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伯斯火山(Erebus Volcano),南極洲上的一座活火山。在羅斯海西南的羅斯島上,即南緯77°35′、東經167°10′處。海拔3794米。1900年和1902年都曾有過火山活動,噴火口廣約800米,深300米,四壁甚陡。火山口內外都有隨時活動的噴氣孔。另有兩個熄滅的噴火口,硫黃儲量大,羅斯以他的一艘船的名字,命名其為埃里伯斯火山。山體和(he)富士山相(xiang)似。主(zhu)火山口呈橢圓形,直徑五、六百米,深約(yue)100多米,四壁很陡。里(li)面(mian)有一個已形成多年的熔巖湖。
1841年1月9日,詹(zhan)姆斯(si).克(ke)拉克(ke).羅斯(si)和弗朗西茲.克(ke)勞齊爾乘著他們的皇家海軍(jun)“埃里伯斯(si)”號和“坦洛”號航船浮現在冰群中,進入(ru)羅斯(si)海的遼闊(kuo)水(shui)域。
三天后,他們看到了一(yi)座(zuo)非常壯觀的山脈(mo),其(qi)最(zui)高(gao)峰海拔2438米。羅斯稱該山為阿德默勒爾蒂山脈(mo)。航船順著山脈(mo)的方向繼續南行(xing),
1841年1月28日(ri),根據(ju)“埃里伯斯(si)”號的外(wai)外(wai)科醫(yi)生羅(luo)伯特(te).麥考(kao)密克的記載,他們驚訝地看(kan)到“一座處于高度活躍狀態的巨大(da)火山”。
這座火(huo)(huo)山(shan)就是埃里伯斯火(huo)(huo)山(shan),其(qi)東面的一座較小的死火(huo)(huo)山(shan)錐稱(cheng)為坦洛山(shan)。
當時(shi),地質科(ke)學還處(chu)于萌芽狀態(tai)。一(yi)座(zuo)活(huo)火山(shan)處(chu)于一(yi)個冰封大(da)陸的冰、雪之(zhi)中(zhong)似乎是不可思(si)議的。
今天的地質(zhi)學家們不再對這種現象感到驚詫了。
無論在哪里出現火山,他們都能很快地解釋其存在的原因,氣候只不過是配角。
在(zai)歐內斯(si)特(te)·沙(sha)克(ke)(ke)爾頓在(zai)1907—1909年的(de)尼姆(mu)羅(luo)德探險期(qi)間,他們一行六人(ren),由50歲(sui)的(de)埃克(ke)(ke)沃思·戴維(wei)教(jiao)授(shou)率領首次攀登該山。
在1908年5月10日他們到達(da)頂峰。
在那里他們發現一(yi)個直(zhi)徑(jing)805米(mi)、深274米(mi)的(de)火山(shan)口,火山(shan)口底部(bu)是(shi)一(yi)個小熔巖湖。
該湖至今仍然(ran)存在,埃里(li)伯(bo)斯是擁有歷史久遠的(de)熔巖湖的(de)世界僅有的(de)三大火山之一。
在1974年(nian)——1975年(nian)期(qi)間,一個新西蘭地質(zhi)隊走進主火(huo)山(shan)口,并在那里建造了一個營地,但是火(huo)山(shan)噴(pen)發的狂烈性阻止他們深入火(huo)山(shan)口內(nei)部。
1984年(nian)9月17日火山(shan)再(zai)一次噴發,把(ba)火山(shan)熔巖彈(dan)拋出(chu)主火山(shan)口。至今它仍然是研究強地質現象(xiang)的對象(xiang)。
對任何一個到該地區旅(lv)游的(de)游客(ke)來(lai)說(shuo),羅斯島上的(de)埃里(li)伯斯火(huo)山就像一座燈塔。毫無疑問,登(deng)山也(ye)是早(zao)期(qi)探險家(jia)和登(deng)山運動員的(de)一個目標(biao)。但是,曾經飛往埃里(li)伯斯火(huo)山的(de)新(xin)西蘭(lan)航空(kong)901號班機撞向該山發生空(kong)難。
吸引到埃(ai)里伯斯火山來的不僅(jin)僅(jin)是地(di)質學(xue)家。
現代探(tan)險家也擋不住(zhu)給該(gai)山拍攝各(ge)種色(se)調照片的誘惑。而早期的探(tan)險家只能把其美景交(jiao)付給水彩畫。
這些畫中的(de)(de)最佳(jia)者當屬參加過兩次斯科特號船(chuan)探險的(de)(de)醫生和博物學(xue)家愛德華·威(wei)爾(er)遜的(de)(de)作品。還有,植(zhi)物學(xue)家們對高聳于該山兩側的(de)(de)特拉姆(mu)威(wei)山脊有特殊(shu)的(de)(de)興(xing)趣,在那里(li)的(de)(de)火山噴(pen)氣孔區暖濕地(di)上滋生著豐富(fu)的(de)(de)植(zhi)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