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佩(pei)秋(qiu)(1923年2月(yue)14日-2020年6月(yue)26日),女(nv),河南南陽(yang)人(ren),字健碧,室(shi)名秋(qiu)蘭室(shi)、高華閣、截玉軒(xuan)。
上(shang)海(hai)大(da)學(xue)美(mei)(mei)術(shu)(shu)學(xue)院兼職教(jiao)授(shou)、中(zhong)國美(mei)(mei)術(shu)(shu)家協會(hui)會(hui)員、上(shang)海(hai)中(zhong)國畫院藝(yi)術(shu)(shu)顧問、上(shang)海(hai)美(mei)(mei)術(shu)(shu)家協會(hui)藝(yi)術(shu)(shu)顧問、上(shang)海(hai)書法家協會(hui)藝(yi)術(shu)(shu)顧問、西(xi)泠(ling)印社理事,也是(shi)第(di)六屆上(shang)海(hai)文學(xue)藝(yi)術(shu)(shu)獎的終身成就獎獲(huo)得者(zhe)。
2020年6月26日(ri)凌晨三點,陳(chen)佩秋逝世,享年98歲。
1923年 癸亥(hai) 1歲
2月14日生(農歷1922年12月29日)。
1942年 壬午 20歲
入西(xi)南聯(lian)合大(da)學,專攻理工科。
1944年 甲申 22歲
考入重(zhong)慶國(guo)立藝術專科學(xue)校。
1950年 庚寅 28歲
國(guo)立藝專畢(bi)業,入上海市文物管理委(wei)員(yuan)會工作,開始(shi)大(da)量接(jie)觸古代字畫,臨摹宋人團扇。
1952年 壬(ren)辰 30歲
作(zuo)(zuo)《仿(fang)錢選八(ba)花圖卷》。錢選《八(ba)花圖卷》原(yuan)為(wei)張珩所藏,50年代陳佩秋借臨(lin)兩本,其一酬贈(zeng)張氏,另一今為(wei)香港(gang)藏家所得,潘(pan)泊(bo)鷹(ying)賦詩并題,款書為(wei)謝稚(zhi)柳作(zuo)(zuo)。
1953年 癸巳 31歲
臨(lin)李嵩《花籃圖》。
1954年 甲午 32歲(sui)
謝稚柳為陳(chen)佩(pei)秋(qiu)作《十幅(fu)圖》,章(zhang)士釗、沈(shen)尹默(mo)、潘伯鷹、冒廣(guang)生為題。
1955年 乙未 33歲(sui)
上(shang)海中國畫院成立,被聘為畫師(shi)。
1956年 丙申 34歲
由河濱大樓遷(qian)居烏魯(lu)木齊(qi)南路176號(hao)。
作工筆《天目山杜鵑》參加上海青年(nian)美展并獲(huo)得一等獎,參加全(quan)國(guo)青年(nian)美展獲(huo)得二等獎。
1957年(nian) 丁酉 35歲
作(zuo)《蜀葵雙鴨》。
1958年 戊戌 36歲
作《紅蕖湖石》、《梅竹雙禽》。與(yu)謝(xie)稚柳合(he)作《閔(min)行一(yi)條街圖》,草稿為陳佩秋打,是(shi)時(shi)閔(min)行 新建。與(yu)謝(xie)稚柳合(he)作絹(juan)本山(shan)水長卷,陳佩秋作屋(wu)宇,謝(xie)稚柳作山(shan)石。
1961年(nian) 辛丑 39歲
作工筆《紅葉秋蟬圖卷》、《白荷團(tuan)扇(shan)》、《芙蓉團(tuan)扇(shan)》。
作《墨蘭圖》,題“丁酉夏南游羅浮,天雨居(ju)廣州,過(guo)希(xi)白先生高(gao)齋,得觀所藏歷代名畫并承惠贈馬(ma)欽山(shan)冊(ce)頁(ye),尤深感佩,謹(jin)以拙作寄呈(cheng),蓋欲少答(da)情厚于萬一也。”
1962年 壬(ren)寅(yin) 40歲
作(zuo)工筆《蝴(hu)蝶(die)圖卷》。題(ti):“壬(ren)寅(yin)初夏余(yu)之羊城就醫,于廣州畫苑得王石谷臨趙鷗波仿(fang)大年《湖(hu)莊清夏卷》,展玩旬日(ri),以之持贈沈光夫人。六月及還滬江(jiang),送別(bie)之日(ri),夫人命余(yu)為寫(xie)蛺蝶(die)圖,復出斯卷壁趙。佩秋作(zuo)此(ci)寄(ji)呈少答夫人情厚。”
