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國(guo)際(ji)電影(ying)(ying)(ying)節是世(shi)(shi)界上第(di)一個國(guo)際(ji)電影(ying)(ying)(ying)節,號稱“國(guo)際(ji)電影(ying)(ying)(ying)節之父”。1932年(nian)(nian)8月6日在意大利(li)(li)的名(ming)城(cheng)威尼斯創辦(ban),主要目的在于提高電影(ying)(ying)(ying)藝術水平。1934年(nian)(nian)舉辦(ban)第(di)2屆后(hou)改為(wei)每年(nian)(nian)8月底至(zhi)9月初舉行,為(wei)期兩周。1943年(nian)(nian)至(zhi)1945年(nian)(nian)因(yin)第(di)二次世(shi)(shi)界大戰一度停辦(ban);大戰結束后(hou)于1946年(nian)(nian)恢復舉行。1932年(nian)(nian)至(zhi)1942年(nian)(nian),獎(jiang)項(xiang)分為(wei)最佳(jia)(jia)(jia)(jia)故事(shi)片墨索里尼杯(為(wei)金獅獎(jiang)前身)、最佳(jia)(jia)(jia)(jia)紀錄片、最佳(jia)(jia)(jia)(jia)短(duan)片、最佳(jia)(jia)(jia)(jia)意大利(li)(li)影(ying)(ying)(ying)片、最佳(jia)(jia)(jia)(jia)外國(guo)影(ying)(ying)(ying)片,以及最佳(jia)(jia)(jia)(jia)導演、編劇(ju)、男演員、女演員、攝影(ying)(ying)(ying)、音(yin)樂等(deng)獎(jiang)項(xiang);此(ci)外,還有特別獎(jiang)、綜合獎(jiang)、“雙年(nian)(nian)節杯”等(deng)。
1946年(nian)至(zhi)1948年(nian),取消了“墨索里尼杯”,改(gai)為(wei)“國際(ji)電影大獎”(為(wei)金(jin)獅(shi)(shi)獎前(qian)身);1949年(nian)正式將最高(gao)獎改(gai)為(wei)“圣馬(ma)克(ke)金(jin)獅(shi)(shi)獎”、“圣馬(ma)克(ke)銀獅(shi)(shi)獎”、“圣馬(ma)克(ke)銅獅(shi)(shi)獎”等。1969年(nian)至(zhi)1979年(nian),威尼斯電影節再遭波折,政治因素導致原有(you)(you)的影片評(ping)獎制度被(bei)廢除,改(gai)為(wei)觀摩放(fang)映的方式;直至(zhi)1980年(nian)恢復(fu)評(ping)獎。盡管如此(ci),在(zai)此(ci)期(qi)間每年(nian)世界各國仍有(you)(you)很多優(you)秀作品參展。
威(wei)尼斯電(dian)(dian)(dian)(dian)影(ying)(ying)(ying)(ying)節逐漸形成了自(zi)己獨(du)特的傳(chuan)統:它聚焦于(yu)各(ge)國的電(dian)(dian)(dian)(dian)影(ying)(ying)(ying)(ying)實驗(yan)者,鼓勵他們拍攝(she)形式(shi)新(xin)穎、手法獨(du)特的影(ying)(ying)(ying)(ying)片,哪(na)怕(pa)有一些缺陷(xian),只要是有創新(xin),就能(neng)夠(gou)被電(dian)(dian)(dian)(dian)影(ying)(ying)(ying)(ying)節所接納。該(gai)電(dian)(dian)(dian)(dian)影(ying)(ying)(ying)(ying)節的宗旨是“電(dian)(dian)(dian)(dian)影(ying)(ying)(ying)(ying)為嚴肅的藝術(shu)服(fu)務”,每年(nian)都提出不同的口號,而評判標準很純粹:藝術(shu)性。在五六十(shi)年(nian)代,威(wei)尼斯電(dian)(dian)(dian)(dian)影(ying)(ying)(ying)(ying)節發掘了一大(da)批新(xin)興(xing)的歐(ou)(ou)美電(dian)(dian)(dian)(dian)影(ying)(ying)(ying)(ying)人,盡管它所選擇的電(dian)(dian)(dian)(dian)影(ying)(ying)(ying)(ying)未(wei)必是該(gai)導演最(zui)好的一部作品(pin),但卻時時刻(ke)刻(ke)地在帶領歐(ou)(ou)洲(zhou)藝術(shu)電(dian)(dian)(dian)(dian)影(ying)(ying)(ying)(ying)的發展潮流。
威尼斯電影(ying)節(jie)是威尼斯雙年展的(de)組成部分。
2018年5月,入(ru)選國際電影制片(pian)人協會電影節委員(yuan)會首批成員(yuan)。
金(jin)獅(shi)(shi)獎(jiang)(jiang)(jiang)是威尼斯(si)電影(ying)(ying)節的(de)(de)最(zui)高獎(jiang)(jiang)(jiang)項,頒發給最(zui)佳電影(ying)(ying)長(chang)片(pian),大(da)(da)多數年份僅一部(bu)優(you)秀(xiu)影(ying)(ying)片(pian)可獲此殊榮,但有(you)的(de)(de)年份這一大(da)(da)獎(jiang)(jiang)(jiang)由兩部(bu)影(ying)(ying)片(pian)共享。金(jin)獅(shi)(shi)獎(jiang)(jiang)(jiang)自(zi)1949年設(she)立以來,大(da)(da)多數金(jin)獅(shi)(shi)獎(jiang)(jiang)(jiang)杯都被歐洲(zhou)男性(xing)導演捧走,歷史上僅有(you)4位女性(xing)導演的(de)(de)作品(pin)獲此殊榮,分別是印度裔的(de)(de)米拉·奈爾(er)、德國(guo)的(de)(de)瑪格麗特·馮(feng)·特羅塔、比(bi)利(li)時的(de)(de)阿涅(nie)絲·瓦爾(er)達和美國(guo)的(de)(de)索菲(fei)婭·科波拉。美國(guo)電影(ying)(ying)自(zi)2000年以來一直是參加(jia)威尼斯(si)電影(ying)(ying)節的(de)(de)大(da)(da)戶。
