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學(xue)本(1909-1984),中國(guo)影(ying)像人(ren)類學(xue)的(de)(de)(de)先驅(qu),紀(ji)實攝影(ying)大師(shi)。于1934至(zhi)1942年(nian)(nian)間,在(zai)四川、云南、甘肅、青海(hai)四省少(shao)數(shu)民(min)族地(di)區進行了近(jin)十年(nian)(nian)的(de)(de)(de)考察,拍攝了萬余張(zhang)照片,寫了近(jin)百萬字的(de)(de)(de)調查報告、游記(ji)以及(ji)日記(ji),并于1941年(nian)(nian)舉辦西康影(ying)展(zhan),20萬人(ren)前去參觀。他的(de)(de)(de)照片展(zhan)示(shi)了那個年(nian)(nian)代少(shao)數(shu)民(min)族的(de)(de)(de)精神面貌,為中國(guo)少(shao)數(shu)民(min)族史留下了一份(fen)可(ke)信(xin)度(du)高的(de)(de)(de)視覺檔案與調查報告。但直(zhi)至(zhi)20世紀(ji)末,他的(de)(de)(de)影(ying)像才被(bei)逐步發覺,其在(zai)攝影(ying)史上的(de)(de)(de)貢獻和地(di)位被(bei)重新定(ding)義。
1941年,莊(zhuang)學本舉(ju)辦了“西康(kang)影展”,以真實的形象(xiang)介紹了西康(kang)的山川、地理、民族、物(wu)產(chan),吸引觀眾二十萬(wan)余人(ren)次,其中(zhong)(zhong)有國民黨高官如孫科、于右任、孔祥熙、陳(chen)立夫、陳(chen)果夫等。據莊(zhuang)學本在《籌辦西康(kang)影展經過(guo)》一(yi)文記載,“總(zong)計影展材料的搜集占23縣,費時3年。舉(ju)行影展的都市3個(重(zhong)(zhong)(zhong)慶、成(cheng)(cheng)都、雅安(an)),會(hui)場8處,陳(chen)列9次,展覽(lan)37天,觀眾約20萬(wan)(重(zhong)(zhong)(zhong)慶10萬(wan),成(cheng)(cheng)都10萬(wan),雅安(an)8千(qian))”。在1941年2月(yue)(yue)到(dao)5月(yue)(yue),重(zhong)(zhong)(zhong)慶新民報(bao)(bao)(bao)、重(zhong)(zhong)(zhong)慶大公報(bao)(bao)(bao)、成(cheng)(cheng)都中(zhong)(zhong)央日(ri)報(bao)(bao)(bao)、成(cheng)(cheng)都中(zhong)(zhong)國日(ri)報(bao)(bao)(bao)等十數家報(bao)(bao)(bao)刊雜志還報(bao)(bao)(bao)道了西康(kang)影展。
莊學本在(zai)1949年開(kai)始了明顯的(de)轉變:他(ta)依然重點(dian)拍攝肖像照,還會利用(yong)在(zai)《民(min)族畫(hua)報(bao)》外出(chu)采訪的(de)機會,到各地開(kai)展考察,但“他(ta)不(bu)再(zai)是完全個人(ren)的(de)拍攝,而是根(gen)據政治的(de)需要開(kai)始做選題,他(ta)的(de)照片(pian)變得很陽光,高歌猛進,意氣風發(fa)”。
1965年4月(yue)8日(ri),身任(ren)《民族畫報》編(bian)輯(ji)部副主(zhu)任(ren)的(de)(de)莊學(xue)本和他的(de)(de)妻子被以“開除公職(zhi),清(qing)洗(xi)回(hui)(hui)鄉,自謀生計(ji)”的(de)(de)處分(fen),被迫離開北(bei)京,回(hui)(hui)到上海浦東(dong)的(de)(de)老家,終止攝影(ying)生涯。
文革期(qi)間(jian),莊學本將家中私有財產包括幾(ji)千張照片悉(xi)數上交(jiao)。其辦(ban)攝影展的愿(yuan)望也(ye)一直未(wei)遂。
他一(yi)生歷盡千辛萬苦拍攝的(de)上萬幅西部(bu)少數民族(zu)的(de)影視作品(pin)、人文(wen)資料在(zai)文(wen)革中中已損失過半,部(bu)分現(xian)保存(cun)于中國(guo)社(she)會科(ke)學院民族(zu)學與人類(lei)學研究所(suo)、民族(zu)文(wen)化宮、民族(zu)畫報(bao)社(she)、四川(chuan)省民族(zu)研究所(suo)等處。
即(ji)使(shi)到了1984年,他(ta)在(zai)上海(hai)浦東家中去(qu)世時,這位攝(she)影師的悼(dao)詞上,“著名攝(she)影家”的字(zi)句也依(yi)然被(bei)要求刪改。
