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deng)收入(ru)陷阱】中等(deng)收入(ru)陷阱是(shi)什么意(yi)思(si) 中等(deng)收入(ru)國家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概念
“中等(deng)收(shou)入(ru)陷阱”是指當(dang)一個(ge)國家的人均收(shou)入(ru)達到中等(deng)水平后,由于不能順(shun)利實(shi)現經(jing)(jing)濟發(fa)展方(fang)式的轉變,導(dao)致(zhi)經(jing)(jing)濟增(zeng)長動力不足,最終出(chu)現經(jing)(jing)濟停滯的一種狀態。
按照世界銀行的標準,2012年我國(guo)人(ren)均國(guo)內(nei)生產總值達到6100美(mei)元,已經進(jin)入中等收入偏上國家的行列。當今世界,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像墨西哥、智利、巴西、菲律賓、馬來西亞、南非以及東南亞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國家等,在20世紀70年代均(jun)進入(ru)了中等收入(ru)國家行列,但直到(dao)現在,這(zhe)些國家仍然掙扎在人均(jun)國內生(sheng)產總值4000至(zhi)12000美(mei)元的發展(zhan)階段,并(bing)且見不到增長的動力和希(xi)望。截(jie)止(zhi)2015年7月1日(ri)世界銀行的歸類,中等偏上(shang)收入國家(jia)的人均GDP在4126-12735美元之間,而智利2014年(nian)人均GDP為14477美元,智(zhi)利顯然(ran)已可以被(bei)認為進入高收入國(guo)家(jia)行列。但是仍然(ran)不是發達國(guo)家(jia)。
經濟學家(jia)認為擺在東(dong)(dong)亞(ya)(ya)國家(jia)面前的陷阱(jing)是“中等(deng)收(shou)入(ru)陷阱(jing)”。東(dong)(dong)亞(ya)(ya)許多國家(jia),近幾(ji)十(shi)年來(lai)飛速發(fa)展,由低(di)收(shou)入(ru)國家(jia)步入(ru)了(le)中等(deng)收(shou)入(ru)國家(jia)之列。但隨之而來(lai)的很可能(neng)就是“中等(deng)收(shou)入(ru)陷阱(jing)”。
新興市場國家突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000美元的“貧(pin)困陷阱(jing)”后,很快會(hui)奔向1000美(mei)元(yuan)至3000美元的“起(qi)飛階段”;但到人均國內生產(chan)總值3000美(mei)元附近,快速發展中積聚的(de)矛(mao)盾集中爆發,自身體制與機制的(de)更新(xin)進入臨界,很多發展中國(guo)家在這一階(jie)段(duan)由(you)于經(jing)(jing)濟(ji)發展自身矛(mao)盾難以克(ke)服,發展戰略失誤或受外部沖擊,經(jing)(jing)濟(ji)增(zeng)長回落(luo)或長期停滯,陷(xian)入所謂“中等收入陷(xian)阱”階(jie)段(duan)。
中等收入陷阱的特征
人民論壇雜志在征求50位(wei)國(guo)內知名專家(jia)意見的基礎上,列出了(le)“中(zhong)等收入陷阱”國(guo)家(jia)的十個方面的特征(zheng),包括經濟增長回落或停滯、民主(zhu)亂象、貧(pin)富分化、腐敗多發、過(guo)度城市化、社(she)會公共服務短缺、就業(ye)困難、社(she)會動蕩、信仰缺失(shi)、金(jin)融體系脆(cui)弱等。
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
國際上公認的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和地區有日本和“亞洲四小龍”,但就比較大規模的經濟體而言,僅有日本和韓國實現了由低收入國家向高收入國家的轉換。日本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在1972年接近3000美元,到1984年突破1萬美元。韓國(guo)1987年(nian)超過3000美(mei)元(yuan),1995年達到了11469美元(yuan),2014年更是達到了28101美(mei)元,進入(ru)了(le)發達(da)國(guo)家的行(xing)列。從中等收入(ru)國(guo)家跨入(ru)高收入(ru)國(guo)家,日(ri)本花了(le)大約12年時(shi)間,韓(han)國則用了8年。