最佳影片銀獅(shi)獎(jiang)(jiang)是威尼斯電影節僅次于金(jin)獅(shi)獎(jiang)(jiang)的獎(jiang)(jiang)項,2013年(nian)正式(shi)改名(ming)為評審團大獎(jiang)(jiang)。
威(wei)(wei)尼斯電影節(jie)還設有最佳男/女演(yan)員(yuan)沃爾皮杯、最佳導演(yan)、最佳編劇、評(ping)審團(tuan)特別獎(jiang)、新銳(rui)演(yan)員(yuan)獎(jiang)、未來之獅等獎(jiang)項。威(wei)(wei)尼斯電影節(jie)的官方(fang)影帝、影后獎(jiang)為沃爾皮杯,并非與官方(fang)無關的帕西內蒂獎(jiang)、金(jin)西阿克獎(jiang)、金(jin)鳳(feng)凰獎(jiang)等。
威(wei)尼斯(si)(si)電影(ying)節的最(zui)高(gao)榮譽金獅獎,從1949年開始頒發(fa),被認為是世(shi)界電影(ying)界最(zui)高(gao)榮譽之(zhi)一。1936至1942年之(zhi)間,威(wei)尼斯(si)(si)影(ying)展的最(zui)高(gao)榮譽則是頒給(gei)最(zui)佳意大利片與最(zui)佳外國影(ying)片的墨索里尼獎杯(為金獅獎的前(qian)身(shen)),1946年至1948年最(zui)高(gao)榮譽則是國際電影(ying)大獎(為金獅獎的前(qian)身(shen))。少(shao)數年份沒有頒發(fa)金獅獎。
主競賽單元
1、金(jin)獅獎(jiang)(jiang)(電影節最高獎(jiang)(jiang)項(xiang))
2、銀獅獎(jiang)(jiang)/評(ping)審團(tuan)(tuan)大(da)獎(jiang)(jiang)(現已(yi)合并統稱為評(ping)審團(tuan)(tuan)大(da)獎(jiang)(jiang))
3、最佳男演員獎(沃爾皮杯)
4、最佳女演(yan)員獎(沃爾皮杯(bei))
5、最(zui)佳導演獎(銀獅獎)
6、最佳編劇獎
7、評審團(tuan)特別獎(jiang)
8、新銳演(yan)員獎(馬(ma)塞洛·馬(ma)斯楚安尼獎)
9、金奧(ao)賽拉獎:授(shou)予技術(shu)人員(現已取消)
10、終生成就(jiu)獎(榮譽金獅獎)
地平線單元
1、最佳影片
2、最佳導演
3、最佳男演員
4、最佳女演員
5、最佳編劇
6、評審團特別獎(jiang)
7、最佳短片
未來之獅單元
1、未來之獅獎
(所有單元的處女作均自動入圍此(ci)單元)
VR單元
1、最(zui)佳VR作品
2、最佳VR體驗(yan)
3、最佳VR故事
非競賽展映單元
(觀摩放映,不設(she)評獎(jiang))
經典修復單元
1、最佳修復電影獎
2、最佳紀錄片獎
實驗單元
(觀(guan)摩放映(ying),不設評獎)
威尼斯日單元
1、威(wei)尼斯(si)日大獎
2、人民選擇獎
3、歐洲電影(ying)標簽獎
(由(you)意大利電影協會(hui)的導演和制(zhi)作人主(zhu)辦)
國(guo)際影評(ping)人(ren)周單(dan)元(yuan)
1、影評(ping)人(ren)周大獎
2、最佳導演獎
3、最佳短片獎
4、最(zui)佳藝術(shu)貢獻獎
5、維(wei)羅納電影俱樂部獎
(由意大利國(guo)家影評人(ren)協會的影評人(ren)主辦)
非官方獎項
以下均不屬于威尼斯(si)電影節(jie)官方獎項,與威尼斯(si)電影節(jie)主辦方無(wu)關的場外(wai)獎:
酷(ku)兒獅(shi)獎(jiang):酷(ku)兒獅(shi)推廣協會(hui)主辦
好萊塢外國記(ji)(ji)者獎:好萊塢外國記(ji)(ji)者協會(hui)主(zhu)辦
帕西內蒂獎:意大利電影記者(zhe)全國聯盟主辦
金西阿(a)克獎:意大利電(dian)影(ying)雜志《CIAK》主(zhu)辦
金鳳凰獎:影評人(ren)和記者主(zhu)辦
費比西獎:國際影(ying)評(ping)人協會主辦
天(tian)(tian)主(zhu)教(jiao)人道(dao)精(jing)神獎:國際天(tian)(tian)主(zhu)教(jiao)視聽協會主(zhu)辦
積家電影(ying)人榮譽獎:積家主辦
金巴利(li)電(dian)影激情(qing)獎:金巴利(li)主辦(ban)
歷屆(jie)威尼斯(si)國際電影節(jie)回顧
第1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di)2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3屆威尼斯國際(ji)電影節
第(di)4屆(jie)威(wei)尼斯國(guo)際電影節
第5屆威尼斯(si)國際電影(ying)節(jie)
第6屆威尼斯國際(ji)電影節
第7屆(jie)威尼斯(si)國際電(dian)影節
第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di)9屆(jie)威(wei)尼斯國際(ji)電影節(jie)
第10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jie)
第11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jie)
第(di)12屆威尼斯國(guo)際電影(ying)節
第1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ying)節(jie)
第14屆威(wei)尼(ni)斯國際電影節
第15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jie)
第1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17屆威尼斯(si)國(guo)際電影節
第18屆威尼(ni)斯國(guo)際電(dian)影節
第19屆威(wei)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20屆(jie)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21屆威尼斯國(guo)際(ji)電影節
第22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2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24屆威尼斯國(guo)際電影節