1963年 癸卯(mao) 41歲
作《九(jiu)月海棠》、《蜀葵》、《紫(zi)芍藥》。
作工筆《木實(shi)(shi)圖(tu)卷(juan)》,1997年重(zhong)題:“木實(shi)(shi)寫(xie)真圖(tu),余(yu)早(zao)歲在龍華植物(wu)園所(suo)得稿,款識(shi)癸卯一九六三(san)年,文革前所(suo)作。其果實(shi)(shi)枝葉所(suo)用(yong)皴筆鉤線已較五十年代有所(suo)進(jin)步,識(shi)者當以吾言不虛也”。
作盆景《蘭花》,題(ti)“余二十寫(xie)花,今五十一矣。每當秋春(chun)百卉(hui)著蕾之時,策健步(bu)于花房、園林,或手栽盆景,縱觀(guan)其休歇,成盛怒(nu)發(fa)之態,久之心有所(suo)得,而運諸(zhu)于筆,于是花之舒(shu)側偃仰紛靡(mi)婆(po)娑之態,莫不(bu)揮灑自(zi)如,栩(xu)栩(xu)乎躍(yue)之縑(jian)素之上(shang)矣。”1981年重題(ti):“此余四十二歲所(suo)寫(xie)作,甫成草圖,即棄置箱底。丙午(wu)(wu)之變,十稿九灰。壬(ren)子(zi)七月,劫余復(fu)得,因為潤色,復(fu)題(ti)記(ji)于上(shang)。丙午(wu)(wu)以來(lai),不(bu)事舊(jiu)業,遂有筆硯荒陳之嘆(tan)。通(tong)觀(guan)其上(shang)書體(ti),較諸(zhu)壬(ren)寅前后所(suo)作大多遜色。” 1966年 丙午(wu)(wu) 44歲
“文化大(da)革命”爆(bao)發,8月(yue)1日,第一次(ci)被(bei)抄家,被(bei)抄去諸多古(gu)代(dai)字畫(hua)和現代(dai)名人書畫(hua)。10月(yue),第二次(ci)被(bei)抄家。
1967年 丁未 45歲
第(di)三次(ci)被(bei)抄家,屋內物品幾全被(bei)掠去,僅(jin)(jin)僅(jin)(jin)留下(xia)吃飯桌子,12月(yue),陳佩秋被(bei)隔離(li)審查。至文革結束(shu),極少(shao)作畫(hua)。
1973年 癸丑 51歲
作《嶺南(nan)佳(jia)勝》,題(ti):“嶺南(nan)佳(jia)勝又重游(you),涉水攀林(lin)勞不休(xiu);興到更闌猶未(wei)盡,披圖還(huan)對萬山(shan)秋。壬寅初夏再游(you)粵中(zhong)諸勝,自星湖還(huan)羊城,友人出(chu)趙左《秋山(shan)圖卷》屬題(ti)因作。今已十春,追憶游(you)屐(ji),為寫(xie)是圖。”
作《松鶴》、《出水芙(fu)蓉》。
1974年 甲寅 52歲
作《芙蓉(rong)鳧鹥》。
1975年(nian) 乙卯(mao) 53歲
深入(ru)農村寫(xie)生,作《水稻圖》,謝稚柳為題"卷起湘(xiang)簾近午天,薰人花氣欲登(deng)仙。市齋(zhai)渾有(you)江鄉意,硯水瀾(lan)翻萬頃(qing)田(tian)。
1976年 丙辰 54歲
謝(xie)稚柳為(wei)岳美緹作《竹》冊12幅,陳佩秋題扉頁“翠色(se)秋波”。
作《水仙蘭蕙冊》八開。
夏,去新安富春水電(dian)站參(can)觀寫生(sheng),作(zuo)《能量奪天》、12月作(zuo)《雨后山村》。
接(jie)觸西方(fang)繪畫(hua),頗(po)喜印(yin)象派色彩。
1977年 丁(ding)巳 55歲
作《綠葉黃(huang)鸝》、《松鴉》。
9月,應北(bei)京首(shou)都機場之(zhi)邀,與謝稚柳、唐云、朱(zhu)屺瞻、陳秋草(cao)等赴京作布(bu)置畫(hua)。
1978年 戊午 56歲
任上海美術家協會理事。
《法(fa)國19世紀農(nong)村風景畫》在(zai)上海展出(chu),前(qian)往參觀。