直到20世(shi)紀末,這位被公(gong)眾、也被攝(she)影(ying)史淡(dan)忘的(de)攝(she)影(ying)師,卻開始被附加上(shang)了“攝(she)影(ying)大師”、“中(zhong)國影(ying)像人(ren)類學(xue)(xue)先驅”的(de)頭銜。李(li)媚、蕭亮中(zhong)、顧錚、李(li)公(gong)明、鄧(deng)啟耀、楊小彥(yan)、馮原等活躍于知識界的(de)學(xue)(xue)者,紛紛撰(zhuan)文紀念莊學(xue)(xue)本,攝(she)影(ying)理(li)論(lun)家李(li)媚說,“莊學(xue)(xue)本完全有足夠資(zi)格成(cheng)為中(zhong)國攝(she)影(ying)史上(shang)重要的(de)大師級(ji)人(ren)物(wu)”。由此,其作品(pin)開始廣為人(ren)知,他在攝(she)影(ying)史上(shang)的(de)地位才得以(yi)重新確立。
莊學本以《良友(you)(you)》畫報(bao)、《中華》畫報(bao)和上(shang)海《申(shen)報(bao)》特約記者的身份,隨專(zhuan)使行署(shu)進藏(zang)致祭十三世達賴(lai)喇嘛,到(dao)成都后,因為(wei)專(zhuan)使不允而(er)使入藏(zang)計劃落空,后來,他請(qing)南京的朋友(you)(you)在蒙藏(zang)委員(yuan)會(hui)辦(ban)了一張去果洛的旅行護照,證件上(shang)用了“開發(fa)西北(bei)協(xie)會(hui)調查西北(bei)專(zhuan)員(yuan)”的名義。
莊(zhuang)學本在他(ta)的《羌(qiang)戎考(kao)(kao)察記》里寫到:“我覺得險地(di)(di)一定(ding)多奇事(shi),多趣事(shi),有研究的價(jia)值,有一探(tan)的必要。而‘開(kai)(kai)發(fa)(fa)西北(bei)(bei)’是‘失(shi)掉(diao)東北(bei)(bei)’后指示青年(nian)動(dong)向的坐標,并不(bu)是空喊口號,要開(kai)(kai)發(fa)(fa)整個(ge)西北(bei)(bei),必先明(ming)了這個(ge)關系(xi)重大的腹(fu)地(di)(di)。”他(ta)的攝(she)影(ying)考(kao)(kao)察從(cong)(cong)一開(kai)(kai)始就專注于那(nei)些(xie)“白地(di)(di)”(地(di)(di)圖沒有之地(di)(di)),他(ta)的目光從(cong)(cong)社會(hui)組(zu)織。生產方式(shi),貿易(yi)到自然生態,文化(hua)。宗教,習俗(su)等,幾乎囊括了整個(ge)社會(hui)形態。
拍(pai)(pai)攝(she)性(xing)質決(jue)定工(gong)作方法(fa),他(ta)沒有像(xiang)現在一(yi)些以社會(hui)考察方式工(gong)作的攝(she)影師一(yi)樣走(zou)過(guo)一(yi)條從藝(yi)術創作到(dao)社會(hui)工(gong)作者的之路。攝(she)影于他(ta),自然(ran),直(zhi)接(jie),樸素(su)地(di)就是(shi)一(yi)種記錄(lu)。當(dang)他(ta)拍(pai)(pai)攝(she)一(yi)個(ge)人的肖像(xiang)時,他(ta)會(hui)同時拍(pai)(pai)攝(she)正面(mian),側面(mian),背面(mian),顯(xian)然(ran),他(ta)是(shi)對一(yi)個(ge)民族從人種到(dao)服(fu)飾的記錄(lu)。難得的是(shi)他(ta)的目光不僅有平民,還有統(tong)治(zhi)階(jie)級和貴族,不僅涉及當(dang)地(di)的生活形態婚喪嫁娶,還涉及稅(shui)收制度與教育(yu)。
他在《十年(nian)西行記》中這樣(yang)寫道:與這些邊地民族“相處即久,就(jiu)知(zhi)其(qi)快樂有趣(qu),古風依(yi)然,反覺(jue)其(qi)精神(shen)高潔。有自詆同胞為野番正(zheng)者,為大繆”。
正因為如(ru)此,他的(de)圖片與西方(fang)考察者(zhe)的(de)圖片體現出一(yi)種(zhong)態度(du)上的(de)根本(ben)差異。在西方(fang)攝(she)影者(zhe)的(de)眼(yan)中(zhong),這些邊民(min)幾乎(hu)千篇一(yi)律的(de)目光呆(dai)滯,表(biao)情木訥(ne),衣服破爛不堪(kan),實屬“野(ye)番”。莊學本(ben)的(de)照片讓我們第一(yi)次看到(dao)了那個(ge)年代少(shao)數(shu)民(min)族的(de)精(jing)神(shen)面(mian)貌,看到(dao)了人的(de)豐富(fu),看到(dao)了一(yi)種(zhong)優雅,美麗與尊嚴,無論貧與富(fu)。應該(gai)說,他為中(zhong)國少(shao)數(shu)民(min)族史留下了一(yi)份可信(xin)度(du)高的(de)視覺檔案與調查報告。
羌戎考察記
作者(zhe)名稱(cheng) 莊學本
作品時間 2007年1月
《羌戎考(kao)察(cha)記(ji)》是2007年(nian)四(si)川民族(zu)出(chu)版社(she)出(chu)版的圖書,作(zuo)者是莊學本。
羌戎考察記攝影大師莊學(xue)(xue)本20世紀(ji)30年代的西(xi)部人(ren)文探(tan)訪 莊學(xue)(xue)本
羌絨考察記
作者名稱 莊(zhuang)學本(ben)
