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興寺是貴陽市歷史上悠久的寺廟之一,今已不存。大興寺(附武廟)原稱大慶寺、大興國寺等,原位于大十字中華南路東側,據《貴陽府志·祠字附記》,寺為元至正年間1341-1368年),江西廬陵商人彭如玉所建。武廟居其中,祀關羽。有頭門、二門、甬道、兩廡旁為諸佛殿。明洪武二年(1369年),長沙游僧南宗重修,更加寬敞。凡有慶典,均在寺內舉行。明萬歷二十年(1592年),寺僧法印赴京師請得朝廷頒發的《大藏經》6350卷運來貴陽,巡撫郭子章為之建閣收藏,南充黃渝德輝書額“龍輪寶藏”。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巡撫閻興邦重修關圣殿。雍正年間,增修毗戶殿。乾隆年間,重修大士殿、孟蘭殿、三元宮。道光十四年(1834年),重修毗戶殿,十八年(1838年),重修準提殿,內供奉明撫郭子章木主。寺內有靈泉,貴陽八景之一的“靈泉映月”即此。
貴(gui)陽市大(da)興國寺(si)位于花溪區青(qing)巖鎮北(bei)街村,其原(yuan)址(zhi)在今(jin)貴(gui)陽中(zhong)華(hua)南(nan)路(lu)上,始建(jian)于公(gong)元(yuan)1394年(nian),是(shi)貴(gui)陽最(zui)早的佛教(jiao)寺(si)院,清(qing)中(zhong)葉以(yi)后該(gai)寺(si)逐漸(jian)衰落。
為(wei)滿足(zu)廣大(da)信教群(qun)眾過宗教生活需要,貴陽市弘福(fu)寺、大(da)興國寺住持(chi)心照大(da)和(he)尚在貴州省、市各(ge)級領導(dao)和(he)各(ge)有(you)關部門的支持(chi)幫助下重建大(da)興國寺。寺院的建設和(he)發展(zhan)對當地聚集人氣、推(tui)動了地方(fang)經(jing)濟社(she)會(hui)發展(zhan)起到了積極作用(yong),并為(wei)青巖景區增(zeng)加(jia)一(yi)個新旅(lv)游景點(dian)。
清(qing)嘉慶八年(nian)(1803年(nian)),將(jiang)設(she)(she)于城北(bei)般若庵的蒙養(yang)義(yi)學(xue)遷至寺(si)內。道光二(er)十(shi)四(si)年(nian)1844年(nian)),又(you)將(jiang)設(she)(she)于南門外閻公祠的成(cheng)童(tong)義(yi)學(xue)移人。光緒末年(nian)改兩義(yi)學(xue)為官(guan)立第九初等(deng)小(xiao)學(xue)堂。民(min)國(guo)后,貴州省立師(shi)范(fan)學(xue)校附(fu)屬小(xiao)學(xue)設(she)(she)寺(si)內。民(min)國(guo)20年(nian)(1931年(nian)),拆除殿(dian)外石坊、石墻,改建為明星(xing)電影(ying)院。抗日戰爭時期,國(guo)民(min)黨三(san)民(min)主義(yi)青年(nian)團設(she)(she)此。解(jie)放后大興寺(si)變(bian)化很大,后為百貨大樓之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