11月,杭州西泠(ling)印社(she)恢(hui)復,與謝稚(zhi)柳(liu)應邀前往參加(jia)慶祝(zhu)活動。
作(zuo)《春酣》、《竹蔭雙(shuang)(shuang)禽》、《荷塘清夏》、《蓮實佳(jia)鵝》、《黃(huang)山》、《陽朔小景(jing)》、《寒林雙(shuang)(shuang)禽》。
1979年 己未 57歲
1月,與謝(xie)稚柳(liu)在廣(guang)州,是時,陸(lu)儼(yan)少、劉旦宅、應野平等(deng)同在。
12月,與(yu)謝(xie)(xie)稚柳一起應邀(yao)赴(fu)杭州參加西(xi)泠(ling)印社成立(li)75周(zhou)年慶祝大會(hui),與(yu)謝(xie)(xie)稚柳、朱屺瞻等8位畫(hua)家合作《東風浩蕩圖(tu)》。
作《秋(qiu)果山(shan)禽圖》,將工筆、寫意、山(shan)水、花鳥結合。
陳佩秋
作(zuo)《秋(qiu)林(lin)聚禽》、《秋(qiu)林(lin)鴛鴦(yang)》。
1980年 庚(geng)申 58歲
3月8日至(zhi)15日,朵云軒、香港(gang)集(ji)(ji)古(gu)齋(zhai)在香港(gang)集(ji)(ji)古(gu)齋(zhai)畫廊聯(lian)合舉辦(ban)“謝稚柳、陳佩秋畫展”,作(zuo)品(pin)150多件,大部分為近作(zuo),有山(shan)水(shui)、人(ren)物、花(hua)鳥、魚蟲等。《謝稚柳、陳佩秋畫集(ji)(ji)》由香港(gang)美術家出版社出版。
作《海棠(tang)山雀》。
1981年(nian) 辛酉(you) 59歲
應香港中文大學(xue)邀請訪(fang)問講學(xue),在港期間,觀看香港收(shou)藏家的字(zi)畫。
5月20日,上海友誼商店舉辦(ban)“謝稚柳、陳(chen)佩(pei)秋畫展”。
11月11日,中國美術家協會(hui)(hui)上(shang)海(hai)分(fen)會(hui)(hui)和上(shang)海(hai)博物館(guan)在上(shang)海(hai)工業(ye)展(zhan)覽館(guan)聯合(he)舉辦“謝稚(zhi)柳、陳(chen)佩秋(qiu)書(shu)畫(hua)展(zhan)”。
12月(yue),于南京江(jiang)蘇省美術館舉行(xing)“謝(xie)稚柳、陳佩秋書(shu)畫展覽”。
作《竹泉銀雉》。
1982年 壬戌 60歲(sui)
4月12日,香(xiang)港《文匯報》中國書畫專版刊(kan)登謝稚(zhi)柳、陳(chen)佩秋作品。
12月,《陳佩秋畫集》由上(shang)海人(ren)民美術出(chu)版社出(chu)版。
1983年 癸亥 61歲
夏(xia)初(chu),與(yu)謝(xie)稚柳一起赴京,為中(zhong)南海紫光閣(ge)作(zuo)畫,與(yu)謝(xie)稚柳合作(zuo)《冬景》。
出訪(fang)日(ri)本,進行書法交流(liu)。
1984年 甲子 62歲
任上海書法家(jia)協會理事。作(zuo)品《紅滿枝頭》參加全(quan)國(guo)六(liu)屆美展并獲銅獎(jiang)。
4月(yue)27日至5月(yue)16日,“謝稚柳、陳佩(pei)秋書畫展覽”在山東省美術館展出,作品100余幅(fu)。
1985年 乙丑(chou) 63歲(sui)
任上海大學美術學院(yuan)客座教授。
參加“日(ri)中(zhong)全國精選水墨畫展”。
1月(yue),由烏魯木齊(qi)南(nan)路遷居(ju)巨(ju)鹿路。
9月,前往敦煌(huang),為謝稚柳補充《敦煌(huang)藝術(shu)敘錄》作實地勘察。
9月30日(ri),“謝(xie)稚柳(liu)、陳佩秋書畫(hua)(hua)展”在(zai)安(an)徽合肥開幕,參加(jia)開幕式,10月2日(ri),為采(cai)石磯太白樓作(zuo)畫(hua)(hua),10月4日(ri),登黃(huang)山,10月7日(ri),參觀(guan)歙縣(xian)墨廠及硯廠并作(zuo)畫(hua)(hua)。