作品時間 2006年(nian)12月1日
《羌絨(rong)考察記》是四(si)川民族出版社出版的(de)圖書(shu),作者(zhe)是莊學本著
“莊(zhuang)(zhuang)學本(ben)的(de)(de)(de)(de)(de)(de)圖(tu)片是(shi)其中(zhong)(zhong)(zhong)最有(you)(you)(you)藝術和人(ren)類(lei)學雙(shuang)重價值的(de)(de)(de)(de)(de)(de);當我(wo)(wo)有(you)(you)(you)幸看到(dao)莊(zhuang)(zhuang)學本(ben)的(de)(de)(de)(de)(de)(de)數(shu)千張(zhang)照(zhao)片時,最震撼我(wo)(wo)的(de)(de)(de)(de)(de)(de)是(shi)他(ta)拍攝的(de)(de)(de)(de)(de)(de)肖像。搜尋(xun)記憶,似乎(hu)還沒有(you)(you)(you)那(nei)一(yi)(yi)(yi)位中(zhong)(zhong)(zhong)國當代攝影(ying)家(jia)的(de)(de)(de)(de)(de)(de)肖像作品(pin)(pin)像他(ta)的(de)(de)(de)(de)(de)(de)這些(xie)(xie)作品(pin)(pin)一(yi)(yi)(yi)樣對我(wo)(wo)具有(you)(you)(you)那(nei)么深刻的(de)(de)(de)(de)(de)(de)震動(dong)。我(wo)(wo)想(xiang)即(ji)使就憑(ping)這些(xie)(xie)肖像作品(pin)(pin),莊(zhuang)(zhuang)學本(ben)就有(you)(you)(you)足(zu)夠的(de)(de)(de)(de)(de)(de)資(zi)格成(cheng)為中(zhong)(zhong)(zhong)國攝影(ying)史上重要(yao)(yao)的(de)(de)(de)(de)(de)(de)大師(shi)級人(ren)物。那(nei)一(yi)(yi)(yi)張(zhang)張(zhang)面孔(kong)具有(you)(you)(you)巨(ju)大的(de)(de)(de)(de)(de)(de)凝聚力,只要(yao)(yao)凝視就會被(bei)感動(dong),哪怕(pa)目光只是(shi)匆(cong)匆(cong)而(er)過(guo),你(ni)都無法不(bu)駐(zhu)足(zu)停留。我(wo)(wo)們(men)(men)被(bei)觸動(dong)的(de)(de)(de)(de)(de)(de)是(shi)內心的(de)(de)(de)(de)(de)(de)柔(rou)軟之處而(er)不(bu)僅(jin)僅(jin)是(shi)眼球。莊(zhuang)(zhuang)學本(ben)的(de)(de)(de)(de)(de)(de)圖(tu)片有(you)(you)(you)一(yi)(yi)(yi)種攝影(ying)人(ren)夢想(xiang)中(zhong)(zhong)(zhong)的(de)(de)(de)(de)(de)(de)境界:自我(wo)(wo)的(de)(de)(de)(de)(de)(de)消失。我(wo)(wo)很難想(xiang)象當那(nei)些(xie)(xie)人(ren)們(men)(men)與他(ta)雙(shuang)目相對的(de)(de)(de)(de)(de)(de)時候,他(ta)們(men)(men)是(shi)怎樣超越了(le)眼前陌生的(de)(de)(de)(de)(de)(de)照(zhao)相機和這個漢地男人(ren),而(er)獨自存在的(de)(de)(de)(de)(de)(de)?”攝影(ying)評論家(jia)李媚(mei)如是(shi)說(shuo)。
1909年出生于上海市郊浦東,父親務農兼教私(si)塾(shu)。
1924年15歲在(zai)上海(hai)尋(xun)源學(xue)塾讀(du)了二年舊制中學(xue)因交不起學(xue)費輟(chuo)學(xue)。16歲在(zai)上海(hai)幾家(jia)公(gong)司當(dang)實習生。
1930年21歲為尋求真知(zhi),參加(jia)由(you)(you)五(wu)個(ge)知(zhi)識青年組成的“全(quan)國(guo)步行(xing)(xing)(xing)團”,他們的口號(hao)是(shi):“憑我兩條腿,行(xing)(xing)(xing)遍全(quan)國(guo)路,百聞不如一(yi)見,前進!前進!前進!”由(you)(you)上海步行(xing)(xing)(xing)北上,一(yi)路進行(xing)(xing)(xing)社(she)會考(kao)察,訪問陶(tao)行(xing)(xing)(xing)知(zhi)等(deng)文教界知(zhi)名人士(shi),到北京后因直奉戰起而被迫(po)返回(hui)。
1931年“九·一八”事(shi)變,日(ri)本帝國(guo)(guo)主義(yi)侵占我(wo)(wo)東三省,奴役我(wo)(wo)同胞(bao),他在當時“失掉東北而開(kai)發西(xi)北”的(de)思想(xiang)標向(xiang)影響下,懷著“國(guo)(guo)家興(xing)亡、匹夫有責”的(de)愛國(guo)(guo)熱(re)情。決心投身西(xi)部考察事(shi)業,立(li)志把(ba)祖(zu)國(guo)(guo)腹地(di)(當時稱邊地(di))各(ge)民族的(de)真實情況,介紹給國(guo)(guo)人,以期開(kai)發西(xi)部。
