian)影金馬獎(jiang)最佳藝(yi)術(shu)指(zhi)導(dao)獎(jiang) ? ? 致(zhi)我們終將逝去(qu)的青春 ? ?(提名) ? ?
2003-11 ? ?第40屆 ? ?臺灣電影(ying)金馬(ma)獎(jiang)最佳改編劇本獎(jiang) ? ? 盲井(jing) ? ?(獲獎(jiang)) ? ?
2003-10 ? ?第40屆 ? ?臺灣電(dian)影(ying)金馬(ma)獎最佳影(ying)片獎 ? ? 盲(mang)井 ? ?(提名) ? ?
2015 ? ?第30屆 ? ?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改編劇本(ben)獎 ? ? 智(zhi)取威虎山3D ? ?(提名) ? ?
李楊的(de)作品(pin)無論(lun)是在內容上還是在形式上都顯示出強烈(lie)的(de)現實(shi)主義追求,他(ta)保持(chi)了作品(pin)里的(de)內容的(de)統(tong)一和風格的(de)連貫(guan),而且他(ta)的(de)電影中透(tou)露出一種濃濃的(de)冷冽的(de)寫實(shi)風格。(《劍南文學(xue):經典閱讀(du)》、《安徽文學(xue)月刊(kan)》評)
李楊的(de)電影風(feng)格與這(zhe)一(yi)群體有著相當程度上的(de)一(yi)致性(xing):紀實的(de)鏡頭語(yu)(yu)言(yan),對底層邊緣(yuan)人(ren)(ren)生存狀(zhuang)況的(de)關注,非(fei)職業演員(yuan)、方言(yan)的(de)大量使用。與其他導(dao)演相比,他更善于用紀錄片式的(de)鏡頭語(yu)(yu)言(yan)揭露人(ren)(ren)性(xing)盲區,在敘事(shi)上也不(bu)刻意(yi)淡化情(qing)節,而更注重對完(wan)整(zheng)故事(shi)的(de)講述。加上其力(li)避(bi)關注過于偏狹的(de)對象(xiang),最終成功地(di)將個人(ren)(ren)情(qing)緒轉化為社會情(qing)緒,把喃喃自語(yu)(yu)的(de)個人(ren)(ren)話(hua)語(yu)(yu)轉化成了(le)社會公共話(hua)語(yu)(yu)。(《劍南文(wen)學(xue):經典教苑》評)
從(cong)李(li)楊(yang)(yang)(yang)早期的(de)紀錄(lu)片中(zhong)可以看出其影視(shi)作品呈現(xian)(xian)主要以邊緣人(ren)物為(wei)主。與隱喻抽象(xiang)的(de)藝術審美和(he)談學輪道(dao)的(de)知識概念不同,李(li)楊(yang)(yang)(yang)對于現(xian)(xian)實題(ti)材的(de)記錄(lu)式呈現(xian)(xian)更能直指文(wen)化土壤和(he)社會環境。貼近現(xian)(xian)實、關注(zhu)邊緣人(ren)群、紀錄(lu)片風格、小(xiao)眾(zhong),成了他(ta)的(de)標(biao)簽。在(zai)電影海(hai)報《盲·道(dao)》中(zhong),李(li)楊(yang)(yang)(yang)化身(shen)落魄中(zhong)年大叔,留起一頭亂(luan)發,穿上寬腿(tui)的(de)牛(niu)仔褲(ku)搭配(pei)一只(zhi)老(lao)舊帆布包,頗有(you)“犀利哥”的(de)韻味,盡顯一個由社會中(zhong)高層跌入底層的(de)男人(ren)身(shen)上該有(you)的(de)頹廢和(he)沉(chen)默,與李(li)楊(yang)(yang)(yang)一向溫和(he)不失尖銳的(de)形(xing)象(xiang)形(xing)成強烈反(fan)差(《北(bei)京(jing)青年研究》、《現(xian)(xian)代快報》、搜狐電影綜合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