第25屆威尼斯(si)國際電影節
第(di)2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di)27屆威尼(ni)斯國際電影節
第(di)28屆(jie)威尼斯國(guo)際電影節
第29屆威尼斯國際(ji)電影節
第30屆威尼斯(si)國際(ji)電影節
第31屆(jie)威尼斯國(guo)際電影節
第(di)32屆(jie)威(wei)尼(ni)斯國際電影節
第33屆威尼(ni)斯國際電影節(jie)
第(di)34屆威(wei)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35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36屆威尼斯(si)國際電(dian)影節
第37屆威尼斯國際(ji)電影節(jie)
第3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39屆威(wei)尼斯國際電(dian)影節
第(di)40屆威尼(ni)斯國際(ji)電影節
第(di)41屆威尼斯國(guo)際電影節(jie)
第(di)42屆(jie)威尼斯國(guo)際電影節
第43屆(jie)威尼斯國際(ji)電影(ying)節(jie)
第44屆(jie)威尼(ni)斯(si)國際電影節
第45屆(jie)威尼斯(si)國際電(dian)影節
第(di)46屆威(wei)尼斯國(guo)際電(dian)影節(jie)
第47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48屆(jie)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49屆威尼斯(si)國際(ji)電影節(jie)
第50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jie)
第51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52屆威尼(ni)斯國(guo)際電影(ying)節
第53屆威(wei)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54屆(jie)威尼斯國際(ji)電影節(jie)
第55屆(jie)威尼斯國際(ji)電影節(jie)
第56屆(jie)威尼(ni)斯國際電影節
第57屆(jie)威尼斯(si)國際電影節
第58屆威尼(ni)斯(si)國際電影節
第59屆威尼斯(si)國際電影(ying)節
第60屆威尼斯國際電(dian)影節
第61屆威尼(ni)斯(si)國際電(dian)影節
第62屆威尼斯國際電(dian)影節
第63屆威尼斯(si)國際電影節
第64屆威尼斯(si)國際(ji)電(dian)影節
第(di)65屆威尼斯國際(ji)電影節(jie)
第66屆(jie)威尼斯(si)國際電(dian)影(ying)節
第67屆(jie)威尼斯(si)國際電影節
第6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ying)節
第(di)69屆(jie)威尼(ni)斯國際電影節
第70屆(jie)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71屆威尼斯國(guo)際電影節
第72屆威(wei)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73屆威尼(ni)斯(si)國際電影(ying)節
第74屆(jie)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75屆威尼(ni)斯國(guo)際電(dian)影節(jie)
第76屆威尼斯國際電(dian)影節
2018年(第75屆):《羅馬》阿方索·卡(ka)隆
2017年(第74屆):《水形(xing)物語(yu)》吉爾莫·德爾·托羅
2016年(第73屆):《離開的女人》拉夫·達茲
2015年(第72屆):《來(lai)自(zi)遠方(fang)》洛倫佐·維加斯
2014年(第71屆):《寒枝雀靜》羅(luo)伊(yi)·安(an)德森
2013年(nian)(第70屆):《羅馬(ma)環城高(gao)速》吉(ji)安弗蘭科·羅西
2012年(nian)(第69屆):《圣殤》金基德(de)
2011年(第(di)68屆(jie)):《浮士德》亞歷(li)山大(da)·索科(ke)洛夫(fu)
2010年(第(di)67屆):《在某(mou)處(chu)》索菲亞·科波拉
2009年(第66屆):《黎(li)巴(ba)嫩》馬斯舒(shu)姆里克(ke)
2008年(第65屆):《摔角王》達倫·阿羅諾(nuo)夫斯基
2007年(nian)(第64屆):《色(se)·戒》李安(an)
2006年(nian)(第63屆):《三峽好(hao)人(ren)》賈(jia)樟(zhang)柯(ke)
2005年(第62屆):《斷背山》李安(an)
2004年(nian)(第(di)61屆):《維拉·德雷克》邁(mai)克·李
2003年(第(di)60屆(jie)):《回(hui)歸》安德烈·薩金塞(sai)夫
2002年(第59屆):《青樓姊妹花》彼得·穆(mu)蘭
2001年(nian)(第58屆):《季風婚宴》米拉(la)·奈爾(er)
2000年(nian)(第57屆):《生命的圓(yuan)圈(quan)》賈(jia)法·帕納西(xi)
1999年(nian)(第(di)56屆):《一個都不能(neng)少(shao)》張藝謀(mou)
1998年(第(di)55屆):《他們微笑的樣(yang)子》吉安尼(ni)·阿梅利奧
1997年(第54屆):《花火》北野武
1996年(nian)(第53屆):《邁克(ke)爾(er)·柯(ke)林斯》尼(ni)爾(er)·喬丹
1995年(nian)(第52屆):《三輪(lun)車夫》陳英雄
1994年(第51屆):《暴(bao)雨將(jiang)至》米爾科·曼徹夫斯(si)基、《愛(ai)情萬(wan)歲》蔡明亮
1993年(第50屆):《人(ren)生交叉點》羅伯特·奧特曼(man)、《藍(lan)白紅三部曲之(zhi)藍(lan)》克日什托夫·基耶斯(si)洛夫斯(si)基
1992年(第49屆):《秋菊打官司(si)》張藝(yi)謀
1991年(nian)(第(di)48屆):《蒙古精神》尼基(ji)塔(ta)·米哈爾科夫
1990年(第47屆):《君臣人(ren)子小命嗚呼》湯姆·斯托帕(pa)德