1934年十三(san)世(shi)達(da)賴喇嘛去(qu)世(shi),國(guo)民黨政府組織致(zhi)祭專使(shi)行(xing)(xing)(xing)署。他帶上(shang)(shang)當職員(yuan)積蓄的(de)旅(lv)費二、三(san)百(bai)元(yuan),擬以(yi)《良(liang)友(you)(you)》畫報(bao)(bao)(bao)、《中華》畫報(bao)(bao)(bao)、上(shang)(shang)海《申(shen)報(bao)(bao)(bao)》特約記者的(de)身份,隨專使(shi)行(xing)(xing)(xing)署進(jin)藏(zang)考(kao)察(cha),到(dao)成都后運專使(shi)不允而使(shi)入藏(zang)計劃落空。于(yu)是選一個在(zai)歷史上(shang)(shang)、地(di)(di)(di)(di)理上(shang)(shang)有意義(yi)的(de),被誣(wu)為(wei)“吃人野番”居住(zhu)的(de)果洛草(cao)(cao)原(yuan)去(qu)考(kao)察(cha),這在(zai)當地(di)(di)(di)(di)的(de)地(di)(di)(di)(di)圖上(shang)(shang)還是一塊沒有勘(kan)測過的(de)“白地(di)(di)(di)(di)”。為(wei)了(le)旅(lv)行(xing)(xing)(xing)的(de)需要(yao)請南(nan)京的(de)朋友(you)(you)在(zai)蒙藏(zang)委(wei)員(yuan)會(hui)辦(ban)了(le)一張(zhang)去(qu)果洛的(de)旅(lv)行(xing)(xing)(xing)護照,證件上(shang)(shang)用了(le)“開發西北協(xie)會(hui)調查西北專員(yuan)”的(de)名義(yi)。經理縣、馬爾康北上(shang)(shang),在(zai)阿壩(ba)偶然得(de)到(dao)一次調停當地(di)(di)(di)(di)與(yu)甘肅(su)地(di)(di)(di)(di)方(fang)軍(jun)閥戰(zhan)爭(zheng)的(de)機會(hui),于(yu)是應墨桑(sang)土(tu)司(si)(si)之請與(yu)小土(tu)司(si)(si)拜為(wei)兄弟。繼續北上(shang)(shang)進(jin)入川(chuan)青兩省交界(jie)的(de)果洛草(cao)(cao)原(yuan)進(jin)行(xing)(xing)(xing)考(kao)察(cha),返程經阿壩(ba)、過大草(cao)(cao)地(di)(di)(di)(di)、松潘、疊溪、茂縣而歸。拍攝(she)的(de)上(shang)(shang)千張(zhang)照片和旅(lv)行(xing)(xing)(xing)記,由(you)《中央日報(bao)(bao)(bao)》、《申(shen)報(bao)(bao)(bao)》、《良(liang)友(you)(you)》畫報(bao)(bao)(bao)連載,在(zai)南(nan)京舉辦(ban)了(le)個人攝(she)影展,專著《羌(qiang)戒考(kao)察(cha)記》由(you)上(shang)(shang)海良(liang)友(you)(you)圖書印刷公司(si)(si)出版。
1935-1937年被(bei)國民黨(dang)政府護送班禪回藏(zang)專使行(xing)署(shu)聘(pin)為攝影師。受中央研究院委托進行(xing)少數(shu)民族體(ti)質測量,受中山(shan)文(wen)化教育館(guan)委托收(shou)集少數(shu)民族文(wen)物(wu)標(biao)本。隨(sui)專使行(xing)署(shu)由(you)南京(jing)到(dao)西(xi)安,經蘭州、西(xi)寧、果洛到(dao)玉樹。此行(xing)拍攝了(le)(le)九(jiu)世(shi)班禪在青海塔爾寺、甘肅拉(la)卜楞寺舉(ju)行(xing)的盛大(da)法會,又利(li)用旅(lv)途(tu)間歇考察了(le)(le)蒙、藏(zang)、土、撒(sa)拉(la)等少數(shu)民族。旅(lv)行(xing)的見聞、以《西(xi)游記》、《青海旅(lv)行(xing)記》等為題連載于(yu)“良友”畫(hua)報、上海“申報”。
1937年(nian)年(nian)7月(yue)7日(ri)盧溝橋事變(bian)后(hou)抗日(ri)戰爭全面爆(bao)發,日(ri)寇(kou)又進(jin)犯上海(hai)(hai),心(xin)里只想(xiang)回家(jia)參加(jia)抗戰,先后(hou)三次告(gao)假(jia)到11月(yue)8日(ri)才得到專使批準。于是(shi)過通天河水橋南下,經(jing)石橋在甘孜聞班禪圓寂,歸心(xin)如箭(jian),經(jing)爐霍(huo)、道孚、泰寧于12月(yue)底到康定,此時(shi)上海(hai)(hai)已淪陷(xian),有家(jia)歸不得。