1986年 丙寅 64歲
5月,應香港中文大學邀(yao)請,與(yu)謝稚柳前往參加當代中國畫展和學術討論(lun)會。
12月18日,“謝(xie)稚柳、陳(chen)佩秋畫(hua)展(zhan)”在香港展(zhan)覽中心舉行。陳(chen)佩秋作(zuo)品75幅(fu),多為近作(zuo),謝(xie)稚柳作(zuo)品85幅(fu),香港各大報刊、電視(shi)臺(tai)皆作(zuo)報道。《謝(xie)稚柳、陳(chen)佩秋畫(hua)集》由香港博(bo)雅藝術(shu)公(gong)司(si)、深圳博(bo)雅藝術(shu)公(gong)司(si)出版,所選作(zuo)品為展(zhan)品。
作《山(shan)光水(shui)態(tai)圖卷》,題:“予習山(shan)水(shui),自清六家四僧而(er)上溯宋元(yuan),每有(you)名山(shan)大川之(zhi)游,反(fan)復(fu)體察(cha)前人(ren)外(wai)師造化、中(zhong)得(de)心源(yuan)之(zhi)說。至于古稀之(zhi)年(nian),猶未悟(wu)得(de)其間精髓。爾來畫人(ren)多以西洋(yang)彩影攝象(xiang)為師,于是搜盡奇(qi)峰打草稿,疲于奔(ben)命之(zhi)苦(ku),遂一(yi)去(qu)不(bu)返,從此棄古奉新,舍中(zhong)就(jiu)外(wai),窮盡移花(hua)接木之(zhi)能,而(er)頗以匠心獨運自詡。殊(shu)不(bu)知(zhi)此中(zhong)奧秘(mi),人(ren)竟(jing)皆為是,難免又(you)有(you)山(shan)陰道(dao)上之(zhi)患。而(er)我(wo)輩從事繪(hui)事者,能不(bu)以之(zhi)自勉乎(hu)?”
1987年 丁(ding)卯 65歲
作水墨工筆(bi)《四君(jun)子圖卷》。
作(zuo)《竹禽圖卷》。
1988年 戊辰 66歲
7月,“謝稚柳、陳佩秋書畫展”于遼寧省(sheng)博物館舉行。
任南京大學中(zhong)國畫藝(yi)術(shu)中(zhong)心客(ke)座(zuo)教授。
以1987年工(gong)筆(bi)《四君子圖(tu)卷(juan)(juan)》為底(di)本作意筆(bi)水(shui)墨《四君子圖(tu)卷(juan)(juan)》。
作水(shui)墨工(gong)筆《鴛鴦圖卷(juan)》。
1989年 己巳(si) 67歲
題謝(xie)稚柳落(luo)墨(mo)白蓮(lian)卷(juan):“壯(zhuang)暮堂所(suo)作(zuo)白蓮(lian),其畫法乃自前人(ren)筆記所(suo)載徐(xu)熙落(luo)墨(mo)法穎脫(tuo)而(er)出,知臺北(bei)張(zhang)氏大千先(xian)生晚(wan)歲亦創潑墨(mo)潑彩(cai)畫法,可謂(wei)殊途同歸矣。”
作彩墨《仙子凌(ling)波(bo)圖卷》。
1990年 庚午 68歲
于香港舉辦書畫(hua)大(da)展,出(chu)版《陳佩秋畫(hua)集》。
1991年 辛(xin)未 69歲
與(yu)謝稚柳居住于香(xiang)港。
1992年(nian) 壬申(shen) 70歲
5月應美國(guo)堪薩斯博物館邀請,與謝稚柳一起(qi)參加(jia)"董其(qi)昌世紀"學術研討會。
在澳門舉(ju)行“謝稚柳、陳佩秋書畫展”。
1993年(nian) 癸酉 71歲
春,作《月下花前圖卷》,《八珍(zhen)圖卷》。
4月,去杭州參加中(zhong)國(guo)美術學(xue)院(yuan)(原浙江美術學(xue)院(yuan))成立65周年紀(ji)念活(huo)動。
10月,參加上(shang)海市(shi)代表團去東(dong)京、大阪進行文化交(jiao)流。
1994年 甲戌 72歲
5月,受臺(tai)灣太平洋文(wen)化基(ji)金會邀請,與謝稚柳、程十發、劉旦宅在(zai)臺(tai)北舉辦“上海當代水墨四大名家聯展”,同時出(chu)版(ban)展覽畫冊(ce),江兆申為展覽作序。
