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邱雪梅隨父母遷居江(jiang)蘇無錫。
1937年,邱雪(xue)梅又(you)隨父母(mu)遷居上海,在上海就讀小學。
1945年(nian)7月,邱雪(xue)梅(mei)畢業于上海(hai)第(di)(di)一女(nv)子高級中(zhong)學(上海(hai)第(di)(di)一女(nv)高);同年(nian),邱雪(xue)梅(mei)返回臺灣定(ding)居(ju),剛開(kai)始擔任布莊會計工作。
1949年底,考試進入(ru)民(min)聲廣播公司工作,筆名(ming)“慎(shen)芝”。
1950年初,邱(qiu)(qiu)雪梅在臺北市中(zhong)山堂對面的“喜臨門(men)西餐廳”初次聽到關(guan)華(hua)石的小提琴演(yan)奏,印象深(shen)刻(ke);同年,邱(qiu)(qiu)雪梅擔(dan)任(ren)民聲(sheng)廣播公司播音主任(ren)。
1951年(nian),關華(hua)石制(zhi)作的民(min)聲(sheng)(sheng)廣(guang)(guang)播(bo)公(gong)司(si)歌(ge)唱節(jie)目《青春歌(ge)唱團》公(gong)開招(zhao)考(kao)基本(ben)歌(ge)星(xing),邱(qiu)雪(xue)梅以《不再相見(jian)》一(yi)(yi)曲應試,當場錄取(qu);7月,24歲的邱(qiu)雪(xue)梅與(yu)40歲的關華(hua)石結婚(hun)。之(zhi)后,兩人在(zai)臺(tai)(tai)北(bei)市成都路“鹿(lu)鳴春飯(fan)店”舉(ju)行婚(hun)宴。兩人婚(hun)后住在(zai)臺(tai)(tai)北(bei)市寶慶路,一(yi)(yi)直在(zai)制(zhi)作電(dian)臺(tai)(tai)節(jie)目,橫跨(kua)民(min)聲(sheng)(sheng)廣(guang)(guang)播(bo)公(gong)司(si)、中(zhong)華(hua)廣(guang)(guang)播(bo)電(dian)臺(tai)(tai)、正(zheng)聲(sheng)(sheng)廣(guang)(guang)播(bo)公(gong)司(si)、華(hua)聲(sheng)(sheng)廣(guang)(guang)播(bo)電(dian)臺(tai)(tai)(即今(jin)華(hua)聲(sheng)(sheng)廣(guang)(guang)播(bo)公(gong)司(si))等,做了十年(nian)。
1969年4月(yue)(yue),邱雪梅應日(ri)本(ben)(ben)(ben)眾(zhong)議(yi)員(yuan)(yuan)千葉(xie)三郎邀請,擔任千葉(xie)三郎出席“亞(ya)洲國會議(yi)員(yuan)(yuan)聯合會第五屆(jie)大會”時的日(ri)語翻(fan)譯(yi);同月(yue)(yue)中旬,邱雪梅赴日(ri)本(ben)(ben)(ben),先行參(can)訪日(ri)本(ben)(ben)(ben)眾(zhong)議(yi)院及考察日(ri)本(ben)(ben)(ben)電視節目制(zhi)作。
1980年3月(yue),邱雪梅與關華石(shi)擔任“電(dian)視金鐘(zhong)獎(jiang)”頒(ban)獎(jiang)人(ren)。
1984年2月,邱(qiu)雪(xue)(xue)梅擔任《時(shi)報周刊(kan)》與中(zhong)國電視(shi)公司(si)主辦的(de)《一九(jiu)八三年度金唱(chang)片(pian)獎晚會(hui)》頒獎人;6月,邱(qiu)雪(xue)(xue)梅受邀至臺(tai)北(bei)市立社會(hui)教育館觀賞白先(xian)勇的(de)舞(wu)臺(tai)劇《金大班(ban)的(de)最后一夜》首演,觀后撰(zhuan)寫《夜未央》一文發表于《聯合報》。
1984年(nian)11月,邱雪梅以《最后(hou)一(yi)(yi)夜》一(yi)(yi)曲獲得金馬獎“最佳電影插曲作詞人獎”。