1938年(nian)1月到(dao)成(cheng)都想(xiang)投筆從戎,報考航空機械(xie)學校未被(bei)錄取。正在彷徨(huang)之際,西(xi)康(kang)建(jian)省需要各(ge)種專業人才,即受聘任西(xi)康(kang)建(jian)省委員會參(can)議,次年(nian)西(xi)康(kang)省政府成(cheng)立(li)改稱顧問,從事民(min)族考察(cha)。
1938年先到丹巴,考(kao)察(cha)大金川流域的(de)嘉(jia)絨,越西田(tian)壩考(kao)察(cha)彝族。
1939年初(chu)在(zai)冕寧、西(xi)昌,又(you)扮作郵差(cha)的伙計(ji),進入時稱“彝(yi)族(zu)奴隸社會中心(xin)”的昭(zhao)覺(jue)城(cheng)。又(you)經鹽源進入極(ji)富神(shen)(shen)秘色彩的“喇嘛王國木里”。南(nan)行到素有(you)“女兒國”之(zhi)稱的永寧瀘沽湖。返程經九龍回康(kang)(kang)(kang)定時正是夏(xia)季。休息一個月后(hou)又(you)攜帳篷西(xi)行經理塘草原,到有(you)“關(guan)外(wai)蘇杭”之(zhi)稱的巴(ba)塘拍(pai)攝藏戲,又(you)順金沙江南(nan)行到得榮(rong),再從白松折(zhe)返,經義敦(dun)到巴(ba)塘,原計(ji)劃沿金沙江北上德格考(kao)察,終因突(tu)發“甘(gan)孜(zi)事(shi)變”受阻。于是在(zai)巴(ba)塘過冬,春(chun)節看喇嘛寺跳神(shen)(shen)舞、曬大佛、送瘟神(shen)(shen)1940年冒(mao)著(zhu)春(chun)雪回康(kang)(kang)(kang)定。這(zhe)一時期(qi)考(kao)察了西(xi)康(kang)(kang)(kang)的藏、彝(yi)、普米、苗、傈僳、納西(xi)等(deng)民族(zu)。所著(zhu)《西(xi)康(kang)(kang)(kang)彝(yi)族(zu)調查(cha)報告》、良友畫報《新西(xi)康(kang)(kang)(kang)專號》、《康(kang)(kang)(kang)藏獵奇記》等(deng)分(fen)別(bie)由(you)西(xi)康(kang)(kang)(kang)省(sheng)政府(fu)、良友圖書印刷(shua)公司等(deng)出版、發表。
1941年在(zai)重慶、成都、雅安三城市舉(ju)辦(ban)《西(xi)康影展》,以真實的(de)(de)(de)形象介紹了(le)西(xi)康的(de)(de)(de)山川、地理、民族、物(wu)產,揭示了(le)被人稱(cheng)為“神(shen)秘的(de)(de)(de)西(xi)康”,吸引觀眾(zhong)十萬余人次,其(qi)中有的(de)(de)(de)時國(guo)民黨高官(guan)如孫科、于右任、孔祥熙、陳立夫、陳果夫等,有的(de)(de)(de)是社會(hui)進(jin)步人士如郭沫若、黃炎培、許(xu)壽堂等,有的(de)(de)(de)在(zai)意見簿(bu)上寫(xie)了(le)題詞。
1942年藏族資本家組建(jian)的康藏貿(mao)易公(gong)司開通了印(yin)(yin)度(du)往西(xi)藏的馱運業務,為(wei)實現(xian)去西(xi)藏考(kao)察的宿愿(yuan),應邀參加公(gong)司常(chang)駐印(yin)(yin)度(du)加爾(er)各答(da),采購西(xi)藥(yao)、布皮等(deng)貨(huo)物(wu)經(jing)西(xi)藏內運。但終因印(yin)(yin)度(du)政(zheng)府不肯簽發護照,而不能實現(xian)去西(xi)藏的愿(yuan)望。在(zai)印(yin)(yin)期間訪問了新德里、孟買、大吉嶺(ling)、噶倫堡(bao)等(deng)地,拍攝有一千多張照片,攝影(ying)集《西(xi)竺剪影(ying)》1945年在(zai)印(yin)(yin)度(du)加爾(er)各答(da)出版。
1945年(nian)(nian)(nian)抗戰(zhan)勝利后返回闊(kuo)別十(shi)年(nian)(nian)(nian)的上海(hai),整理《十(shi)年(nian)(nian)(nian)西行記》等圖文作品(pin)1948年(nian)(nian)(nian)在(zai)南京(jing)、上海(hai)、杭州舉(ju)辦(ban)《積(ji)石山區(qu)影展》。《康藏民間故事(shi)》由上海(hai)時代書局(ju)出版。
1949年11月到北京參(can)加新中國的民(min)(min)族(zu)工作,先后受毛澤(ze)東、朱(zhu)德接見,二次(ci)參(can)加中央民(min)(min)族(zu)訪問團出(chu)訪,歷任(ren)國家(jia)民(min)(min)委參(can)事(shi)(shi),民(min)(min)族(zu)出(chu)版社(she)畫(hua)(hua)刊編輯室副主任(ren)、民(min)(min)族(zu)畫(hua)(hua)報編輯部副主任(ren)、中國攝影學會第一(yi)、二屆理事(shi)(shi)會理事(shi)(shi)。