1989年(nian)(第46屆):《悲情城市》侯(hou)孝(xiao)賢
1988年(第45屆):《圣飲(yin)者傳(chuan)奇》埃曼諾·奧爾米
1987年(第44屆):《孩子們(men),再見》路易·馬勒
1986年(第43屆):《綠光》埃里克·侯麥
1985年(第42屆):《無(wu)法無(wu)家(jia)》阿涅斯·瓦爾達
1984年(第41屆):《寂靜太(tai)陽年》克里(li)日托夫·扎(zha)努西
1983年(第40屆):《芳名(ming)卡門(men)》讓-呂(lv)克·戈(ge)達爾(er)
1982年(第39屆):《事物的狀態》維姆·文德(de)斯
1981年(第38屆):《德(de)國姐妹》瑪(ma)格雷特(te)·馮·特(te)洛(luo)塔
1980年(第37屆):《葛洛麗婭(ya)》約翰(han)·卡索維茨、《大西洋(yang)城》路易(yi)·馬勒
1969-1979:未頒(ban)發金獅獎
1968年(第33屆):《馬戲院帳篷(peng)頂上的藝人》亞歷山大(da)·克(ke)魯格
1967年(第(di)32屆):《白日(ri)美人》路(lu)易斯·布努埃爾
1966年(nian)(第31屆):《阿爾及爾之戰》吉(ji)洛·彭特克沃
1965年(nian)(第(di)30屆):《北斗七星》盧奇(qi)諾·維斯康(kang)蒂
1964年(第29屆(jie)):《紅(hong)色沙(sha)漠》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ao)尼
1963年(第28屆):《城市上空的(de)魔掌》弗(fu)朗西斯科(ke)·羅西
1962年(第27屆(jie)):《伊萬(wan)的童(tong)年》安德(de)烈(lie)·塔科(ke)夫斯基(ji)、《家庭(ting)日記》瓦(wa)萊瑞奧(ao)蘇(su)里尼
1961年(第(di)26屆):《去年在馬里昂巴德》阿侖(lun)·雷乃(nai)
1960年(nian)(第25屆):《橫渡萊茵河》安德烈·卡耶(ye)特
1959年(第(di)24屆):《德拉·羅維萊將軍》羅伯托(tuo)·羅西里尼(ni)、《大戰(zhan)爭(zheng)》馬里奧·莫尼(ni)切(qie)利
1958年(第(di)23屆):《無法松(song)的一生》稻(dao)垣浩(hao)
1957年(第22屆):《大河之歌》薩蒂亞吉特·雷伊
1956年(nian)(第21屆):無
1955年(nian)(第20屆):《諾言》卡爾(er)·西(xi)奧多·德萊葉
1954年(第(di)19屆):《羅密歐與朱(zhu)麗葉》雷納托·卡(ka)斯特拉尼(ni)
1953年(第18屆(jie)):無
1952年(第17屆):《禁忌(ji)的游(you)戲》雷(lei)內(nei)·克(ke)萊芒
1951年(第(di)16屆(jie)):《羅生門》黑澤明
1950年(第15屆(jie)):《裁判終結(jie)》安德(de)烈(lie)·卡耶特
1949年(第(di)14屆(jie)):《情婦瑪儂》亨利(li)·喬治·克魯佐
1948年(第13屆):《哈姆雷特》勞倫(lun)斯(si)·奧利弗
1947年(第12屆(jie)):《罷(ba)工》卡萊爾·斯(si)泰克利
1946年(第(di)11屆):《大地之光》讓·雷諾阿(a)
1942年(第(di)10屆):《偉大的國(guo)王》法伊(yi)特(te)·哈爾蘭(lan)、《檳加西(xi)》奧(ao)古斯托·吉尼那
1941年(第9屆(jie)):《克魯格總統》漢斯·施泰因霍夫、《鋼(gang)盔(kui)》阿歷(li)山德羅·布拉塞(sai)蒂
1940年(第8屆):《驛站長》古斯(si)塔(ta)夫·烏西基、《阿爾卡扎爾之圍》奧(ao)古斯(si)托·吉(ji)尼那
1939年(第(di)7屆):《阿布納·梅(mei)西阿斯》戈弗(fu)雷(lei)多(duo)·亞歷(li)山(shan)德里尼
1938年(第6屆):《奧林匹克運動會(hui)2》萊妮·里芬斯(si)塔(ta)爾、《空軍敢死(si)隊(dui)》戈弗雷多·亞歷(li)山德里尼
1937年(第5屆):《舞會的名冊》朱利恩·杜維威爾、《女(nv)人(ren)與海》卡爾米內·加洛內
1936年(第(di)4屆):《加利(li)福尼亞(ya)的皇帝(di)》路(lu)易斯·特(te)倫克爾、《利(li)比亞(ya)騎兵》奧(ao)古(gu)斯托(tuo)·吉尼那
1935年(第3屆):《安娜(na)·卡列尼娜(na)》克拉倫斯(si)·布朗(lang)、《幻影》卡爾米(mi)內·加洛內
1934年(第2屆):《泰雷薩旗手(shou)》圭(gui)多·布里(li)尼奧(ao)內、《亞蘭島人》羅伯特·弗拉哈(ha)迪(di)
1932年(第1屆(jie)):《我們等待自由(you)》雷內·克(ke)萊爾、《戰(zhan)地情天》埃德加·塞爾溫
2018年(第75屆):雅(ya)克·歐迪亞(ya)《希斯特斯兄弟》
2017年(第74屆):澤維(wei)爾·勒格朗《傾盡所有》
2016年(第73屆(jie)):阿瑪(ma)特·艾斯卡蘭特《野(ye)蠻(man)地區》、安德烈·康查洛夫(fu)斯基《戰爭(zheng)天堂(tang)》
2015年(第72屆):帕布羅(luo)(luo)·查比羅(luo)(luo)《犯(fan)罪家族》
2014年(第(di)71屆):安德烈·康查洛夫(fu)斯(si)基《郵差的白夜》
2013年(第70屆):亞(ya)歷山(shan)多(duo)羅斯·阿(a)拉納斯《暴力小姐》
2012年(第69屆(jie)):保羅·托馬斯·安(an)德森《大師》
2011年(第68屆):蔡(cai)尚君《人山人海》
2010年(nian)(第(di)67屆):阿萊(lai)克斯·德拉·伊格萊(lai)希亞(ya)《傷(shang)心小號曲》
2009年(nian)(第66屆):施林·奈沙(sha)《沒有男人的女人》
2008年(nian)(第65屆):小阿列克謝·日爾曼《紙(zhi)兵(bing)》
2007年(第64屆):布(bu)萊恩·德·帕(pa)爾瑪《節(jie)選修訂(ding)》
2006年(第63屆):阿侖·雷乃(nai)《心之(zhi)歸屬》
2005年(第62屆(jie)):菲利普·加瑞爾《平凡戀人》
2004年(nian)(第61屆(jie)):金基(ji)德《空房(fang)間(jian)》
2003年(第(di)60屆):北(bei)野武《座頭(tou)市》
2002年(第59屆):李滄(cang)東《綠洲》
2001年(nian)(第58屆):巴巴克·柏(bo)雅米《秘(mi)密投票》
2000年(第57屆):布哈達(da)布·達(da)斯古(gu)塔《摔角(jiao)選(xuan)手(shou)》
