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謝(xie)紀念獎(英文(wen):B?cher Memorial Prize),或簡稱博謝(xie)獎(Bocher Prize),是分析(xi)數學領(ling)域的(de)著(zhu)名國際獎項,是分析(xi)數學分支的(de)最(zui)高(gao)獎之(zhi)一。
博(bo)謝(xie)獎由美國(guo)(guo)數學學會在1923年設立(li),并以(yi)美國(guo)(guo)早(zao)期分析(xi)幾何學家馬克希莫·博(bo)謝(xie)(Maxime B?cher)的(de)名字命名。博(bo)謝(xie)獎最初(chu)建立(li)在美國(guo)(guo)數學學會會員們1450美元捐款(kuan)的(de)基礎之上(shang)。博(bo)謝(xie)獎是美國(guo)(guo)數學學會最古老的(de)獎項。
博謝獎每五年(nian)頒發(fa)一次,獎勵給在過去六(liu)年(nian)中在分析領域作出杰(jie)出貢(gong)獻的(de)數學家。該數學家的(de)研究貢(gong)獻必須在被(bei)承認的(de)北美數學界學術(shu)雜志上發(fa)表,或者被(bei)美國數學會(hui)會(hui)員提名(ming)。這個規則最初在1971年(nian)施行,并在1993年(nian)進一步修改(gai)和完善。
博謝獎獎金是5000美元(yuan)。
博謝(xie)獎歷屆得主中不乏(fa)(fa)數(shu)(shu)(shu)(shu)學(xue)(xue)大師級人物,如數(shu)(shu)(shu)(shu)理天才巨(ju)星約(yue)翰·馮·諾伊曼(man)曾是該獎的1938年得主。博謝(xie)獎得主中也不乏(fa)(fa)數(shu)(shu)(shu)(shu)學(xue)(xue)最高獎菲爾茲獎和沃(wo)爾夫(fu)數(shu)(shu)(shu)(shu)學(xue)(xue)獎得主。
博謝獎(jiang)華人得主(zhu)有(you)二(er)位:陶(tao)(tao)哲軒和林芳華。二(er)人同為博謝獎(jiang)2002年(nian)得主(zhu)。其中陶(tao)(tao)哲軒于2006年(nian)獲得菲爾茲獎(jiang)。
博謝獎往屆得主列表如下:
1923年:喬治·大(da)衛·伯克霍(huo)夫(George David Birkhoff)
1924年:艾瑞克·特普(pu)爾·貝爾(Eric Temple Bell),所羅門·萊夫謝茨(Solomon Lefschetz)
1928年:詹(zhan)姆斯·韋德爾·亞歷山大(da)(James W. Alexander)
1933年:馬斯頓·摩斯(Marston Morse),諾(nuo)伯特·維(wei)納(Norbert Wiener)
1938年(nian):約翰·馮·諾伊曼(John von Neumann)
1943年:杰西(xi)·道格拉斯(Jesse Douglas)
1948年:阿爾(er)伯特·謝弗(Albert Schaeffer),唐納德·斯賓塞(Donald Spencer)
1953年:諾(nuo)曼·萊文(wen)森(Norman Levinson)
1959年:劉易斯(si)·尼倫伯格(Louis Nirenberg)
1964年:保(bao)羅(luo)·寇恩(Paul Cohen)
1969年:艾賽多爾(er)·辛格(ge)(Isadore Singer)
1974年:唐納(na)德·塞繆爾(er)·奧恩斯坦(Donald Samuel Ornstein)
1979年:阿爾貝托·卡爾德龍(Alberto Calderón)
1984年:路易斯·卡法雷利(Luis Caffarelli)
1984年:理查(cha)德·梅爾羅斯(Richard Melrose)
1989年:理查德·舍恩(Richard Schoen)
1994年:萊昂(ang)·西蒙(meng)(Leon Simon)
1999年:德(de)米特里·克里斯特多羅(Demetrios Christodoulou),塞爾(er)秀·克萊(lai)納爾(er)曼(Sergiu Klainerman),(Thomas Wolff)
2002年:丹尼(ni)爾·塔(ta)塔(ta)魯(lu)(Daniel T?taru),陶哲(zhe)軒,林芳華
2005年:弗蘭克(ke)·莫爾勒(Frank Merle)
2008年:阿(a)爾(er)貝托(tuo)·布萊森(Alberto Bressan),查(cha)爾(er)斯·費(fei)夫曼(Charles Fefferman),卡洛斯·科尼格(Carlos Ken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