7月(yue),《陳(chen)佩秋書畫集》由上(shang)海(hai)人民美(mei)術(shu)出版社(she)出版,選登作品為1952年至1992年,96幅。
1995年(nian) 乙亥(hai) 73歲
作《春山白云(yun)圖》、《柳陰白鷺圖》。
1996年 丙子 74歲(sui)
11月(yue),參(can)觀美國舊金山(shan)博(bo)物館(guan)舉辦的臺北故宮(gong)博(bo)物院藏中(zhong)華瑰寶展。
12月20日,與謝稚柳(liu)一起在舊金(jin)山講課(ke),內容為“從舊金(jin)山中華瑰寶展談(tan)古書畫(hua)鑒定(ding)”,陳佩秋對宋、元、明各(ge)(ge)流派和各(ge)(ge)家作(zuo)品作(zuo)詳細分(fen)析,并將西方18世紀(ji)的風景(jing)畫(hua)和中國山水畫(hua)作(zuo)了(le)比較說明。
1997年 丁丑 75歲
春,作(zuo)《淺(qian)水遙山圖卷(juan)》、《青巒山居》。
8月30日(ri),飛西安,參(can)觀乾陵、茂陵、法(fa)門寺、兵(bing)馬俑(yong)、華(hua)山、碑林、陜西歷史博(bo)物館。
1998年(nian) 戊寅 76歲(sui)
4月10日,在杭州參加中國美術(shu)學(xue)院70周年(nian)慶祝大(da)會(hui),11日,作《松之壽》贈母(mu)校。
5月,“上海中國畫院(yuan)畫家叢書”《陳佩(pei)秋》由上海畫報出版社出版。
8月(yue)(yue)11日(ri)至(zhi)11月(yue)(yue)15日(ri),由(you)香港臨時市政局主(zhu)辦(ban)、香港藝(yi)(yi)術(shu)館(guan)(guan)策(ce)劃的(de)(de)(de)“謝稚(zhi)(zhi)柳、陳(chen)(chen)佩(pei)秋畫(hua)展(zhan)”于(yu)香港藝(yi)(yi)術(shu)館(guan)(guan)展(zhan)出(chu),此次展(zhan)覽對藝(yi)(yi)術(shu)界影響(xiang)甚大。 同時出(chu)版大型畫(hua)冊(ce)《謝稚(zhi)(zhi)柳·陳(chen)(chen)佩(pei)秋的(de)(de)(de)藝(yi)(yi)術(shu)》。 香港藝(yi)(yi)術(shu)館(guan)(guan)館(guan)(guan)長朱(zhu)錦鸞作(zuo)序(xu) 《延續中的(de)(de)(de)拓展(zhan)--陳(chen)(chen)佩(pei)秋的(de)(de)(de)繪(hui)畫(hua) 》, 序(xu)言稱:她(ta)對創新(xin)(xin)的(de)(de)(de)觀念是(shi)相對而言的(de)(de)(de)--沒有舊(jiu)就沒有新(xin)(xin)。然(ran)而她(ta)視這些困難(nan)的(de)(de)(de)處境是(shi)創作(zuo)的(de)(de)(de)催化劑,亦(yi)只(zhi)有擁(yong)有此特殊性(xing)和(he)(he)執著的(de)(de)(de)人才可以(yi)建立起(qi)精煉的(de)(de)(de)技巧和(he)(he)清(qing)晰地表(biao)達出(chu)藝(yi)(yi)術(shu)家的(de)(de)(de)思想。作(zuo)為一個傳統中國畫(hua)的(de)(de)(de)繼承者,她(ta)賦予自(zi)(zi)己一個使命--對傳統國畫(hua)于(yu)現代(dai)藝(yi)(yi)術(shu)發展(zhan)的(de)(de)(de)貢(gong)獻作(zuo)重新(xin)(xin)的(de)(de)(de)定(ding)位。在鉆研傳統表(biao)現手法后,她(ta)細(xi)心(xin)觀察自(zi)(zi)然(ran)萬物,專注(zhu)于(yu)表(biao)達她(ta)對大自(zi)(zi)然(ran)的(de)(de)(de)嶄新(xin)(xin)觀感,寫(xie)她(ta)的(de)(de)(de)胸(xiong)中丘壑。