1999年(nian)(第56屆):張元(yuan)《過年(nian)回家》
1998年(nian)(第(di)55屆(jie)):埃米爾·庫斯圖里卡《黑貓白貓》
1990年(第47屆):馬丁·斯科塞斯《好家(jia)伙》
2018年(第75屆):威廉·達(da)福《永(yong)恒之門》
2017年(第74屆):卡梅爾·巴沙《羞(xiu)辱》
2016年(第73屆):奧斯卡·馬丁內茲《杰出公民》
2015年(nian)(第72屆):法布萊(lai)斯(si)·魯奇(qi)尼(ni)《白鼬》
2014年(nian)(第71屆):亞(ya)當·德賴弗(fu)《饑(ji)餓的心》
2013年(nian)(第70屆):瑟米斯·帕諾《暴(bao)力小姐》
2012年(第69屆):菲利(li)普·塞默·霍夫(fu)曼、杰昆·菲尼克斯《大師》
2011年(第68屆):邁克爾·法斯賓德《羞恥》
2010年(第67屆(jie)):文森特·加(jia)洛《必要的殺(sha)戮(lu)》
2009年(第66屆(jie)):科林·費斯(si)《單身男子(zi)》
2008年(第65屆):西爾維奧(ao)·奧(ao)蘭(lan)多《喬凡(fan)娜的(de)爸爸》
2007年(第64屆):布拉德·皮特《神槍手之(zhi)死(si)》
2006年(nian)(第63屆):本·阿(a)弗萊(lai)(lai)克《好萊(lai)(lai)塢莊園》
2005年(nian)(第62屆):大衛·斯(si)特雷澤恩(en)《晚安,好運(yun)》
2004年(第61屆(jie)):哈維爾·巴(ba)登《深海(hai)長眠》
2003年(第60屆):西恩·潘《21克》
2002年(第59屆):斯蒂芬努(nu)·阿科西《愛的旅程》
2001年(第58屆):盧伊吉洛(luo)·肖卡(ka)《愛之凝(ning)眸》
2000年(第(di)57屆):哈維爾·巴登《夜幕降臨前》
1999年(第56屆):吉姆·布勞德本特(te)《酣歌暢戲》
1998年(第(di)55屆):西恩(en)·潘《浮世男女》
1997年(第54屆):韋斯(si)(si)利·斯(si)(si)奈普(pu)斯(si)(si)《一夜情》
1996年(第53屆):連姆(mu)·尼森《邁克爾·柯林斯》
1995年(第(di)52屆):高茲·喬治(zhi)《死神》
1994年(第51屆):夏雨《陽光燦爛的(de)日子》
1993年(nian)(第(di)50屆):法布瑞(rui)齊奧·班(ban)提佛(fo)格里歐《分(fen)裂的靈魂》
1992年(第49屆):杰克·萊蒙(meng)《拜金一族》
1991年(第48屆):瑞弗·菲(fei)尼克(ke)斯《不羈的天空》
1990年(第47屆):奧列格·鮑里索夫《唯一的證人》
1989年(第46屆):馬西(xi)莫(mo)·特羅西(xi)、馬塞(sai)洛·馬斯楚安尼《幾點了?》
1988年(第45屆):喬(qiao)·曼(man)特納(na)、唐·阿米契《情況(kuang)變化(hua)了》
1987年(第44屆(jie)):詹(zhan)姆斯·維爾拜、休·格蘭(lan)特《莫里斯》
1986年(第43屆):卡(ka)羅·德力·畢亞勒《圣誕禮(li)物》
1985年(第(di)42屆):杰拉爾·德帕迪約《末路刑(xing)警》
1984年(第(di)41屆):納薩魯丁·沙(sha)《交叉點》
1983年(第40屆):米切爾·利希藤斯坦、馬修·莫(mo)迪恩(en)、邁克爾·奈特、蓋伊·博伊德、喬治·杜茲達扎、大衛·艾(ai)蘭·格(ge)里(li)爾《北極光》
1969-1982:未頒發(fa)官方沃爾(er)皮杯影帝
1968年(第33屆):約翰·馬利《臉面》
1967年(nian)(第32屆):留比沙·薩(sa)馬(ma)季奇《早晨》
1966年(第31屆):雅克·貝漢《半個男人(ren)》
1965年(第30屆):三船敏郎《紅胡子》
1964年(第29屆(jie)):湯(tang)姆·康特奈(nai)《國王與國家》
1963年(第28屆):阿爾(er)伯特(te)·芬尼《湯姆(mu)·瓊斯》
1962年(第(di)27屆):伯(bo)特·蘭卡(ka)斯特《阿爾卡(ka)特茲的養鳥人(ren)》
1961年(第26屆):三(san)船敏(min)郎(lang)《用心棒》
1960年(第25屆(jie)):約翰·米爾斯《鼓笛震(zhen)軍魂》
1959年(nian)(第24屆):詹姆斯(si)·斯(si)圖爾特(te)《桃色案(an)件》
1958年(第23屆):亞(ya)利克(ke)·基尼斯(si)《馬嘴》
1957年(第22屆(jie)):安(an)東尼·弗蘭西歐薩《浪子回頭》
1956年(第21屆):布爾維(wei)爾《穿越(yue)巴黎(li)》
1955年(第20屆):肯尼斯(si)·摩爾(er)(er)《蔚藍深(shen)海》、庫爾(er)(er)德·于爾(er)(er)根斯(si)《英雄(xiong)已倦》
1954年(第19屆):讓·迦本《巴(ba)黎風貌》《金錢不要碰》
1953年(第18屆):亨利(li)·維爾伯特《沒有懺悔的神(shen)》
1952年(第(di)17屆):弗雷德(de)里克·馬奇《推銷(xiao)員(yuan)之死》
1951年(第(di)16屆):讓·迦(jia)本《黑夜是我的王國》
1950年(第(di)15屆(jie)):薩姆·扎菲《夜闌人未靜》
1949年(第14屆):約瑟夫·科頓《珍妮的畫像(xiang)》
1948年(第13屆):厄恩斯(si)特(te)·多伊奇《審判(pan)》
1947年(第12屆):皮埃爾·弗雷(lei)內《文森特先生》
1946年(nian)(第11屆(jie)):無
1942年(第10屆):福斯科·賈凱(kai)蒂(di)《檳(bin)加西》
1941年(第(di)9屆):埃(ai)米特·扎科尼(ni)《波拿帕特先(xian)生》
1940年(nian)(第8屆(jie)):無(wu)
1939年(nian)(第7屆(jie)):無(wu)
1938年(第6屆):萊斯利·霍華德《賣花(hua)女》
1937年(第5屆(jie)):愛(ai)米(mi)爾·強寧(ning)斯(si)《統治(zhi)者(zhe)》
1936年(第4屆(jie)):保羅·穆(mu)尼《萬古流芳》
1935年(第(di)3屆(jie)):皮埃爾·布朗(lang)夏《罪與罰(fa)》
1934年(第(di)2屆(jie)):華萊士·比(bi)里《自(zi)由萬歲(sui)》
1932年(第1屆):弗(fu)雷德里克(ke)·馬奇(qi)《化身博(bo)士》
2018年(nian)(第75屆):奧莉薇婭·柯爾曼《寵兒(er)》
2017年(第74屆):夏(xia)洛(luo)特(te)·蘭普(pu)林(lin)《漢(han)娜(na)》
