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號 | 名稱 | 別名/俗名 | 學名 | 分類地位 | 發布時間 | 發布批次 |
1 | 蔗扁蛾 | 香蕉蛾 | Opogona sacchari(Bojer) | 鱗翅目,輝蛾科 | 2003年 | 第一批 |
2 | 濕地松粉蚧 | 火炬松粉蚧 | Oracella acuta(Lobdell) | 同翅目,粉蚧科 | 2003年 | 第一批 |
3 | 強大小蠹 | 紅脂大小蠹 | Dendroctonus valens LeConte | 鞘翅目,小蠹科 | 2003年 | 第一批 |
4 | 美國白蛾 | 秋幕毛蟲、秋幕蛾 | Hyphantria cunea(Drury) | 鱗翅目,燈蛾科 | 2003年 | 第一批 |
5 | 桉樹枝癭姬小蜂 | / | Leptocybe invasa Fisher et La Salle | 膜翅目,姬小蜂科 | 2010年 | 第二批 |
6 | 稻水象甲 | 稻水象 | 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Kuschel | 鞘翅目,象甲科 | 2010年 | 第二批 |
7 | 紅火蟻 | / | Solenopsis invicta Buren | 膜翅目,蟻科 | 2010年 | 第二批 |
8 | 蘋果蠹蛾 | 蘋果小卷蛾、蘋果食心蟲 | Cydia pomonella (L.) | 鱗翅目,卷蛾科 | 2010年 | 第二批 |
9 | 三葉草斑潛蠅 | 三葉斑潛蠅 | Liriomyza trifolii(Burgess) | 雙翅目,潛蠅科 | 2010年 | 第二批 |
10 | 松突圓蚧 | / | 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kagi | 同翅目,盾蚧科 | 2010年 | 第二批 |
11 | 椰心葉甲 | / | Brontispa longissima (Gestro) | 鞘翅目,鐵甲科 | 2010年 | 第二批 |
12 | 紅棕象甲 | / | 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 (Oliver) | 昆蟲綱、鞘翅目 | 2014年 | 第三批 |
13 | 懸鈴木方翅網蝽 | / | Corythucha ciliata Say | 昆蟲綱、半翅目 | 2014年 | 第三批 |
14 | 扶桑綿粉蚧 | / | 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 | 昆蟲綱、半翅目 | 2014年 | 第三批 |
15 | 刺桐姬小蜂 | / | Quadrastichus erythrinae Kim | 昆蟲綱、膜翅目 | 2014年 | 第三批 |
16 | 美洲大蠊 | 蟑螂,蜚蠊,偷油婆,香娘子,石姜,負盤,滑蟲,茶婆蟲 | Periplaneta Americana (L.) | 蜚蠊目,蜚蠊科 | 2016年 | 第四批 |
17 | 德國小蠊 | 德國蟑螂,德國姬蠊 | Blattella germanica (L.) | 蜚蠊目,姬蠊科 | 2016年 | 第四批 |
18 | 無花果蠟蚧 | 榕龜蠟蚧,擬葉紅蠟蚧,銹紅蠟蚧,薔薇蠟蚧 | Ceroplastesrusci(L.) | 蚧總科,蚧科,蠟蚧亞科 | 2016年 | 第四批 |
19 | 棗實蠅 | / | Carpomya vesuviana Costa | 雙翅目,實蠅科 | 2016年 | 第四批 |
20 | 椰子木蛾 | 黑頭履帶蟲、椰蛀蛾、椰子織蛾 | Opisina arenosella Walker | 鱗翅目,木蛾科,木蛾亞科 | 2016年 | 第四批 |
21 | 松樹蜂 | 云杉樹蜂,輻射松樹蜂 | Sirex noctilio Fabricius | 膜翅目,樹蜂科 | 2016年 | 第四批 |
地理分布:原產于非(fei)洲北部,可能是在販賣(mai)黑(hei)人時期由非(fei)洲帶入美洲。