1999年 己卯(mao) 77歲
11月,由巨鹿路遷居(ju)虹梅路。
受聘為朵云(yun)軒顧(gu)問。
2000年(nian) 庚辰 78歲
1月1日,參加朵云(yun)軒100周(zhou)年慶祝活動。
1月8日(ri),陳佩(pei)秋畫展于(yu)上海中國畫院開幕。
5月,《陳佩秋山水花卉(hui)扇(shan)冊》由上海(hai)書(shu)店出版社出版。
6月,謝(xie)稚柳、陳佩秋畫展于朵(duo)云(yun)軒(xuan)開幕,作為朵(duo)云(yun)軒(xuan)百年慶典活動內容之一,同時由(you)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謝(xie)稚柳·陳佩秋的藝術》。
作品青綠山水一組參加2000年(nian)(nian)上海(hai)(hai)雙年(nian)(nian)展(海(hai)(hai)上·上海(hai)(hai))。
受(shou)聘為上海(hai)文(wen)史研(yan)究館(guan)館(guan)員(yuan)。
2001年 辛(xin)巳 79歲
5月,就(jiu)董(dong)源《溪岸(an)圖(tu)》接受文匯報記者(zhe)采訪,認為《溪岸(an)圖(tu)》是董(dong)源傳世真跡,而《夏(xia)山(shan)(shan)圖(tu)》、《瀟湘圖(tu)》、《夏(xia)景(jing)山(shan)(shan)口(kou)待渡圖(tu)》可以重(zhong)新研究,"由(you)于這(zhe)三件(jian)作品(pin)原來是作為中(zhong)(zhong)國繪畫史(shi)上的(de)'標準器'而存在的(de),如果這(zhe)三件(jian)作品(pin)不是董(dong)源真跡,那(nei)么,中(zhong)(zhong)國水(shui)墨山(shan)(shan)水(shui)畫的(de)五代部(bu)分(fen),就(jiu)要重(zhong)新認識(shi)。同時,與此相(xiang)(xiang)關的(de)南(nan)北(bei)宋問題(ti)、元(yuan)四家的(de)師承(cheng)等(deng)中(zhong)(zhong)國繪畫史(shi)上的(de)重(zhong)大(da)問題(ti),也都要重(zhong)新認識(shi)。中(zhong)(zhong)國山(shan)(shan)水(shui)畫歷史(shi)中(zhong)(zhong)有相(xiang)(xiang)當部(bu)分(fen)內容要重(zhong)寫(xie)了。"
由虹梅路遷(qian)居名都城。
2002年(nian) 80歲
2月8日“陳佩秋藝術展”于在(zai)上海美術館(guan)開(kai)幕
1.榮寶齋畫譜二六---陳佩秋山水
出版社:榮(rong)寶齋出版社
作者:陳佩秋
開本:8開
出(chu)版時間(jian):1996年
所屬類別:中(zhong)國畫
書號:ISBN 7-5003-0040-9
定價:14.80元
2.中國名畫點(dian)擊(第(di)二輯(ji))---陳佩秋·芙蓉圖(tu)
出版社(she):上海書畫出版社(she)
作者:陳佩秋
編(bian)著:上海書畫出版社編(bian)
開本:大16
出(chu)版時間:2007.07
印(yin)次:2007年7月第一(yi)次
所屬類別:中國畫
書(shu)號:ISBN 978-7-80725-578-9
定價:¥10.00元
3.近現代(dai)中國畫名家---陳(chen)佩秋(上(shang)下(xia)冊)
出版(ban)社:上海書畫出版(ban)社
作者:陳佩秋
開本:小8
出版時間(jian):2006.11
印次(ci)(ci):2006年(nian)11月第一次(ci)(ci)
所(suo)屬類(lei)別(bie):中國(guo)畫
書號:ISBN80725-326-6/J.309
定(ding)價:680.00元(yuan)