1950-1952年隨中央訪問團(tuan)到了四川、西康、云(yun)南(nan)、貴州和內蒙(meng)古(gu)、東北等民族地區(qu)。
1952年參加廣西桂西壯(zhuang)族(zu)自(zi)治區成立,訪問(wen)了金秀大瑤山、融水大苗(miao)山。
1953年去吉(ji)林延邊朝鮮族(zu)自治州。
1954年去內(nei)蒙古西部(bu)和東部(bu)采訪了蒙古、滿、達翰爾、鄂倫春(chun)、鄂溫克等民族。
1958年重訪了四川羌族(zu)地區(qu)。
1962年參加了四川涼山彝(yi)族自(zi)治(zhi)州(zhou)成(cheng)立(li)十周(zhou)年,舊地重游,變化萬千(qian)。解放后所采訪的作品發表在《民族畫報》和各種有關畫集、報刊雜(za)志(zhi)上。
1965年以所謂的歷(li)史(shi)問題被“開除工職(zhi)”。
1975年“平反”時已中風偏癱(tan)。
1979年抱病參加(jia)第(di)四(si)屆全國文代(dai)會。
1980年《莊學本少數民族(zu)攝影選》由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
1984年因病上海(hai)浦東家(jia)中去(qu)世(shi)。一生(sheng)歷盡千辛萬苦(ku)拍攝(she)的上萬幅(fu)西(xi)部(bu)少數民族的影(ying)視(shi)作品,人(ren)文(wen)(wen)資料“十(shi)年浩劫”中已損失過(guo)半,僅存(cun)部(bu)分(fen)現保存(cun)于中國(guo)社會科學(xue)院民族學(xue)與人(ren)類學(xue)研究所,民族文(wen)(wen)化(hua)宮,民族畫報社,四川省(sheng)民族研究所等處,期盼能(neng)不改作者初(chu)衷(zhong)繼續為國(guo)家(jia)服務。
2002年(nian)中國(guo)(guo)攝影(ying)(ying)(ying)家(jia)協會主辦的《中國(guo)(guo)攝影(ying)(ying)(ying)》第(di)三期,用八(ba)篇文(wen)章,45個頁面,78幅(fu)圖片以(yi)《莊學(xue)本——一位被淡忘的攝影(ying)(ying)(ying)大(da)師》為題(ti)編發(fa)了(le)專題(ti)。同年(nian)《華夏文(wen)人地理(li)》發(fa)表了(le)《十年(nian)西行(xing)記》的部分章節。
2004年(nian)在康定(ding)舉行(xing)的第四(si)屆康巴藝(yi)術節上(shang),為莊學(xue)本、孫明經兩位20世紀(ji)30年(nian)代的老攝影家(jia)舉辦了(le)《康定(ding)老照片展覽》。
2005年用400幅照片,圖文并(bing)茂地展示20世紀30年代川(chuan)甘(gan)青(qing)康滇人(ren)文風貌的《塵(chen)封的歷史瞬間》由四川(chuan)民(min)(min)族(zu)出(chu)版(ban)(ban)社出(chu)版(ban)(ban)。同年《羌(qiang)戎考察記》將由四川(chuan)民(min)(min)族(zu)出(chu)版(ban)(ban)社出(chu)版(ban)(ban),《中國攝影家叢書——莊學本》將由中國工人(ren)出(chu)版(ban)(ban)社出(chu)版(ban)(ban)。
莊學(xue)本攝影年表(biao)(資(zi)料整(zheng)理:黃建(jian)鵬、莊文駿)
●1909年,出生于上海浦東,父親(qin)務農兼教私塾。
●1924年(nian),在上(shang)海尋源學(xue)塾讀了兩年(nian)舊(jiu)制中學(xue),因交不起學(xue)費(fei)輟(chuo)學(xue)。
●1925年(nian),上海(hai)遠東測繪洋行(xing)等(deng)公司(si)當練(lian)習生、職員(yuan)。
●1926-1927年,上海臺維斯公正洋行(xing)練習生。
●1928,上海四有(you)保壽公司職員。加(jia)入中國國民黨。
●1928年,閱(yue)讀《半農談影(ying)(ying)》及《天鵬》、《柯達攝影(ying)(ying)術(shu)》等(deng)攝影(ying)(ying)書刊,開始學習攝影(ying)(ying)。
●1930年(nian),脫離國(guo)民黨(dang)。參加由一(yi)些知識(shi)青年(nian)組成的“全(quan)國(guo)步行(xing)團(tuan)”,由上海北上進行(xing)社會考察,在南京訪問了知名教育家陶行(xing)知先生,到北京后因直奉戰起而(er)被迫返回。
●1931-1934年,南京大同地產公司、南京萬國儲(chu)蓄會職員,公司與照相器材為(wei)鄰,有益(yi)攝影技藝的提(ti)高。
1934年(nian),莊學(xue)本邊地十(shi)年(nian)考察初期留影
1934年,莊學本邊地(di)十(shi)年考(kao)察初(chu)期(qi)留影(ying)
