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頭古侗寨位于通道縣城西南9公里的芋頭村,始建于明洪武年間1368年至今有642年歷史,清順治年間(1644年)遭火災,復建后形成以芋頭溪流為軸線向兩邊分叉布置的7個聚居群。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建芋頭廻龍橋、牙上鼓樓、龍氏鼓樓。清道光、光緒年間分別修建田牛鼓樓、蘆笙古樓、龍門及維修古驛道街道等等。于2001年6月21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被評為首批中國景觀村落,面積約18.29公頃,全寨有176戶,758人,純侗族山寨,是我國保存完整民居古建筑群,堪稱侗族民居“實物博物館”。
芋頭(tou)侗寨(zhai)建筑(zhu)(zhu)(zhu),從(cong)各方(fang)面體現了“天人合一”的(de)(de)思想。民居以(yi)“干欄式”為(wei)主(zhu),沿山谷因勢布局,形成(cheng)獨(du)(du)特(te)的(de)(de)“山脊型”與“山谷型”格(ge)局模式,與周圍環境巧(qiao)妙地融(rong)于一體。壁面工藝為(wei)開槽(cao)密(mi)檻,整體格(ge)局謹嚴獨(du)(du)特(te)。為(wei)適應自(zi)然(ran)條(tiao)件,在民居圍合中開辟池(chi)塘水面,構成(cheng)侗寨(zhai)特(te)殊風(feng)格(ge)。民居公建中的(de)(de)牙上(shang)鼓樓,為(wei)獲得一個小小的(de)(de)鼓樓廣場,全部采(cai)用懸(xuan)空(kong)貼(tie)巖而(er)建的(de)(de)作法,形成(cheng)典型的(de)(de)“懸(xuan)貼(tie)式”侗寨(zhai)建筑(zhu)(zhu)(zhu)。鼓樓的(de)(de)凹(ao)入(ru)式入(ru)口、斜立式美人靠、以(yi)及一些風(feng)雨橋、門樓的(de)(de)造型與建筑(zhu)(zhu)(zhu)細部,均具有(you)芋頭(tou)的(de)(de)地方(fang)特(te)色。
芋頭(tou)古侗寨民居(ju)以“桿欄式”吊腳樓為主(zhu),沿山、沿谷因地就勢布(bu)局,形成獨特的(de)“山脊(ji)型”與(yu)“山谷型”布(bu)局模式,又和外界環境巧妙融于一體,構成侗寨特殊風格,至今(jin)保(bao)留(liu)了(le)大量清代中期(qi)以前(qian)的(de)建筑物,如(ru)有名的(de)廻龍橋、牙上鼓(gu)樓、1.6公里長的(de)古驛道、龍門、長壽井(jing)、薩歲壇(tan)。芋頭(tou)侗寨節慶(qing)活動豐(feng)富(fu),如(ru)為也活動、祭薩、鬧春(chun)牛(niu)、搶魚塘比(bi)賽等,都充分體現了(le)侗族人的(de)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