拉美地區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則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代表。一些國家收入水平長期停滯不前,如菲律賓1980年人均國內生產(chan)總值為(wei)2671美元,2014年仍只(zhi)有(you)在2865美(mei)元(yuan),考慮到(dao)通貨膨(peng)脹因(yin)素,人均收(shou)入基本沒有太大變化(hua)。還有一些國家收(shou)入水平雖然(ran)在提(ti)高,但(dan)始終難以(yi)縮小與高收(shou)入國家的鴻溝,如馬來西亞1980年人(ren)均國內生產總值(zhi)為1812美(mei)元,到2014年僅達到10804美(mei)元。阿根(gen)廷則在(zai)1964年時人均國(guo)內生(sheng)產總值就超過(guo)1000美元,在上(shang)世紀90年代末上升(sheng)到(dao)了8000多美元(yuan),但2002年又下降到2000多(duo)美元(yuan),而后(hou)又回升(sheng)到(dao)2014年的(de)12873美元。墨西哥1973年人均(jun)GDP已經(jing)達到了1000美元,在當時(shi)屬于(yu)中等偏(pian)上收入國家(jia),而2014年人均GDP只有(you)10718美元,41年后仍屬于中等偏上國(guo)家。拉(la)美地區還(huan)有(you)許多類似的(de)國(guo)家,雖然經過了二三十年的(de)努力,幾經反復,但一直沒能跨過15000美(mei)元的發達國家(jia)的門檻。
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
第一、錯失發展模式轉換時機
以阿根廷等拉美國家為例,在工業化初期實施進口替代戰略后,未能及時轉換發展模式,而是繼續推進耐用消費品和資本品的進口替代,即使在上世紀70年代初(chu)石(shi)油危機后,還是維持“舉債增長”,使進口(kou)替(ti)代戰略延續(xu)了半個世紀。而馬來西亞(ya)等東南亞(ya)國(guo)家則因國(guo)內市場(chang)狹小,長期(qi)實施出口(kou)導(dao)向(xiang)戰略使其過于依(yi)賴國(guo)際市場(chang)需求(qiu),極易(yi)受到外部沖(chong)擊。
第二、難以克服技術創新瓶頸
一國(guo)經(jing)濟(ji)在(zai)(zai)(zai)進入中等(deng)收(shou)入階段后(hou),低成本(ben)優勢(shi)逐(zhu)步喪失,在(zai)(zai)(zai)低端市場(chang)難以與(yu)低收(shou)入國(guo)家競(jing)(jing)爭,但在(zai)(zai)(zai)中高(gao)端市場(chang)則由于研發能(neng)力和人力資(zi)本(ben)條件制約,又難以與(yu)高(gao)收(shou)入國(guo)家抗衡。在(zai)(zai)(zai)這(zhe)種上(shang)下擠壓(ya)的環境(jing)中,很容易失去增(zeng)長(chang)動(dong)力而(er)導致經(jing)濟(ji)增(zeng)長(chang)停滯。要克服這(zhe)一挑戰,就需要在(zai)(zai)(zai)自主創新(xin)和人力資(zi)本(ben)方面(mian)持(chi)續增(zeng)加投入,培育(yu)新(xin)的競(jing)(jing)爭優勢(shi)。馬來(lai)西亞等(deng)東南(nan)亞國(guo)家在(zai)(zai)(zai)亞洲金融危機(ji)后(hou)再也沒能(neng)恢(hui)復到危機(ji)前的高(gao)增(zeng)長(chang),就與(yu)經(jing)濟(ji)增(zeng)長(chang)缺乏技術創新(xin)動(dong)力有直接關系。
第三、對發展公平性重視不夠
公平發展不僅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創造更為均衡的發展,還能夠減緩社會矛盾和沖突,從而有利于經濟可持續發展。拉美國家在進入中等收入階段后,由于收入差距迅速擴大導致中低收入居民消費嚴重不足,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減弱。如20世紀70年代,拉美國家基尼系數高(gao)達0.44~0.66之間,巴西到90年(nian)代末(mo)仍高達0.64,一些國家還由于貧富懸殊,社會嚴重分化,引發(fa)(fa)激烈的社會動蕩,甚(shen)至政(zheng)權更迭(die),對(dui)經濟發(fa)(fa)展造成嚴重影響(xiang)。
第四、宏觀經濟政策出現偏差
從拉美國家看,受西方新自由主義影響,政府作用被極度削弱,宏觀經濟管理缺乏有效制度框架,政策缺乏穩定性,政府債臺高筑,通貨膨脹和國際收支不平衡等頑疾難以消除,經濟危機頻發造成經濟大幅波動,如上世紀80年代(dai)的(de)拉(la)美債務(wu)危機,1994年墨(mo)西哥金融(rong)危機、1999年巴西貨幣危機、2002年阿根廷(ting)經濟危機,都(dou)對經濟持續增長造(zao)成嚴重沖擊(ji)。阿根廷(ting)在1963~2008年的45年間(jian)出現了16年負增長,主(zhu)要就集中發生(sheng)在上世紀80年代債務危(wei)機和2002年國內金融危機(ji)期間(jian)。
第五、體制變革嚴重滯后
在(zai)拉美國(guo)家,體(ti)制變革受到利益(yi)集(ji)團羈絆,嚴重滯(zhi)后于經濟發展,精(jing)英集(ji)團的(de)“現代(dai)傳(chuan)統主義”片面(mian)追求(qiu)經濟增長和(he)財富積累,反對在(zai)社會結構、價(jia)值觀念和(he)權力(li)分配(pei)等領域進行變革,或者(zhe)把這種變革減(jian)少到最低限度。經濟財富過度集(ji)中,利益(yi)集(ji)團勢力(li)強大,造成尋租、投機和(he)腐敗現象(xiang)蔓(man)延,市場配(pei)置(zhi)資源的(de)功能受到嚴重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