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號 | 名稱 | 別名/俗名 | 學名 | 發布時間 | 發布批次 |
1 | 紫莖澤蘭 | 解放草、破壞草 | Eupatorium adenophorum Spreng.(Ageratina adenophora (Spreng.) R. M. King & H. Rob.) | 2003年 | 第一批 |
2 | 薇甘菊 | / | Mikaina micrantha H. B. K. | 2003年 | 第一批 |
3 | 豚草 | / | Ambrosia artemisiifolia L. | 2003年 | 第一批 |
4 | 飛機草 | 香澤蘭 | Eupatorium odoratum L.(Chromolaena odorata (L.) R. M. King & H. Rob.) | 2003年 | 第一批 |
5 | 三裂葉豚草 | 大破布草 | Ambrosia trifida L. | 2010年 | 第二批 |
6 | 加拿大一枝黃花 | 黃鶯、米蘭、幸福花 | Solidago Canadensis L. | 2010年 | 第二批 |
7 | 銀膠菊 | / | Parthenium hysterophorus L. | 2010年 | 第二批 |
8 | 黃頂菊 | / | Flaveria bidentis (L.) Kuntze | 2010年 | 第二批 |
9 | 鉆形紫菀 | 鉆葉紫菀 | Aster subulatus Michx. | 2014年 | 第三批 |
10 | 三葉鬼針草 | 粘人草,蟹鉗草,對叉草,豆渣草,鬼針草,引線草 | Bidens pilosa L. | 2014年 | 第三批 |
11 | 小蓬草 | 加拿大飛蓬,飛蓬,小飛蓬,小白酒菊 | Conyza canadensis (L.) Cronquist | 2014年 | 第三批 |
12 | 蘇門白酒草 | 蘇門白酒菊 | Conyza bonariensis var. leiotheca (S.F.Blake) Cuatrec. | 2014年 | 第三批 |
13 | 一年蓬 | 白頂飛蓬,千層塔,治瘧草,野蒿 | Erigeron annuus Pers. | 2014年 | 第三批 |
14 | 假臭草 | 貓腥菊 | Praxelis clematidea(Grisebach.) King et Robinson | 2014年 | 第三批 |
15 | 刺蒼耳 | / | Xanthium spinosum L. | 2014年 | 第三批 |
16 | 藿香薊 | 勝紅薊 | Ageratum conyzoides L. | 2016年 | 第四批 |
17 | 大狼杷草 | 接力草,外國脫力草,大花咸豐草,大狼把草 | Bidens frondosa L. | 2016年 | 第四批 |
地理分布:原產南(nan)美(mei)(mei),北(bei)美(mei)(mei)歸化(hua)。
入侵歷史:于2000年發現于天津南開大學校園,目前主要分布于天津、河北等地,有繼續(xu)擴散蔓(man)延的趨勢。
入侵危害:世界著名入侵種之一,惡性雜草,植株高大。種子4-6月(yue)陸續發芽,生長(chang)極(ji)快,適應性(xing)極(ji)強。嚴(yan)重消耗土壤肥力(li),導致農作物減產,其根系能產生化感物質,抑制其他生物生長,并最終導致其他(ta)植(zhi)物(wu)死亡,從而降低生物(wu)多樣性(xing)。
控制方法:及時人工鋤草,或在苗期階段適時噴施除草劑百草枯(ku)和草甘膦。
地理分布:原產(chan)北美,在北半球溫帶栽培和歸化。
入侵歷史:1935年作為觀賞植物引進,20世紀80年代擴散蔓延(yan)成為雜草(cao)。各地作為花卉引種(zhong),目前在浙江、上海、安(an)徽、湖(hu)北、湖南郴州(zhou)、江蘇、江西等(deng)地已對生態(tai)系統形成危害(hai)。
