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9年,江西南昌的石頭街上出現了一家名為“品香齋”的麻花店。起初,它和其他麻花店沒有什么區別,也制作咸麻花和糖麻花,直到聰明的(de)店主按照江南人喜吃(chi)甜食、香油的(de)習慣(guan),制作出(chu)蛋黃麻花。從(cong)那一(yi)(yi)天起,一(yi)(yi)切都(dou)不(bu)一(yi)(yi)樣(yang)了(le)——不(bu)僅十里八鄉(xiang)的(de)鄉(xiang)親們(men)愛上了(le)這一(yi)(yi)口,不(bu)少達官貴人也成了小(xiao)店的(de)常客。更驚人的(de)是,“品香齋”的(de)麻花(hua)竟然在(zai)大清朝就走出國門,銷往東南亞一帶。
早年的成功經歷讓“品香齋”真切體會到品牌的力量。他們清楚地知道,要繼續成就這個品牌,拳頭產品蛋黃麻花就是鋒刃,不斷豐富的產品譜系就是支撐(cheng)鋒刃刺出的刀柄。為此(ci),引進先進生產(chan)設備,嚴(yan)格(ge)培訓制(zhi)作匠人,不斷提升工藝水平,這些成為企業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制(zhi)勝(sheng)的關鍵詞。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1982年,作為江西省名優傳統特色產品,蛋黃麻花進軍京城并一炮打響,甚至還擺上了人民大會堂的餐桌。小小麻花,歷經百年風雨,終于登上(shang)大雅(ya)之堂。
在南(nan)昌(chang)香江食品有限(xian)公司董事長、品香齋新(xin)傳人陶學萬(wan)看來,“品香齋”之(zhi)所以歷久(jiu)彌新(xin),靠的(de)就是(shi)4個字——守正出新(xin)。
所謂守正,就是要尊重傳統技藝,傳承老字號那股精氣神。比如凍米糖,作為“品香齋”又一極受消費者喜愛的產品,其在生產過程中對溫度的(de)要求(qiu)堪稱苛刻(ke)。對于(yu)現代(dai)工(gong)廠(chang)來說(shuo),溫控并不困難,但在手(shou)工(gong)作坊時(shi)代(dai),外(wai)界氣溫會大大影響產(chan)品(pin)口感。為了不給自家(jia)的(de)金字招牌抹黑,“品香(xiang)齋”一度在夏(xia)季堅決(jue)停(ting)產凍(dong)米糖,哪(na)怕市場大開,哪(na)怕市面(mian)上還有大量其他企業的產品正在熱(re)賣。
所謂出新,就是要在尊重傳統技藝的基礎上不斷推出新產品,開拓新渠道。陶學萬告訴記者,“品香齋”在創立之初之所以能從眾多麻花店中脫(tuo)穎而出,靠的就是出新(xin)的精神。可以說,創新(xin)的精神已(yi)經融入“品香齋(zhai)”的文化里。目前,陶學(xue)萬最關注(zhu)的是如何利(li)用(yong)好移動互聯技術(shu)巨大(da)的(de)推廣能量,讓(rang)“品(pin)香齋”走向更廣闊的(de)全球(qiu)市(shi)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