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ren)懷糯(nuo)高粱,貴州(zhou)省遵(zun)義市(shi)仁(ren)懷市(shi)特(te)產(chan),全國農產(chan)品地(di)理標志。
仁懷(huai)糯高粱(liang)(liang)是釀造茅臺酒的(de)主要原(yuan)料(liao),其產地仁懷(huai)市處于赤(chi)水河流域,該地區特有(you)的(de)土壤和氣(qi)候環境造就(jiu)了仁懷(huai)糯高粱(liang)(liang)籽粒(li)飽滿、粒(li)小皮厚(hou)、角質率高、耐(nai)蒸(zheng)煮的(de)特點(dian)。
2019年1月1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nong)(nong)業農(nong)(nong)村(cun)部正式批準(zhun)對(dui)“仁懷糯高粱(liang)”實施農(nong)(nong)產品地(di)理標志登記(ji)保(bao)護(hu)。
地(di)域(yu)保護范圍為:仁懷(huai)市所轄行政區內的20個鄉鎮(zhen)(zhen)(zhen):茅臺(tai)鎮(zhen)(zhen)(zhen)、三合(he)鎮(zhen)(zhen)(zhen)、火石鎮(zhen)(zhen)(zhen)、合(he)馬鎮(zhen)(zhen)(zhen)、美(mei)酒河(he)鎮(zhen)(zhen)(zhen)、大壩(ba)鎮(zhen)(zhen)(zhen)、學孔鎮(zhen)(zhen)(zhen)、高大坪鎮(zhen)(zhen)(zhen)、喜頭鎮(zhen)(zhen)(zhen)、五(wu)馬鎮(zhen)(zhen)(zhen)、茅壩(ba)鎮(zhen)(zhen)(zhen)、九(jiu)倉鎮(zhen)(zhen)(zhen)、龍井(jing)鎮(zhen)(zhen)(zhen)、魯班街(jie)(jie)道辦(ban)事處(chu)(chu)(chu)、壇廠街(jie)(jie)道辦(ban)事處(chu)(chu)(chu)、蒼(cang)龍街(jie)(jie)道辦(ban)事處(chu)(chu)(chu)、鹽津街(jie)(jie)道辦(ban)事處(chu)(chu)(chu)、中樞街(jie)(jie)道辦(ban)事處(chu)(chu)(chu)、長崗鎮(zhen)(zhen)(zhen)、后山鄉。地(di)理坐標:東(dong)經(jing)105°59′-106°35′,北緯(wei)27°33′-28°10′。生產規模5.5萬(wan)公頃,年(nian)產量20.6萬(wan)噸。
籽粒(li)飽滿,粒(li)色(se)(se)呈(cheng)紅色(se)(se)、深褐(he)色(se)(se)或褐(he)紫色(se)(se),粒(li)小皮厚,角(jiao)質率高,剖開(kai)后呈(cheng)玻璃狀(zhuang),蒸(zheng)煮后粘性強(qiang)。
據《仁懷廳志》記載,清道光二(er)十年(1840年),仁懷播種高粱8000畝(mu)左右(you),總產212噸,平均畝(mu)產26.5公(gong)斤。
民國四(si)年(nian)(1915年(nian)),播種(zhong)面積下降(jiang)到(dao)4500畝(mu),總產112.5噸(dun),平均畝(mu)產25公斤。
民國二十四(si)年(1935年),播(bo)種面積達1.01萬畝,總產450噸,平均畝產44.5公斤。
1957年,種(zhong)植3.11萬畝(mu)(mu),總產1830噸,平均畝(mu)(mu)產59公斤(jin)。
1960年,種植4.3萬畝,總(zong)產2310噸。
20世紀(ji)60年代末,進入文化大革命時期,高粱生產(chan)也受到影響,種植(zhi)面積(ji)逐步減少,產(chan)量(liang)不斷下(xia)降。
1977年,種(zhong)植(zhi)2.13萬畝,總產1910噸,平(ping)均畝產89.7公斤。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hui)召開(kai)以(yi)后(hou),農業生產(chan)(chan)實行承包責任制,高粱產(chan)(chan)業得以(yi)重新發展。1988年,仁懷(huai)糯高粱種植6.5萬(wan)畝,總產(chan)(chan)4850噸,畝產(chan)(chan)74.5公斤。
2008年,仁懷糯高粱畝(mu)產達到400公斤。
2010年,仁懷(huai)有機高粱生(sheng)產面積達25萬畝,年生(sheng)產量達6萬噸(dun)以上(shang)。
2018年,仁懷糯高粱(liang)生產規模5.5萬公頃,年產量20.6萬噸。
2019年,仁懷市共種植(zhi)有機高粱30萬(wan)畝,覆蓋群眾4.42萬(wan)戶(hu),其(qi)中貧(pin)困(kun)戶(hu)7700戶(hu)2.1萬(wan)人。
2019年1月(yue)17日,中華(hua)人民(min)共和國農業農村部正式批準對(dui)“仁懷(huai)糯(nuo)高粱”實施農產品地理標(biao)志登記保護(hu)。
仁懷栽培高粱歷史悠久,早在北(bei)宋大觀二(er)年(nian)(1108年(nian)),茅(mao)臺(tai)便(bian)以高粱為(wei)原料釀制的“風(feng)曲法酒”聞名于世(shi)。
中華人民共(gong)和國成(cheng)立(li)后,仁懷高粱(liang)由改(gai)原始的(de)粗放撒播為點播,產量得到了提升。
黨的(de)十一屆三中(zhong)全會(hui)召開以后,仁懷調整作物(wu)布局,提高(gao)收購價格(ge),開展萬畝高(gao)粱田間試驗,農業(ye)生產(chan)實(shi)行承(cheng)包責任制,推動(dong)了高(gao)粱產(chan)業(ye)的(de)發展。
1986年(nian),國家農業部為(wei)發(fa)展茅臺酒原料生產,確定仁懷為(wei)高(gao)粱生產基地(di)縣(xian),投資120萬元實施高(gao)粱生產基地(di)建(jian)設,并(bing)開始起步對(dui)全縣(xian)本地(di)品種進行搜集(ji)和選(xuan)育工作。
2002年,結合(he)種植(zhi)結構(gou)調(diao)整,仁懷市委(wei)、政府提出高粱“北種南擴(kuo)”工程,同時采用企業+基地+農戶的(de)種植(zhi)模(mo)式(shi),試行訂單種植(zhi),合(he)同最低保(bao)護(hu)價收購的(de)模(mo)式(shi)和(he)政策。
2008年,紅纓子(zi)通過貴州省品種審定,成為茅臺酒的(de)專用(yong)高粱(liang)品種。
2010年(nian),紅纓子(zi)通(tong)過南京國環有機產品認(ren)(ren)(ren)證中心認(ren)(ren)(ren)證,成為全(quan)國首家通(tong)過有機認(ren)(ren)(ren)證的高粱種子(z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