2016年(第73屆):艾瑪·斯通《愛樂之城(cheng)》
2015年(第72屆):瓦萊莉·高利諾《為你著想》
2014年(第71屆):阿爾芭(ba)·洛(luo)瓦赫(he)《饑餓的心(xin)》
2013年(第70屆):伊蓮(lian)娜·寇塔(ta)《巴勒莫狂花》
2012年(第69屆):哈達斯·雅倫《填補空(kong)白》
2011年(第(di)68屆):葉德嫻《桃(tao)姐》
2010年(第67屆(jie)):亞里安妮·拉貝德《艾登(deng)堡》
2009年(第66屆):克(ke)塞(sai)妮(ni)婭·拉帕波特《雙重時間》
2008年(第65屆):多米尼(ni)克·布(bu)蘭科《另一個人》
2007年(nian)(第(di)64屆(jie)):凱特·布蘭切(qie)特《我不在那(nei)兒》
2006年(第(di)63屆):海倫(lun)·米倫(lun)《女王》
2005年(第62屆):喬凡娜·梅索茲毆諾(nuo)《心中的野(ye)獸》
2004年(nian)(第61屆):伊梅爾達·斯(si)湯頓《維(wei)拉·德雷克》
2003年(第60屆):卡嘉·瑞(rui)曼(man)《羅森斯(si)查斯(si)街(jie)》
2002年(第(di)59屆(jie)):朱麗安(an)·摩爾《遠離天堂》
2001年(nian)(第58屆):桑德拉·切卡萊利《愛之凝(ning)眸》
2000年(第(di)57屆):蘿絲·拜恩《女神(shen)1967》
1999年(第56屆):娜塔莉·貝(bei)伊《一段色(se)情關系》
1998年(第55屆):凱瑟琳(lin)·德納芙《凡多(duo)姆廣場》
1997年(第54屆):羅賓·湯尼(ni)(ni)《尼(ni)(ni)亞加(jia)拉,尼(ni)(ni)亞加(jia)拉》
1996年(第53屆):薇朵兒(er)·希維索《小孤星》
1995年(nian)(第52屆(jie)):伊莎貝爾(er)·于(yu)佩(pei)爾(er)、桑德里娜·伯(bo)奈爾(er)《冷(leng)酷祭(ji)典》
1994年(第51屆):瑪麗亞·德·梅(mei)黛(dai)洛《三兄妹》
1993年(第50屆):朱麗葉·比諾什(shen)《藍白紅三部曲之藍》
1992年(第(di)49屆):鞏俐《秋菊打官司》
1991年(nian)(第48屆(jie)):蒂爾(er)達·斯文頓(dun)《愛(ai)華德二世》
1990年(第(di)47屆):格洛(luo)利亞·蒙奇(qi)梅(mei)爾《鏡(jing)中的(de)月亮》
1989年(第46屆):佩(pei)吉·阿什(shen)克羅福特、杰拉丁尼(ni)·詹(zhan)姆斯《她早走了》
1988年(第45屆):雪莉·麥(mai)克(ke)雷恩《蘇薩(sa)茨卡夫人》、伊莎貝爾(er)·于(yu)佩(pei)爾(er)《女人韻事》
1987年(nian)(第44屆):姜(jiang)受延《種女》
1986年(第(di)43屆):瓦萊莉(li)·高利諾《愛(ai)情故事(shi)》
1985年(第42屆(jie)):無(wu)
1984年(第41屆):帕斯(si)卡(ka)·歐吉爾《圓月映花(hua)都(dou)》
1983年(nian)(第40屆(jie)):達琳·萊卓提姆斯《黑人(ren)小茅屋街(jie)》
1969-1982:未頒發官方沃爾皮杯影(ying)后
1968年(第33屆(jie)):勞(lao)拉(la)·貝蒂(di)《定理》
1967年(nian)(第32屆):雪莉·奈(nai)特《幽靈(ling)列(lie)車》
1966年(第31屆):娜塔(ta)莉(li)亞(ya)·阿林巴薩(sa)羅(luo)娃《第一(yi)個教師》
1965年(第30屆):安妮·吉(ji)拉爾多《曼(man)哈頓的三間房》
1964年(第29屆):哈里特·安德森《愛吧》
1963年(第28屆):德菲因·塞里格《莫里埃爾》
1962年(第27屆):埃(ai)瑪(ma)妞·麗娃《寂寞的心靈》
1961年(nian)(第26屆):蘇珊娜·弗羅恩《你不該殺人》
1960年(第(di)25屆(jie)):雪莉(li)·麥(mai)克雷恩《桃色(se)公寓》
1959年(第24屆(jie)):瑪德(de)琳尼·羅賓森《二重奏》
1958年(nian)(第23屆):索菲婭·羅蘭(lan)《黑蘭(lan)花》
1957年(第22屆):德(de)琪德(de)拉·里騰貝加《馬爾華》
1956年(第(di)21屆(jie)):瑪麗亞·雪兒《洗衣女的(de)一生(sheng)》
1955年(第20屆(jie)):無
1954年(nian)(第19屆(jie)):無
1953年(第18屆):莉莉·帕爾(er)默《人(ren)生(sheng)曲(qu)》
1952年(第17屆):英格麗·褒曼《一(yi)九五一(yi)年的歐洲》
1951年(第(di)16屆):費雯(wen)·麗(li)《欲望(wang)號街(jie)車(che)》
1950年(nian)(第15屆):埃琳諾·帕克《鐵窗紅淚》
1949年(第14屆):奧(ao)利(li)維婭(ya)·德哈(ha)維蘭《毒龍潭》
1948年(第(di)13屆(jie)):簡·西蒙斯《哈(ha)姆雷特》
1947年(第12屆):安(an)娜·瑪(ma)格納妮《體面的安(an)吉莉娜》
1946年(第11屆(jie)):無
1942年(第10屆(jie)):克里斯蒂娜·澤德(de)爾(er)鮑姆《黃金城》
1941年(第9屆):路易絲·烏爾里希《安奈利(li)》
1940年(第8屆(jie)):無
1939年(第7屆(jie)):無
1938年(第6屆):瑙瑪·希(xi)拉《絕代艷后》
1937年(第5屆(jie)):貝蒂·戴(dai)維斯《艷窟啼痕》、《艷窟淚痕》
1936年(第4屆):安娜貝拉《戰斗前夜(ye)》
1935年(第3屆):寶(bao)拉·韋斯理(li)《插曲》
1934年(nian)(第2屆):凱瑟琳·赫本《小婦人》
1932年(nian)(第1屆(jie)):海倫·海絲(si)《戰地情天》
獲得(de)金獅獎(jiang)最多(duo)的導演(yan)(兩次(ci))
安德烈·卡(ka)耶(ye)特 1950年《刑(xing)事法庭》獲得第(di)15屆威尼斯(si)電影(ying)(ying)節金獅獎,1960年《橫渡萊茵河》獲得第(di)25屆威尼斯(si)電影(ying)(ying)節金獅獎,成為威尼斯(si)電影(ying)(ying)節史上第(di)一位雙金獅導演。
路(lu)易·馬(ma)勒 1980年《大西洋城》獲得(de)第37屆威(wei)尼斯電影節金(jin)獅獎,1987年《孩子(zi)們,再見》獲得(de)第44屆威(wei)尼斯電影節金(jin)獅獎,成(cheng)為威(wei)尼斯電影節史上第二位雙金(jin)獅導演。