●1934年,十三世達賴喇嘛去世,國民政府組(zu)織致祭專(zhuan)使(shi)行署,莊學(xue)本擬(ni)以《良友》、《中華》畫報和(he)《申報》特約(yue)記者的身份隨行進(jin)藏。到成都后專(zhuan)使(shi)黃慕(mu)松不允,入藏計(ji)劃落空。隨即轉向果洛(luo)草原進(jin)行考察(cha),歷(li)時六個(ge)月,當時的果洛(luo)在地圖(tu)上(shang)還是一(yi)塊沒有探測過(guo)的“白地”。為了(le)旅(lv)行的需要,托(tuo)朋友馬(ma)鶴天在蒙藏委員會(hui)辦(ban)了(le)一(yi)張(zhang)去果洛(luo)的旅(lv)行護照,以“開發西(xi)北協會(hui)”調查西(xi)北專(zhuan)員的名(ming)義(yi),經(jing)理縣、馬(ma)爾(er)康(kang)、阿(a)壩進(jin)果洛(luo),復經(jing)白衣(yi)寺、莫壩桑、汪清奪(duo)壩、貢(gong)馬(ma)桑、瓦司(si)爾(er)、康(kang)干、康(kang)司(si)爾(er)而(er)出果洛(luo);又經(jing)阿(a)壩草地、松潘、茂(mao)縣而(er)返。
●1935年,在(zai)南京(jing)舉辦了“個人攝影(ying)展”,中(zhong)(zhong)央研(yan)(yan)究院(yuan)(yuan)總干事丁文(wen)江參觀了影(ying)展,選去了一(yi)部(bu)分照片(pian),并(bing)介紹在(zai)該院(yuan)(yuan)人類學組學習(xi)測量人體的(de)工作,由中(zhong)(zhong)央研(yan)(yan)究院(yuan)(yuan)發(fa)給測量儀器。考察所拍攝的(de)照片(pian)陸續在(zai)《中(zhong)(zhong)央日報》、《良(liang)友》等報刊發(fa)表。
同(tong)年受(shou)聘為(wei)國民政府“護送(song)班禪(chan)回(hui)藏(zang)專使行署”攝影師,并受(shou)中央研究院委托進行了少數(shu)民族體(ti)質測量(liang),受(shou)中山(shan)文化教育(yu)館委托收集少數(shu)民族文物標(biao)本。隨專使行署從南京到西安。
●1935-1937年,受(shou)聘為(wei)國民(min)政府“護(hu)送班(ban)禪回藏(zang)專使行(xing)署”攝影師,并受(shou)中央研(yan)究院委托進(jin)行(xing)少數民(min)族體質測量(liang),受(shou)中山文化(hua)教育館委托收集少數民(min)族文物標本(ben)。
此行由南京到(dao)西(xi)安經蘭州(zhou)、西(xi)寧、果洛草原到(dao)玉樹(shu)。期間在青海(hai)作了四(si)次短途游歷與考察。
●1936年(nian),隨(sui)專使(shi)行(xing)署(shu)到(dao)(dao)蘭(lan)州。1月(yue)經西寧(ning)赴互助(zhu)、樂都一帶的(de)土族(zu)聚(ju)居區過(guo)年(nian)。2月(yue)到(dao)(dao)塔爾寺謁見九世(shi)班(ban)禪,拍(pai)攝(she)上元節的(de)跳(tiao)神、講經和(he)酥(su)油(you)燈會(hui);隨(sui)后赴青海湖東(dong)北(bei)的(de)群科灘考察蒙古(gu)族(zu);再(zai)南渡黃河(he)到(dao)(dao)貴德、共和(he)考察藏族(zu);5、6月(yue)隨(sui)行(xing)署(shu)從蘭(lan)州赴夏河(he)拉(la)卜楞寺拍(pai)攝(she)班(ban)禪大師主持盛大的(de)時輪金剛法(fa)會(hui)。
攝影(ying)作品(pin)《古(gu)碉(diao)樓》、《雪山行獵(lie)》發(fa)表(biao)于《中華攝影(ying)雜志》封(feng)面。《青海旅行記》發(fa)表(biao)于《申(shen)報》、《起(qi)程回藏之班(ban)禪大師》發(fa)表(biao)于《中華》畫(hua)報。
●1937年,春(chun)節期間(jian)到大通(tong)(tong)、門(men)源一帶的土人(ren)山溝(gou)考察,隨后赴湟源以南的民和縣考察小腳(jiao)土人(ren);再渡(du)黃河(he)至循化考察撒拉族。6月隨行署(shu)從湟源向西南,34天(tian)(tian)穿越渺無人(ren)煙(yan)的果洛草(cao)原、黃河(he)源區,過通(tong)(tong)天(tian)(tian)河(he)到玉樹與班禪會合。
這一(yi)時期(qi)的考察(cha)記以“西游記”為題連(lian)載于《良友》畫報。《羌戎考察(cha)記》由上海良友圖書(shu)公司出版。
“蘆溝橋(qiao)事變”后,抗日戰爭全(quan)面爆發(fa),班禪因回(hui)藏受阻(zu)病重。莊先后三次(ci)向(xiang)行署(shu)告假,終于11月8日得到考察(cha)專(zhuan)使(shi)批準。于是(shi)過通(tong)天河冰橋(qiao),康北道上(shang)經石渠,在甘孜聞班禪圓寂(ji),家(jia)鄉戰事失(shi)利,歸心如箭,12月底(di)到康定。因上(shang)海淪陷(xian),回(hui)程受阻(zu),次(ci)年(nian)1月到成都起投筆從戎,報考航空機械學校,未被錄取(qu),彷徨(huang)之至。
