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考入廈門大學(xue)化學(xue)系。
1954年,從廈(sha)門大(da)學(xue)化學(xue)系(xi)研究生畢業后留校任教,先后擔任講師(shi)、副教授、教授,廈(sha)門大(da)學(xue)化學(xue)化工學(xue)院院長(chang)。
1987年-1992年,兼任中國科學(xue)院福建物(wu)質結構研(yan)究所(suo)所(suo)長(chang)。
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xue)院(yuan)院(yuan)士 。
2020年5月(yue)3日(ri),安詳(xiang)辭世(shi),享(xiang)年93歲。
1982年(nian),項(xiang)目《配位場理(li)論方(fang)法》獲(huo)“國家自然(ran)科(ke)學(xue)獎(jiang)(jiang)勵委員會(hui)自然(ran)科(ke)學(xue)獎(jiang)(jiang)一等獎(jiang)(jiang)”。
1984年,項目《休(xiu)克(ke)兒矩陣圖形方法》獲(huo)“省高教廳科技(ji)成(cheng)果一等獎(jiang)”。
1987年,項(xiang)目《多面體分子軌(gui)道方(fang)法(fa)》獲“國家教委科學技術(shu)進(jin)步(bu)獎二等獎”。
1989年,項目《群(qun)論方法在量子化學中的新應用》獲“國(guo)家(jia)自(zi)然科(ke)學獎勵委員(yuan)會自(zi)然科(ke)學獎二等獎”。
1991年(nian),項目《過渡金屬(shu)原子(zi)簇化合(he)物的合(he)成化學(xue)(xue)與結構化學(xue)(xue)》獲(huo)“中國科學(xue)(xue)院(yuan)自然科學(xue)(xue)獎一等(deng)獎”。
1993年(nian),項目《鉬(mu)、鐵(tie)、硫等(deng)原子簇化合物(wu)的合成(cheng)化學(xue)(xue)與結(jie)構化學(xue)(xue)》獲“國家(jia)自然(ran)(ran)科(ke)學(xue)(xue)獎(jiang)勵委員會自然(ran)(ran)科(ke)學(xue)(xue)獎(jiang)二等(deng)獎(jiang)”。
1993年(nian),項目《鉬(mu)、鐵、硫等(deng)原子(zi)簇化(hua)合(he)物的合(he)成(cheng)化(hua)學(xue)(xue)(xue)與(yu)結構化(hua)學(xue)(xue)(xue)》獲“王丹(dan)萍科(ke)學(xue)(xue)(xue)技術二等(deng)獎”。
1994年,項目《群(qun)表(biao)示約化方(fang)法、程序與應(ying)用》獲(huo)“國家(jia)自然科學獎(jiang)勵(li)委員會科技進步(bu)二等(deng)(deng)獎(jiang)”,《部分主族原子簇(cu)粒(li)子的(de)激光產生與結構(gou)研究》獲(huo)“國家(jia)教委科技進步(bu)三等(deng)(deng)獎(jiang)”。
2001年,項目《價鍵理論新(xin)方法及其應(ying)用》獲“教(jiao)育部(bu)中國高校(xiao)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1989年,獲“全國教(jiao)育系統勞動(dong)模范”稱號。
2001年(nian),獲“何(he)梁何(he)利基金科學與(yu)技術進步獎”。
2004年(nian),獲“福建(jian)省杰出科技人(ren)員”稱號。
2006年,獲(huo)“2005年度福建省科學技術重大貢(gong)獻(xian)獎(jiang) ”、“人民(min)教(jiao)師獎(jiang)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