張藝(yi)謀(mou) 1992年《秋菊打官司》獲得第(di)49屆(jie)(jie)威(wei)尼(ni)斯(si)電影節(jie)金獅獎(jiang),1999年《一個(ge)都不能少》獲得第(di)56屆(jie)(jie)威(wei)尼(ni)斯(si)電影節(jie)金獅獎(jiang),成為威(wei)尼(ni)斯(si)電影節(jie)史(shi)上(shang)第(di)三位雙金獅導演(yan)。
李安 2005年《斷背山(shan)》獲得第62屆威(wei)尼(ni)斯(si)電(dian)(dian)影節(jie)金獅(shi)獎(jiang),2007年《色戒》獲得第64屆威(wei)尼(ni)斯(si)電(dian)(dian)影節(jie)金獅(shi)獎(jiang),成為威(wei)尼(ni)斯(si)電(dian)(dian)影節(jie)史上(shang)第四位雙金獅(shi)導演。
獲得金獅獎的女導演(4人(ren))
瑪格雷特(te)·馮·特(te)洛塔 1981年第(di)37屆(jie)憑《德國姐妹》獲(huo)得最佳影片金獅獎,成為(wei)歷史上第(di)一位獲(huo)得金獅獎的女導演。
阿(a)涅斯·瓦爾達 1985年第(di)42屆憑(ping)《流浪女》獲(huo)得最佳(jia)影片(pian)金獅獎,成為歷(li)史上第(di)二位獲(huo)得金獅獎的女導演。
米拉·奈爾 印(yin)度(du)女導(dao)演(yan)米拉·奈爾于2001年第(di)58屆(jie)憑(ping)《季(ji)風婚(hun)宴》獲得最(zui)佳影片金獅(shi)獎,成為歷(li)史上(shang)第(di)三位獲得金獅(shi)獎的女導(dao)演(yan)。
索菲婭·科波拉(la) 2010年第67屆由索菲婭·科波拉(la)執導的電影《在某處》獲得最佳影片金獅獎(jiang)(jiang),成為(wei)歷史上第四位獲得金獅獎(jiang)(jiang)的女導演。
獲(huo)得威(wei)尼斯國際(ji)電(dian)影(ying)節最佳導(dao)演的女導(dao)演
西麗(li)·娜(na)沙特 2009年第66屆伊(yi)朗裔美國女導演(yan)西麗(li)·娜(na)沙特憑《沒有(you)男(nan)人的女人》獲得最佳導演(yan)銀(yin)獅獎。
獲最佳(jia)導演獎最多的(de)導演
安德里(li)·康查羅夫斯基 先(xian)后于2014年(nian)第71屆《郵差的白夜》、2016年(nian)第73屆《戰(zhan)爭天(tian)堂》兩次獲得最佳導演獎。
獲得影后桂冠最(zui)多的女演(yan)員(yuan)(三(san)人)
雪莉·麥克雷恩
先后(hou)于1960年(nian)(nian)第(di)25屆《桃色(se)公寓》、1988年(nian)(nian)第(di)45屆《琴韻動我心》兩度獲得最佳女(nv)演員
伊莎貝(bei)爾(er)·于佩爾(er) 先后于1988年第45屆《女(nv)人韻事(shi)》、1995年第52屆《冷(leng)酷祭(ji)典》兩度獲得最佳女(nv)演員(yuan),還于2005年第62屆憑《加布(bu)里埃爾(er)》獲得特別金獅獎。
瓦萊莉·高利諾 先后于(yu)1986年(nian)(nian)第43屆憑《愛情故(gu)事(shi)》、2015年(nian)(nian)第72屆《為你著(zhu)想》兩度獲得最佳女演員(yuan)獎(jiang)。
獲(huo)得影(ying)帝(di)桂冠(guan)最多(duo)的男演(yan)員(五(wu)人)
弗雷德里克·馬(ma)奇 先后(hou)與(yu)1932年第1屆(jie)《化身博士(shi)》、1952年第17屆(jie)《推(tui)銷員之(zhi)死》兩度獲得最佳男演員獎
讓·迦(jia)本 先(xian)后于1951年第(di)16屆(jie)《黑夜是(shi)我的(de)王國》、1954年第(di)19屆(jie)《金錢(qian)不要碰》兩度獲(huo)得最佳男演(yan)員獎
三船敏郎(lang) 先后于1961年(nian)(nian)第26屆《用心棒》、1965年(nian)(nian)第30屆《紅胡子》兩度獲得最佳男(nan)演員獎
西恩(en)·潘 先后于1998年第(di)55屆《浮世(shi)男女》、2003年第(di)60屆《21克》 兩度獲得最佳(jia)男演員獎
哈維爾·巴登 先后于2000年第57屆(jie)《夜幕(mu)降(jiang)臨前》、2004年第61屆(jie)《深海長眠》兩度獲得(de)最佳(jia)男演員獎
史(shi)上最(zui)年輕的影(ying)帝/影(ying)后
夏(xia)雨 中國大陸男演員夏(xia)雨于1994年第51屆(jie)憑《陽光燦(can)爛(lan)的(de)日子(zi)》獲得最(zui)佳男主角,獲獎時不滿18歲,從而(er)成為威尼斯(si)國際電(dian)影節歷(li)屆(jie)上(shang)最(zui)年輕(qing)的(de)影帝。
薇朵兒·希(xi)維索 于(yu)1996年(nian)(nian)第53屆(jie)憑(ping)《悲憐上(shang)(shang)帝的(de)(de)小女(nv)兒》中“波娜特”一角獲得最佳女(nv)演員獎,出生(sheng)于(yu)1991年(nian)(nian)的(de)(de)她得獎時才4歲,從而成為威尼斯國際電影(ying)節上(shang)(shang)最年(nian)(nian)輕(qing)的(de)(de)影(ying)后,同時更是世界(jie)影(ying)史上(shang)(shang)最年(nian)(nian)輕(qing)的(de)(de)影(ying)后。
最年(nian)輕的(de)終身成就(jiu)金獅獎
蒂(di)姆·伯頓(dun) 在第64屆(jie)電(dian)(dian)影(ying)節上美國(guo)導演蒂(di)姆·伯頓(dun)被授予(yu)了終(zhong)身(shen)成就獎,而當年僅有49歲的(de)伯頓(dun)也理所應當的(de)成為了歷屆(jie)威尼斯電(dian)(dian)影(ying)節上最年輕(qing)的(de)終(zhong)身(shen)成就獎獲得者。
第一部(bu)獲(huo)獎的華語電影(ying)短(duan)片(pian)
伍仕(shi)賢(xian) 2001年第58屆威尼(ni)斯(si)電影節上,伍仕(shi)賢(xian)導演、龔蓓苾、吳超領銜主演的《車四(si)十四(si)》獲得評委會特(te)別獎(jiang),成了首度在威尼(ni)斯(si)電影節獲了獎(jiang)的華語電影短(duan)片。