1956年工筆《天(tian)目(mu)山(shan)杜鵑》參加上海青(qing)年美(mei)展(zhan)并獲得一等獎(jiang),參加全國青(qing)年美(mei)展(zhan)獲得二(er)等獎(jiang)。
1984年作品《紅(hong)滿枝(zhi)頭》參加全國(guo)六(liu)屆(jie)美展并獲銅獎(jiang)。
2020年6月4日,陳佩秋以2019年度公開拍賣市場作品總(zong)成交額3,203萬元人民(min)幣名列(lie)《2020胡潤中(zhong)國(guo)藝術榜》第19位。
1923年(nian),陳佩秋出(chu)生(sheng)于(yu)河南(nan)南(nan)陽,于(yu)昆明度過她的(de)青少年(nian)時(shi)期。她年(nian)幼(you)時(shi)已愛好藝(yi)術,學(xue)(xue)習成(cheng)績優(you)異,尤精于(yu)數學(xue)(xue)科。她成(cheng)長于(yu)動蕩不安的(de)時(shi)局,高中(zhong)畢(bi)業時(shi)適逢(feng)抗日戰爭,為了響應"科技(ji)救(jiu)國"的(de)呼喚(huan),于(yu)1942年(nian)入西南(nan)聯大。基于(yu)對(dui)藝(yi)術的(de)熱忱始終未滅,陳氏決意(yi)轉(zhuan)讀藝(yi)術,并于(yu)1944年(nian)考入重(zhong)慶國立藝(yi)術專科學(xue)(xue)校。
當時在國(guo)(guo)立藝專(zhuan)的(de)(de)學生均對西方(fang)藝術非(fei)常(chang)向往(wang),憧憬著西方(fang)的(de)(de)寫實主義為中(zhong)國(guo)(guo)未來藝術發展的(de)(de)唯一途徑(jing)。然而,陳佩秋卻不為同輩所影響(xiang),她(ta)早已(yi)醉(zui)心(xin)于傳統的(de)(de)中(zhong)國(guo)(guo)繪畫,專(zhuan)注于鉆研古代大師的(de)(de)藝術,并深信(xin)前(qian)人的(de)(de)藝術能(neng)啟(qi)發她(ta)的(de)(de)藝術創作。
陳佩秋(qiu)在(zai)國(guo)立藝(yi)專攻(gong)讀時期(qi),潘(pan)天壽(shou)及黃賓虹均是校(xiao)內院(yuan)系的(de)(de)教(jiao)員,她得以隨潘(pan)天壽(shou)學習花鳥畫。然而,她認為宋(song)代是中國(guo)藝(yi)術(shu)發展(zhan)的(de)(de)巔(dian)峰時期(qi),故決心仿(fang)效前(qian)人步(bu)履(lv)并追隨古代大師之藝(yi)術(shu)路向。她由宋(song)代花鳥及山水畫開始,無論(lun)是工筆或寫意的(de)(de)風格皆細心探(tan)究(jiu)。
1950年畢業(ye)后,陳(chen)佩秋開始在上海市文(wen)物管理委員會工(gong)作。當時的(de)工(gong)作給予她大量機會瀏覽古代(dai)畫作,甚(shen)至可(ke)以借出宋(song)代(dai)的(de)花鳥扇畫以便臨摹。《花鳥雜冊(ce)》展現了(le)陳(chen)佩秋的(de)宋(song)代(dai)工(gong)筆花鳥畫的(de)技法,而(er)當中(zhong)所(suo)畫的(de)都是宋(song)畫中(zhong)常見的(de)題材。
在用心揣(chuai)摩了工筆技巧后,陳佩秋(qiu)轉向探究較為粗放、寫意(yi)的(de)風格。一般來說,畫(hua)家(jia)的(de)情感和精神較能以寫意(yi)畫(hua)法表白及發放出(chu)來。她汲(ji)取(qu)明代徐渭(wei)概(gai)括簡(jian)約(yue)的(de)造型與富于情感的(de)水(shui)墨運用技巧。
數年后,她的(de)潑(po)墨技巧配合(he)(he)了新的(de)技巧組合(he)(he),她以生動的(de)筆觸(chu)和(he)潑(po)墨去描寫大自(zi)然的(de)每(mei)一景物(wu),而最成功之處莫過于她能夠混(hun)合(he)(he)工筆和(he)寫意的(de)技法,令作(zuo)品更(geng)呈儒雅(ya)優(you)美(mei)。