入侵危害:以種子和根狀莖繁殖,根狀莖發達,繁殖力極強,傳(chuan)播(bo)速(su)度快,生長迅速(su),生態適應性廣(guang)闊,從山坡林(lin)地到沼澤(ze)地帶(dai)均可生長。常入侵(qin)城(cheng)鎮庭園(yuan)、郊野、荒地(di)、河岸高速(su)公路(lu)和(he)鐵(tie)路(lu)沿(yan)線等(deng)處,還入侵低山(shan)疏林濕地生態系統,嚴重(zhong)消(xiao)耗土壤(rang)肥力(li);花期長、花(hua)粉(fen)量(liang)大,可導致花(hua)粉(fen)過敏癥。
控制方法:手工拔除并徹底根除其根狀莖;采用草甘膦等除草劑進行噴施防(fang)除。
地理分布:原(yuan)產北美洲,現(xian)廣布世(shi)界各地。
入侵歷史:1860年在山東煙臺發現。現分布于安徽、澳門、北京、福建、甘肅、廣東、廣西(xi)、貴州、海南(nan)、河北、河南(nan)、黑(hei)龍江(jiang)、湖北、湖南(nan)、吉林、江(jiang)蘇、江西、遼寧、內蒙古(gu)、寧夏(xia)、青海、山東、山西、陜西、四川(chuan)、臺灣、天(tian)津、西藏、香(xiang)港、新疆、云(yun)南(nan)、浙江、重慶。我國各地均有分布,是我國分布最廣的入侵物種之一。
入侵危害:該植物可產生大量瘦果,蔓延極快,對秋收作物、果園和茶園危害嚴(yan)重,為一種常(chang)見雜草(cao),通(tong)過分泌化感物質抑制鄰近(jin)其他植物的生長。該植物是棉(mian)鈴蟲和棉(mian)蝽象的中間宿(su)主(zhu),其葉汁和搗碎(sui)的葉對皮(pi)膚(fu)有刺激作用。
控制方法:通(tong)(tong)常通(tong)(tong)過苗(miao)期人(ren)工拔除。化學防(fang)治(zhi)可在苗(miao)期使用綠麥(mai)隆,或(huo)在早春(chun)使用2, 4-D丁酯防(fang)除。
地理分布:原產南美洲(zhou),現廣(guang)布在熱(re)帶、亞熱(re)帶。
入侵歷史:19世紀中期引入我國。該種通過風傳播帶冠毛的種子,也可經人為(wei)和交通工(gong)具攜帶傳播擴散。現分布于湖北、湖南(nan)、江蘇、浙江、江西、福建、臺灣、廣東、廣西、海南、香港、澳門(men)、四(si)川、重慶、貴州、云南、西藏(zang)(吉隆)。
入侵危害:該植物可產生大量瘦果,瘦果可借冠毛隨風擴散,蔓延極快,對秋(qiu)收作物、果園(yuan)和(he)茶園(yuan)危害嚴重;通過分(fen)泌化感物質抑制(zhi)鄰近(jin)其他植(zhi)物的生長。
控制方法:通常通過苗期人工拔除。化學防治可在苗期使用綠麥隆,或在早春使用2,4-D丁酯(zhi)防除。
地理分布:原(yuan)產(chan)南美(mei)(mei)洲,現在歐洲中、南部,亞洲和(he)北美(mei)(mei)歸化。
入侵歷史:1974年(nian)在北京豐臺區發現(xian),生長在榨油(you)廠(chang)附近的垃(la)圾上。該種(zhong)果實(shi)具鉤刺,常隨人和動物(wu)傳播,或混在作物(wu)種(zhong)子中散布。現(xian)分布于安徽、北京、河北、河南、遼寧、內蒙古、寧夏、新疆。
入侵危害:刺蒼耳(er)全株有毒(du)(du)(du),以(yi)果實最毒(du)(du)(du),鮮葉比(bi)干(gan)葉毒(du)(du)(du),嫩枝比(bi)老葉毒(du)(du)(du),其中毒(du)(du)(du)癥狀(zhuang)出現較(jiao)晚,常于食(shi)后二日發(fa)病,上腹(fu)脹悶,惡心嘔(ou)吐(tu)、腹(fu)痛(tong),有時(shi)腹(fu)瀉(xie)、乏力、煩(fan)躁。重者肝損(sun)傷出現黃(huang)疸,毛細(xi)血管滲透性增(zeng)高而(er)出血,甚至昏迷、驚厥(jue)、呼(hu)吸(xi),循環或腎功能(neng)衰竭(jie)而(er)死(si)亡。該種可入侵(qin)農田,危害白菜、小麥、大豆等旱地(di)作物;對牧場(chang)危害也比(bi)較(jiao)嚴重。
控制方法:開花之前進(jin)行(xing)人工拔除,并加強檢疫,特別是防止隨(sui)進(jin)口(kou)大豆和羊毛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