中國分布:美洲大(da)蠊在(zai)中(zhong)國各省(sheng)市廣泛(fan)分(fen)(fen)布。主要(yao)分(fen)(fen)布在(zai)北京、河北、遼寧(ning)、黑龍(long)江、上海(hai)、江蘇、浙江、福建(jian)、江西、山東(dong)、湖北、廣東(dong)、廣西、海(hai)南(nan)、四川(chuan)、貴州、云南(nan)、臺灣等(deng)地。
入侵危害:美洲大蠊(lian)的排泄(xie)物和(he)蛻落的表皮帶有過敏原,可以引發皮疹(zhen)、哮喘等病(bing)癥(zheng);美洲大蠊(lian)還能攜帶多種致病(bing)菌(jun)(jun)(jun),如痢疾(ji)桿菌(jun)(jun)(jun)、綠膿桿菌(jun)(jun)(jun)、變形桿菌(jun)(jun)(jun)、沙門桿菌(jun)(jun)(jun)、傷寒桿菌(jun)(jun)(jun)和(he)寄(ji)生蟲卵,是家畜及人類許多傳染性疾(ji)病(bing)的重要(yao)傳播媒介。
防治方法:保持室內隱蔽場所的清潔衛生。可采用0.2%的氯菊酯對美洲大蠊直接噴灑,有100%的致死效果;或噴灑氯氰菊酯+有機磷、氯菊酯+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增效磷等防除美洲大蠊。也可采用人(ren)工(gong)合成的美洲大蠊性信息(xi)素作為引誘(you)劑(ji)及(ji)病毒制劑等進行(xing)防治。目(mu)前,也有利(li)用蜚蠊(lian)嚙小蜂寄(ji)生美洲大蠊(lian)的卵,天(tian)然寄(ji)生率超過50%。
地理分布:原產南亞,也有學(xue)者認為(wei)起源于非洲。隨著地區間經(jing)濟貿(mao)易而遠距(ju)離傳(chuan)播(bo)。
中國分布:分布遍及全(quan)球(qiu),在熱帶(dai)、亞熱帶(dai)、溫(wen)帶(dai)、寒帶(dai)均(jun)有分布。現主要分布于北京(jing)、遼寧、黑龍(long)江、上海、福建(jian)、廣東、廣西(xi)、四川、貴州(zhou)、云南、西(xi)藏(zang)、陜西(xi)、新疆等地。
入侵危害:德國小蠊分泌物(wu)可(ke)使食物(wu)變質,導致(zhi)人類(lei)(lei)中(zhong)毒(du)。它(ta)會咬食和破壞(huai)食品(pin)、紙(zhi)張、文物(wu)、電子設(she)備等(deng),同時攜帶痢(li)疾桿菌、結核桿菌、脊髓灰質炎病毒(du)、乙肝病毒(du)等(deng)多(duo)種(zhong)致(zhi)病菌而威(wei)脅人類(lei)(lei)健康,嚴(yan)重影(ying)響人類(lei)(lei)居(ju)住環境和生活(huo)質量。
防治方法:保持室內各場所清潔(jie)衛生。可采用丁(ding)子香酚(fen)、α-松油醇(chun)、肉(rou)桂醇(chun)3種植物精油等比例混合(he)物防除德國小(xiao)蠊(lian)。化學(xue)防治德國小(xiao)蠊(lian)較便捷(jie)和有(you)效,如噴灑(sa)氟(fu)蟲胺、毒(du)死蜱、菊酯類(lei)藥劑,也可投(tou)放毒(du)餌,噴灑(sa)和投(tou)放時要(yao)注意環境污染和人(ren)畜健康。
地理分布:原產南美洲多國,現分布于南美洲多國、美國、澳大利亞、馬來西亞、中國(臺灣、廣東、香港、澳門、廣西、福建、湖南)等地區(qu)。
入侵歷史:2003年10月臺灣桃園報道發生紅火蟻,2004年9月廣東(dong)(dong)吳川報(bao)道發生紅火蟻。2005年監測顯示,廣東(dong)(dong)深圳、廣州、東(dong)(dong)莞、惠州(zhou)、河源(yuan)、珠(zhu)海、中山、梅州(zhou)、高(gao)州(zhou)、茂名、陽江、云浮,廣西南(nan)寧、北流、陸川、岑溪(xi),湖南張(zhang)家(jia)界,福建龍巖(yan)等地均有紅火(huo)蟻發生。
入侵危害:取食作物種子、果實、幼芽、嫩莖與根系,給農作物造成相當程度的(de)傷害(hai);通(tong)過競爭、捕(bu)食,減少(shao)無脊(ji)椎動(dong)物及(ji)脊(ji)椎動物數量,破壞生物多樣性;人體被紅火(huo)蟻(yi)螯針刺后有灼傷般疼痛(tong)感,可(ke)出(chu)現(xian)如灼(zhuo)傷(shang)般(ban)的水泡、膿包(bao),敏感體質人群出(chu)現(xian)局部或全身過敏,甚至(zhi)休(xiu)克、死亡;對(dui)公共設施如電力、通訊系統(tong)有一定危害,可給發生(sheng)地(di)區造成巨大經(jing)濟損失。