陳佩秋(qiu)(qiu)在中(zhong)國改(gai)革開放后,對周遭的(de)(de)(de)新事情有了新的(de)(de)(de)觀察(cha)和(he)(he)感應。除了依舊堅持(chi)臨(lin)摹(mo)古(gu)畫(hua),她開始關注西方(fang)的(de)(de)(de)藝(yi)術。陳佩秋(qiu)(qiu)不斷地改(gai)變自己的(de)(de)(de)風格,她欣賞(shang)馬奈、雷諾(nuo)阿及德加閃爍的(de)(de)(de)顏色和(he)(he)精煉明確的(de)(de)(de)筆觸,并參照了印象派的(de)(de)(de)用(yong)色于中(zhong)國傳(chuan)統(tong)畫(hua)上(shang)。在陳佩秋(qiu)(qiu)成熟時期(qi)的(de)(de)(de)作品(pin)中(zhong),西方(fang)藝(yi)術帶(dai)來的(de)(de)(de)影響益發(fa)明顯見于山水(shui)畫(hua)和(he)(he)用(yong)色方(fang)面。
陳佩(pei)秋認(ren)(ren)為藝術創造(zao)貴乎“新(xin)”和“難(nan)”。她本身的(de)(de)(de)(de)藝術根基立足于傳(chuan)統,她對(dui)創新(xin)的(de)(de)(de)(de)觀念是(shi)(shi)相對(dui)而言(yan)的(de)(de)(de)(de)――沒(mei)有舊就(jiu)沒(mei)有新(xin)。她細心(xin)鉆研(yan)國畫的(de)(de)(de)(de)繪畫元素,用精煉的(de)(de)(de)(de)線條和傳(chuan)統的(de)(de)(de)(de)筆墨,配合(he)啟發自西方繪畫的(de)(de)(de)(de)色彩運用去描繪景(jing)象的(de)(de)(de)(de)質感、體積(ji)和動感。她認(ren)(ren)為“新(xin)”是(shi)(shi)要經過知識和技巧的(de)(de)(de)(de)累積(ji),而經驗的(de)(de)(de)(de)累積(ji)和駕馭技巧是(shi)(shi)費時費力的(de)(de)(de)(de),這曲(qu)折艱難(nan)的(de)(de)(de)(de)過程(cheng)就(jiu)是(shi)(shi)“難(nan)”。
作為一個(ge)傳統中國(guo)畫的(de)繼承者,她賦予自己一個(ge)使命――對傳統國(guo)畫在(zai)現代(dai)藝術發展的(de)貢獻作重新的(de)定位。
陳佩秋先生(sheng)(sheng)在花鳥、山水(shui)、工筆(bi)(bi)畫、書法等方面(mian)的(de)成(cheng)就都達到了(le)相(xiang)當(dang)的(de)高度,被譽(yu)為(wei)臥枕宋(song)元(yuan)、融匯中西。她(ta)(ta)早(zao)年(nian)曾以山水(shui)為(wei)起點(dian),上世紀50年(nian)代(dai)后專攻花鳥,畫風濃麗秀美(mei),格調委(wei)婉含蓄。上世紀90年(nian)代(dai),她(ta)(ta)探(tan)索細筆(bi)(bi)青綠山水(shui),吸收西畫光、色的(de)表(biao)現(xian)技巧,別開生(sheng)(sheng)面(mian)。她(ta)(ta)晚年(nian)的(de)青綠山水(shui)大多用彩(cai)墨寫成(cheng),開創(chuang)了(le)彩(cai)墨結合的(de)中國畫新風。她(ta)(ta)的(de)藝術創(chuang)作出入古今之間,做(zuo)到了(le)“筆(bi)(bi)墨當(dang)隨時代(dai)”,載入中國近代(dai)繪畫史冊,并(bing)將中國女性畫家(jia)的(de)繪畫成(cheng)就抬(tai)升到新的(de)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