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考入臺(tai)灣藝(yi)術專(zhuan)科(ke)學校(xiao)美術工藝(yi)科(ke),而(er)后轉入音樂科(ke),主(zhu)修小提琴,15歲(sui)獲得臺(tai)灣省小提琴比(bi)賽第一(yi)名。
1959年,加入中(zhong)國青年弦(xian)樂(le)(le)團(tuan)(中(zhong)國青年管(guan)弦(xian)樂(le)(le)團(tuan)的前身(shen)),擔任首席小提琴手。
1961年(nian),自臺(tai)灣藝專畢(bi)業,并舉行個人(ren)(ren)(ren)獨奏音樂(le)(le)會(hui),由藤田(tian)梓鋼琴(qin)(qin)伴(ban)奏。任臺(tai)北市(shi)市(shi)立交響樂(le)(le)團首席小(xiao)提(ti)琴(qin)(qin)手。畢(bi)業后(hou)回家鄉(xiang)臺(tai)東舉辦個人(ren)(ren)(ren)小(xiao)提(ti)琴(qin)(qin)獨奏會(hui)。與(yu)許常惠(hui)等人(ren)(ren)(ren)成立“制(zhi)樂(le)(le)小(xiao)集”。
1964年,臺(tai)灣藝術(shu)專科(ke)學校音樂(le)科(ke)畢業后隨即受聘擔任(ren)臺(tai)北市(shi)立(li)交響樂(le)團首席小提琴(qin)。
1971年,在臺北首(shou)次嘗試實(shi)驗性多媒體(ti)的演出,為(wei)劃時代之作(zuo)品(pin)發表會,深(shen)具歷史意義。
1972年,應德國歌德學(xue)院之邀,與德籍(ji)柯(ke)尼希教(jiao)授等組成四重奏團,巡回公演于臺灣及東南亞各大城市,深得好評。
1973年,獲美國(guo)(guo)洛克斐勒全額(e)獎學(xue)金,并應美國(guo)(guo)國(guo)(guo)務院之邀,前往美國(guo)(guo)各大音樂(le)學(xue)府暨美國(guo)(guo)各大交響樂(le)團(tuan)訪問(wen)觀摩進修。
1974年(nian),回國后(hou),受聘(pin)擔(dan)任臺(tai)灣省立交響樂團及臺(tai)灣大學管弦樂團指揮,業余更致力于創作。
1975年,發表其管弦樂作品《現(xian)象》,并(bing)指(zhi)揮臺灣省(sheng)交響樂團合(he)作首演(yan)。
1976年(nian),發表(biao)《雨(yu)、禪、西門町》錄(lu)音帶音樂。另有《大神祭》清唱劇(ju),后由云門舞集改(gai)編(bian)成《吳鳳》及《射日》舞劇(ju)演出。
1978年,參(can)加(jia)日(ri)本第(di)三(san)屆(jie)亞洲新音樂媒體演(yan)出;同年,發行專輯(ji)《鄉》,首創以通俗音樂的語法(fa)將臺灣傳(chuan)統民歌(ge)與中國民歌(ge)結(jie)合。第(di)二屆(jie)傳(chuan)統與展望演(yan)出為琵琶獨奏及錄音帶作品《還緣》。
1979年,為齊豫制(zhi)作發行《橄欖樹》專輯;同年,以《歡顏》獲得金馬獎最佳電影插曲獎;隨后,發表為兩人之人聲及打(da)擊樂作品《幻境(jing)三(san)章》在(zai)德(de)國弗(fu)洛特世(shi)界(jie)音樂節首(shou)演。
1980年,以電影《候鳥之(zhi)愛》獲得巴拿馬影展最佳(jia)音樂獎(jiang);同(tong)年,制作(zuo)歌劇《張騫傳》。
1981年,以(yi)《名(ming)劍風流》榮獲(huo)金馬獎最(zui)佳原作音樂獎;同年,在德國佛洛(luo)都世界音樂會發表《幻(huan)境三(san)章》。
1982年(nian),為齊豫錄制發(fa)行《祝福》專輯。
1983年(nian),為(wei)齊豫(yu)制作(zuo)發行《你(ni)是我(wo)所有的回憶》專(zhuan)輯,榮(rong)獲金鼎(ding)獎最佳唱片獎。
1984年,為云(yun)門舞集寫成(cheng)《生民篇》四部鋼琴及打擊(ji)樂(le)、《薪(xin)傳(chuan)》管弦樂(le)等舞劇作品;同(tong)年,創(chuang)作小型歌劇《張騫傳(chuan)》;隨(sui)后,為齊豫制作《有(you)一個人》專(zhuan)輯。
1985年,發(fa)表專輯《美(mei)麗與哀愁》、《錯(cuo)誤》。
1986年11月30日(ri),應(ying)行政院文化建(jian)設委員會委托創作《三式-氣、斷、流》鋼琴五重奏(zou),在《中國當代作曲家聯展(zhan)》中首(shou)演。