1987年5月,邱雪梅在臺北市立(li)社會教(jiao)育館為臺北市立(li)國樂團設計并主(zhu)持《昨夜夢(meng)中》音樂會;8月,《民生(sheng)報》主(zhu)辦的“金嗓獎”在臺北市中華體(ti)育館舉行頒(ban)獎典禮,邱雪梅以《玫瑰(gui)人生(sheng)》一(yi)曲獲頒(ban)“最佳(jia)作詞(ci)獎”。
1987年11月,邱雪梅(mei)擔任(ren)第24屆金馬(ma)獎(jiang)影片評審委(wei)員。
1988年3月(yue)19日,邱雪梅因高血(xue)壓藥物(wu)不適應,引發心臟病,病逝(shi)于臺北(bei)市大安(an)區私立宏(hong)恩綜(zong)合(he)醫(yi)院,享(xiang)年60歲(sui)。
2007年3月15日,臺北(bei)地方法院判決,邱(qiu)(qiu)雪梅(mei)作(zuo)(zuo)詞的(de)《負(fu)心的(de)人(ren)》、《苦酒(jiu)滿杯(bei)》、《萬家燈(deng)火》等53首(shou)歌(ge)(ge)詞著作(zuo)(zuo)權(quan)屬其女兒關韻千所有;起因(yin)是關韻千指控,麗(li)歌(ge)(ge)唱(chang)片(pian)與海(hai)山唱(chang)片(pian)向(xiang)內(nei)政部(bu)注冊登記邱(qiu)(qiu)雪梅(mei)所作(zuo)(zuo)的(de)歌(ge)(ge)詞著作(zuo)(zuo)權(quan),還制作(zuo)(zuo)成伴唱(chang)帶,甚至偽造(zao)邱(qiu)(qiu)雪梅(mei)的(de)部(bu)分歌(ge)(ge)詞轉讓證明書,侵害她(ta)繼承邱(qiu)(qiu)雪梅(mei)的(de)著作(zuo)(zuo)財產(chan)權(quan)。
創作
慎芝(zhi)的(de)填(tian)詞作品(pin)有一千多首,有些較(jiao)著名的(de):
《意難忘》(1963年,原自(zi)李香蘭所原唱(chang)的日本曲《東京夜曲》)
《情(qing)人的黃襯(chen)衫(shan)》(1968年,源自韓曲《黃襯(chen)衫(shan)男》)
《月兒像檸檬(meng)》(1969年(nian),原自都春美所(suo)原唱的日本曲《檸檬(meng)月夜散步(bu)道》)
《濛濛細雨憶當年》(1971年,原唱者甄(zhen)妮,蔡榮吉作曲)
《夜(ye)(ye)空》(1974年,原(yuan)唱者是鳳飛飛,原(yuan)自日(ri)本(ben)曲《夜(ye)(ye)空》)
《榕樹(shu)下》(1979年,原(yuan)唱者是(shi)余天,原(yuan)自日(ri)本曲(qu)《北國之春》)
《最后(hou)一夜》(1984年(nian),原唱者是(shi)蔡琴)
《月半彎》(1986年,原唱者是張學友)
《我(wo)只在乎你》(1987年(nian),原唱者是鄧麗君的日語歌曲(qu)《時(shi)の流れに身をまかせ》)
《今夕(xi)是何(he)夕(xi)》(1987年(nian),原唱者是曾慶瑜)
《玫瑰(gui)人(ren)生》(1987年,臺灣電視公司國語連(lian)續劇《玫瑰(gui)人(ren)生》主題曲,原唱者是(shi)許(xu)景淳)
《情(qing)字這(zhe)條路》(1988年,慎芝(zhi)唯一臺語歌詞創作,原唱(chang)者是潘越云)
主持
1962年10月(yue),慎芝與關華(hua)石接受臺(tai)灣電視(shi)公(gong)(gong)司(si)邀請,籌備臺(tai)灣第一個電視(shi)歌唱(chang)節目《群星會(hui)(hui)》。《群星會(hui)(hui)》源自正聲廣(guang)播公(gong)(gong)司(si)現(xian)場(chang)歌唱(chang)節目《歌壇春秋(qiu)》,捧紅了不少歌手,如謝雷、張琪(qi)、青山、姚蘇(su)蓉、鄧(deng)麗(li)君(jun)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