第一(yi)部獲得金獅獎(jiang)的紀錄片
羅(luo)馬環(huan)城高(gao)(gao)速 2013年(nian)第70屆威尼斯影展(zhan)由地主國意大(da)利成最大(da)贏(ying)家,《羅(luo)馬環(huan)城高(gao)(gao)速》又(you)名《一條大(da)路(lu)通羅(luo)馬》成首度(du)獲(huo)金(jin)獅獎(jiang)的(de)(de)紀(ji)錄(lu)(lu)片,也(ye)是(shi)意大(da)利相(xiang)隔15年(nian)重奪最高(gao)(gao)榮譽,該作品導演吉安弗蘭科·羅(luo)西的(de)(de)另一部作品《海上火焰(yan)》(又(you)名《蘭佩杜薩紀(ji)事》)于2016年(nian)第66屆柏(bo)林國際電影節上獲(huo)得金(jin)熊獎(jiang),這也(ye)是(shi)柏(bo)林電影節史上首次(ci)紀(ji)錄(lu)(lu)片奪得金(jin)熊獎(jiang)。 [22-23]
同一屆憑兩部電影入(ru)圍(wei)競賽單元的導演
賈樟(zhang)柯 2006年第63屆由(you)中國導演賈樟(zhang)柯執(zhi)導的(de)故事片(pian)《三(san)峽好(hao)人》成為正式競(jing)賽單元的(de)“驚喜影片(pian)”,將和其他21部(bu)已經(jing)公(gong)布的(de)影片(pian)一(yi)(yi)起角逐(zhu)最佳影片(pian)金獅獎。由(you)于賈樟(zhang)柯的(de)另一(yi)(yi)部(bu)影片(pian)《東》已經(jing)入圍了地平線競(jing)賽單元,他也(ye)成為電(dian)影史上第一(yi)(yi)個同時有兩部(bu)電(dian)影入選威尼斯電(dian)影節競(jing)賽單元的(de)導演。
同(tong)時獲得主競賽單元跟(gen)地平線單元金獅(shi)獎的導演(yan)
拉夫(fu)·達(da)茲(zi) 2016年(nian)憑《離開的女人》獲得(de)最佳影片(pian)金獅獎,2008年(nian)憑《憂郁癥》獲得(de)地平線單(dan)元最佳影片(pian)
最(zui)年輕的獲(huo)獎中(zhong)國(guo)導演
朱成 2016年第73屆威尼斯國(guo)際(ji)電(dian)影節亞太(tai)電(dian)影藝(yi)術單元憑《南(nan)京東(dong)》獲得最具創意導演圣馬克銅獅獎。
擔任過(guo)評委會主席(xi)的女性
蘇索(suo)·切基·達米科(1980年第(di)37屆(jie)(jie)(jie))、薩賓·阿澤瑪(1987年第(di)44屆(jie)(jie)(jie))、簡·坎皮恩(1997年第(di)54屆(jie)(jie)(jie))、鞏俐(2002年第(di)59屆(jie)(jie)(jie))、凱瑟琳(lin)·德納芙(fu)(2006年63屆(jie)(jie)(jie))、安妮特·貝寧(2017年第(di)74屆(jie)(jie)(jie))、盧奎(kui)西亞·馬(ma)特爾(2019年第(di)76屆(jie)(jie)(jie))
參展(zhan)中(zhong)國影(ying)片(pian)最多的一屆(jie)
2005年(nian)第62屆
2005年的(de)(de)第(di)62屆(jie)威尼(ni)斯電(dian)(dian)(dian)影(ying)(ying)(ying)(ying)節可(ke)以說是一場(chang)中(zhong)(zhong)國(guo)盛宴,那屆(jie)電(dian)(dian)(dian)影(ying)(ying)(ying)(ying)節參賽(sai)和參展的(de)(de)中(zhong)(zhong)國(guo)影(ying)(ying)(ying)(ying)片(pian)達20多(duo)部(bu),為歷屆(jie)電(dian)(dian)(dian)影(ying)(ying)(ying)(ying)節之最。在這屆(jie)電(dian)(dian)(dian)影(ying)(ying)(ying)(ying)節上,主(zhu)辦方特別設(she)有一個亞洲電(dian)(dian)(dian)影(ying)(ying)(ying)(ying)歷史回(hui)顧(gu)單(dan)(dan)元,包括中(zhong)(zhong)國(guo)、日本的(de)(de)電(dian)(dian)(dian)影(ying)(ying)(ying)(ying)回(hui)顧(gu)。而中(zhong)(zhong)國(guo)的(de)(de)影(ying)(ying)(ying)(ying)片(pian)部(bu)分,主(zhu)要是回(hui)顧(gu)中(zhong)(zhong)國(guo)1934年至1990年拍攝的(de)(de)影(ying)(ying)(ying)(ying)片(pian),包括中(zhong)(zhong)國(guo)的(de)(de)第(di)一部(bu)動(dong)(dong)畫長(chang)片(pian)《鐵扇公主(zhu)》、《芙蓉鎮》、《大路(lu)(lu)》、《三(san)毛流(liu)浪記》、《馬路(lu)(lu)天使》等(deng)十幾(ji)部(bu)這一時(shi)期的(de)(de)經典影(ying)(ying)(ying)(ying)片(pian)。另(ling)外,電(dian)(dian)(dian)影(ying)(ying)(ying)(ying)節開幕(mu)式放映中(zhong)(zhong)國(guo)導演(yan)徐克執(zhi)導的(de)(de)《七劍》,而閉幕(mu)式壓軸的(de)(de)則(ze)是香(xiang)港導演(yan)陳可(ke)辛(xin)的(de)(de)作品《如果·愛》。而關錦鵬的(de)(de)《長(chang)恨歌》也(ye)入(ru)圍了62屆(jie)電(dian)(dian)(dian)影(ying)(ying)(ying)(ying)節的(de)(de)競賽(sai)單(dan)(dan)元;中(zhong)(zhong)國(guo)女導演(yan)李玉(yu)執(zhi)導的(de)(de)《紅顏(yan)》以及寧瀛(ying)的(de)(de)新(xin)片(pian)《無窮(qiong)動(dong)(dong)》也(ye)入(ru)圍本屆(jie)電(dian)(dian)(dian)影(ying)(ying)(ying)(ying)節地平線(xian)單(dan)(dan)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