1987年,發表大(da)型歌舞(wu)劇《棋王》。
1988年,罹患帕(pa)金森氏癥,仍堅(jian)持創作(zuo)。
1989年,發(fa)表胡琴與電子合(he)成器(qi)的(de)專輯《山連水(shui),水(shui)連天(tian)》,同(tong)年,在專輯《溯(叛逆(ni)與回溯)》里,李泰祥用(yong)管樂器(qi)將(jiang)流行(xing)歌(ge)曲重新(xin)發(fa)聲。
1990年(nian),完成《無卵(luan)頭家》的電影配樂。
1991年(nian),創(chuang)作(zuo)鋼琴與管弦樂作(zuo)品(pin)《山、火、流云》;同年(nian),為許景淳制作(zuo)閩(min)南語專輯(ji)《真想要飛》。
1992年,到上海(hai)錄制許景淳的專輯《你(ni)來(lai)自何方(臺北到上海(hai))》。
1993年,用(yong)國(guo)語(yu)、臺語(yu)、及原住(zhu)民語(yu),為女聲、打(da)擊樂、鋼琴及弦樂四重奏所寫成的室內樂曲《山、弦、巢(chao)》于(yu)國(guo)家音(yin)樂廳發表(biao)首演。
1994年,到(dao)北京錄制文學(xue)與音樂的主題(ti)專輯《偶(ou)然與追尋》、《情(qing)定(ding)威(wei)尼斯》電影配樂;同年,發行《李泰祥與他(ta)的女弟子》雙唱片。
2000年,接受腦(nao)部(bu)植入脈(mo)沖手(shou)術(shu)后完(wan)成《自彼次遇到你》聲(sheng)樂及(ji)鋼(gang)琴(qin)弦樂三重奏室內(nei)樂,民(min)歌與藝術(shu)歌系(xi)列作品。
2002年,采用(yong)李來(lai)望(wang)先生所作之《吉(ji)拉嘎山》史詩來(lai)創作原(yuan)住民阿美(mei)族(zu)史詩清唱劇。
2004年——2005年,接受委托為本(ben)土編作(zuo)客家民謠(yao)《客家山歌-山老田》聲(sheng)樂及(ji)管(guan)弦(xian)樂作(zuo)品,及(ji)為布袋戲(xi)、現代舞、聲(sheng)樂、鑼鼓管(guan)吹及(ji)弦(xian)樂之(zhi)作(zuo)品《驚見霓虹(hong)關(guan)》,并重為《天(tian)黑黑》,《丟(diu)丟(diu)銅》等臺灣民謠(yao)新編大型管(guan)弦(xian)樂作(zuo)品,完成(cheng)以阿美族史詩來創作(zuo)之(zhi)為聲(sheng)樂,擊樂及(ji)大型管(guan)弦(xian)樂作(zuo)品《狩獵》。
2013年10月,因感冒引發急(ji)性肺(fei)炎住院。
2014年1月2日,因甲(jia)狀腺(xian)癌導致多重器(qi)官衰(shuai)竭在新(xin)店慈濟安寧(ning)病房(fang)辭(ci)世(shi),享壽73歲。
《云在頭上飛》
《自(zi)彼次遇到你》
《李泰祥與他的女(nv)弟子》
《音樂與生命的對(dui)話(hua) 李(li)泰祥音樂經典》
《中(zhong)國交響(xiang)世紀6 戀(lian)(lian)戀(lian)(lian)琴聲(sheng)》
《中國交響(xiang)世紀(ji)5 流金歲(sui)月》
《中國(guo)交響世紀4 臺灣幻(huan)想(xiang)曲》
《中國(guo)交響世(shi)紀3 浮世(shi)戀(lian)情》
《中國交響世紀2 大(da)地春夢(meng)》
《中國交(jiao)響世(shi)紀(ji)1 邊疆(jiang)狂想樂》
《偶然與追尋》
《告(gao)別(82-87作品精選)》
《蝶戀》
《與海拔河的(de)人(ren)》
《那些(xie) 天地(di)人》
《美麗的哀愁》
《錯誤》
《中國民歌新境界 那(nei)些(xie)天地人》
《延綿交響詩》
《鄉(鄉土(tu).民謠(yao))》
《最美的遺憾》
1956年,獲(huo)得(de)臺灣省(sheng)小提琴(qin)比賽(sai)第一名。
1979年,獲(huo)得第16屆(jie)臺灣(wan)電影金(jin)馬獎最佳(jia)原創(chuang)歌曲(qu)獎。《歡顏》
1980年,獲得巴拿馬影展最(zui)佳(jia)音樂獎。《候(hou)鳥之愛》
1981年(nian),獲得(de)第18屆臺(tai)灣電(dian)影金馬獎最(zui)佳(jia)電(dian)影原創音樂獎。《名劍風流》
1983年,獲得臺(tai)灣金鼎獎(jiang)優良唱片獎(jiang)。《你(ni)是我所有的回(hui)憶》