防治方法:可采用物理防治、化學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方法防治。快(kuai)速(su)有效的滅(mie)除方法是:使用(yong)毒餌為主,并結合使用(yong)其他類型化(hua)學(xue)方(fang)法。一般一年2-3次(ci)全面(mian)防治、重點補治。
地理分布:蘋果蠹蛾遍布于世界各大洲的蘋果和梨的產區。在我(wo)國主要分布于新疆全境(jing)、甘肅省的中西(xi)部、內蒙古西(xi)部以(yi)及黑龍江南部(bu)等地。
入侵歷史:蘋果蠹蛾在20世紀50年代前后經由中亞地區進入我國新疆(jiang)(jiang),在50年代中后期已經遍布新疆(jiang)(jiang)全境,20世紀80年代中期(qi)該蟲進(jin)入甘肅省,之后持續(xu)向東擴張。2006年,在內蒙古自治區發(fa)現有該蟲的分布(bu)。另外,2006年也(ye)在黑龍江(jiang)省發(fa)現,這(zhe)一部(bu)分可能由俄羅斯(si)遠東地區傳入。
入侵危害:蘋果蠹蛾幼蟲蛀食果實,被蛀的果實無法食用并且極易落果,蛀果率可在80%以上。該蟲傳入(ru)后不(bu)易根除,對我國的梨果(guo)類水(shui)(shui)果(guo)危害很大,可使(shi)我國水(shui)(shui)果(guo)產業遭受(shou)嚴重損失。
防治方法:目前主要防治手段是采用蘋果蠹蛾性信息素迷向防治(zhi)技(ji)術,以寄生蜂(feng)、昆蟲(chong)病(bing)毒為主要材料的生物防(fang)治(zhi)技(ji)術也(ye)取得了(le)許(xu)多進展,應用的(de)面積(ji)正在逐步擴(kuo)大。采(cai)用農業防(fang)治、物理防(fang)治以及選擇性殺蟲(chong)劑(ji)防治(zhi)等多種方法(fa)相(xiang)結合(he)的綜合(he)防治(zhi)措施更為有效。
地理分布:目前分布在河北、遼寧、吉林、山東、山西、陜西、浙江、安徽、福建、湖南、云南、臺(tai)灣等省(sheng)市(shi)。國(guo)外主(zhu)要分布(bu)在美(mei)國、日本、韓國、朝鮮等國家。
入侵歷史:我國首先于 1988 年在河北唐海發現此蟲,接著先后在天津(1990)、遼(liao)寧(ning)(1991)、山東(1992)、吉林(1993)、浙江(1993)、福建(1996)、北京(2000)、安徽(2001)、湖南(nan)(2001)、山西(2003)、陜西(2003)和云南(nan)(2007)發現。
入侵危害:主要危害水稻。成蟲沿稻葉葉脈啃食葉肉,留下長短不等(deng)的白色(se)長條斑。幼蟲咬食稻(dao)根,造成斷(duan)根,使(shi)稻(dao)株(zhu)生長矮小(xiao),分蘗數減少,稻谷千粒(li)重下降,從而影響(xiang)產量。
防治方法:稻水象甲一旦傳入后就很難根除,因此加強檢疫是防止其(qi)擴(kuo)散蔓(man)延的(de)關鍵(jian)。禁止從疫區調運秧(yang)苗(miao)、稻草、稻谷和其(qi)他寄(ji)主(zhu)植物(wu),禁止將疫區的稻草(cao)或其他寄(ji)主(zhu)植物(wu)用于填(tian)充材料。在4-5月份越(yue)冬后成(cheng)蟲(chong)開(kai)始取(qu)食期間,可通過(guo)察看水稻秧(yang)苗等(deng)寄主植物(wu)上有無(wu)條狀取(qu)食斑,以便(bian)及早發現(xian)。防治方法(fa)上,可通過(guo)調整水(shui)稻移(yi)栽期、合理排灌水(shui)來避害,或者通過物理誘(you)捕來殺滅成(cheng)蟲,也可通過(guo)施用農藥來防(fang)治。現(xian)在還沒有(you)切(qie)實有(you)效(xiao)的(de)生物防(fang)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