1997年(nian),獲(huo)得第08屆臺灣金曲獎(jiang)特別獎(jiang)。
2008年,獲(huo)得第12屆臺灣文(wen)藝(yi)獎(jiang)。
2013年,獲得第32屆臺灣“行政院”文(wen)化(hua)獎。
跨界大師
李泰祥一生創作近千首(shou)歌(ge)曲、近百(bai)首(shou)管(guan)弦樂(le)曲。他(ta)(ta)的創作主要來源于五個方面,歌(ge)仔戲,貝多芬(fen),山地音樂(le),西洋歌(ge)曲,本土音樂(le)。在21世紀,他(ta)(ta)更為原(yuan)住民民謠(yao)、客家(jia)民謠(yao)、布(bu)袋戲、鑼鼓管(guan)吹樂(le)重新編織音樂(le)的體裁。(鳳(feng)凰網評)
以規(gui)模而言(yan),從室內樂(le)至管弦(xian)樂(le)、舞劇、歌(ge)劇、音(yin)(yin)樂(le)劇;以技法而言(yan),從浪漫派(pai)調(diao)(diao)性至印象派(pai)調(diao)(diao)式(shi)、表(biao)現派(pai)復調(diao)(diao)與無調(diao)(diao)性,電子媒體音(yin)(yin)樂(le),具象錄音(yin)(yin)帶音(yin)(yin)樂(le)等;以風格(ge)而言(yan),從嚴(yan)肅的藝(yi)術音(yin)(yin)樂(le)至通俗的應用音(yin)(yin)樂(le)、流(liu)行音(yin)(yin)樂(le)等。(求是(shi)理論網(wang)評)
李泰祥是臺灣(wan)原(yuan)住民,比(bi)較浪漫唯美,永(yong)遠相信陽光(guang),他的(de)作品不灰暗,很討(tao)厭無病呻吟(yin),希望唱出光(guang)明,像歌劇一樣華麗。不隨波逐流(liu)(liu)、堅(jian)持理想是他特有(you)的(de)精神(shen)。他有(you)擁抱大(da)中國的(de)情(qing)懷,作品里常看到對大(da)山(shan)大(da)水(shui)的(de)詠嘆。他拓(tuo)寬了流(liu)(liu)行(xing)的(de)定義,流(liu)(liu)行(xing)不一定會退,也(ye)可以永(yong)垂不朽。當經典披上了流(liu)(liu)行(xing)的(de)外衣,讓人(ren)在(zai)追求流(liu)(liu)行(xing)的(de)當下,也(ye)能一窺經典的(de)奧妙。(首席弟子齊豫(yu)評)
他歷經(jing)貧(pin)窮(qiong)、戰爭、離亂,一路走來滋潤臺(tai)灣(wan),使文明(ming)更豐(feng)潤,文化更深沉,幾(ji)乎就是(shi)臺(tai)灣(wan)整個記憶。(龍應臺(tai)評)
樂壇伯樂
如果一個好的(de)聲音需要的(de)是(shi)(shi)發現,李泰祥便是(shi)(shi)齊豫等(deng)很多歌手的(de)伯(bo)樂。(鳳凰(huang)網評)
《橄欖(lan)樹》自此改變了(le)流行音樂(le)的(de)走(zou)向,提升(sheng)了(le)臺灣流行音樂(le)文化(hua)的(de)層次(ci),流行音樂(le)也(ye)可(ke)以有哲(zhe)學的(de)意義、生命(ming)的(de)內(nei)涵、文化(hua)的(de)高度。(音樂(le)人李(li)廣平評)
齊豫演唱(chang)、李泰(tai)祥(xiang)(xiang)作曲(qu)的(de)(de)專輯《你是(shi)我所有的(de)(de)回憶》,始終(zhong)是(shi)樂迷圈子里的(de)(de)“神話級”絕版(ban)珍品。李泰(tai)祥(xiang)(xiang)與(yu)他(ta)的(de)(de)女弟子使(shi)得臺灣(wan)流行(xing)音(yin)樂史(shi)上有了一批值(zhi)得大書(shu)(shu)特書(shu)(shu)的(de)(de)女歌手,他(ta)們一道寫下臺灣(wan)民(min)歌史(shi)上濃(nong)墨重彩的(de)(de)一筆。(鳳凰網評)
李泰祥不但寫出(chu)跨越族群與(yu)世代的歌曲,大力培育(yu)音(yin)樂人才,還自掏腰包(bao)成立基金會(hui),幫(bang)助育(yu)幼院院童。他對臺灣的貢獻從音(yin)樂橫越到公(gong)益(yi),是當之無(wu)愧的音(yin)樂大師。(馬(ma)英九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