●1938年,西(xi)(xi)(xi)康建(jian)省(sheng)需要各種(zhong)技術(shu)人才,即受聘任西(xi)(xi)(xi)康建(jian)省(sheng)籌備委員(yuan)會參議,次年改稱(cheng)顧(gu)問,兼西(xi)(xi)(xi)康省(sheng)通(tong)志館(guan)籌備委員(yuan),長年在(zai)民族(zu)地區考察(cha)。先到(dao)丹巴考察(cha)大金川流(liu)域和嘉戎藏族(zu),又到(dao)越西(xi)(xi)(xi)田壩考察(cha)彝(yi)族(zu)。
●1939年,經西昌隨郵差進時(shi)稱(cheng)“彝(yi)族奴隸(li)社會(hui)中心”的大涼山昭(zhao)覺城,又經鹽源走(zou)進極(ji)富神秘色彩的“喇嘛王國”木里,又南(nan)行(xing)到素(su)有“女兒(er)國”之稱(cheng)的永(yong)寧滬沽湖(hu),返程經九龍回康定時(shi)已是夏季。休息一個月(yue)攜(xie)帳西行(xing),經理(li)塘草原、到素(su)有關外蘇杭之稱(cheng)的巴(ba)塘拍攝藏戲,又順金(jin)(jin)沙江南(nan)行(xing)到得榮(rong),再從白松折返,經義敦回巴(ba)塘,原計劃沿金(jin)(jin)沙江北上德(de)格(ge),終(zhong)因“甘(gan)孜事變”受(shou)阻(zu),只能(neng)在(zai)巴(ba)安(an)過冬。
●1940年,春(chun)節(jie)看喇嘛寺跳神、掛大(da)佛、送瘟神,春(chun)雪中回康(kang)定,著手整理(li)考(kao)察西(xi)康(kang)、藏、彝、苗、傈僳、納(na)西(xi)等民族的(de)圖文(wen)資料。整理(li)之前在西(xi)康(kang)省所拍攝(she)的(de)照片,準備個(ge)人攝(she)影作品展覽(lan)。《良友(you)》畫報發表專輯《新西(xi)康(kang)專號》等。
●1941年,在重慶(qing)、成(cheng)都、雅安三城舉(ju)辦(ban)“西康影展(zhan)”,觀眾二(er)十余萬人(ren)次(ci),展(zhan)覽盛況空前(qian)。國(guo)民黨高層(ceng):于右(you)任、孫科、孔祥熙、陳(chen)立夫(fu),及社會文(wen)化名人(ren):郭(guo)沫若、田漢、黃炎(yan)培、許壽裳等(deng)參觀了影展(zhan)。
同年(nian)參(can)加由(you)顧(gu)頡剛等發起(qi)組(zu)織(zhi)的“中國邊疆學會”被選為(wei)理事,被華西(xi)大學博物館(guan)聘為(wei)名譽顧(gu)問(wen)。所著《西(xi)康(kang)彝族調查報告》,由(you)西(xi)康(kang)省政府印制(zhi)。
●1942年,在西康的工作告一段(duan)落,為完成去(qu)西藏的宿愿。應邀參(can)加(jia)康藏貿(mao)易公司(si),常駐印度(du)加(jia)爾各答(da)。擬跟隨公司(si)開辟(pi)的馱(tuo)運路線進藏,但終以印度(du)政府拒絕簽(qian)發(fa)護(hu)照而未(wei)能實現。雖(sui)然未(wei)能入(ru)藏,在印度(du)旅游了許多佛教圣地(di)(di)和美麗的景區,曾(ceng)去(qu)新德(de)里(li)、大吉嶺、鹿(lu)野苑、國(guo)際大學等地(di)(di)旅行攝影(ying)(ying)。畫冊《西竺(zhu)剪(jian)影(ying)(ying)》1945年在印度(du)加(jia)爾各答(da)出(chu)版。
●1945年,抗戰勝利,由印度(du)返回闊別十年的上海,整理邊地十年所拍攝(she)的資料。
●1948年(nian),在南京、上(shang)海、杭州(zhou)三市舉辦“積石山區影展”。同(tong)年(nian)被“中國民族學(xue)會”選為(wei)候補理(li)事。
●1949年(nian)11月,到(dao)北京參加新中國(guo)的民(min)(min)族(zu)工作,先后(hou)受毛澤東、朱(zhu)德接見。歷任(ren)(ren)(ren)國(guo)家民(min)(min)委參事(shi)(shi),民(min)(min)族(zu)出版(ban)社《畫刊》編(bian)輯室(shi)副主任(ren)(ren)(ren)、《民(min)(min)族(zu)畫報》編(bian)輯部副主任(ren)(ren)(ren),中國(guo)攝(she)影學會(hui)(hui)第(di)一、二屆理(li)事(shi)(shi)會(hui)(hui)理(li)事(shi)(shi)。
●1950-1951年,參加劉(liu)格平任團(tuan)(tuan)長的中央(yang)訪問(wen)團(tuan)(tuan)(西(xi)(xi)南分團(tuan)(tuan))赴(fu)西(xi)(xi)康(kang)、云(yun)南、貴(gui)州民族地(di)區(qu)訪問(wen)。《康(kang)藏民間(jian)故事》由上(shang)海時代書局出版(ban)。
●1952年,參(can)加彭澤民任團長的中央訪問團赴內蒙、東北(bei)民族地區訪問,同(tong)年參(can)加廣西桂(gui)林壯族自治區成立活動(dong),訪問了金秀大瑤(yao)山、融水大苗山。
●1953年,赴吉林延邊朝鮮族自治州采訪。
●1954年,赴內蒙采訪蒙古(gu)族、滿族、達斡(wo)爾(er)、鄂(e)倫(lun)春(chun)、鄂(e)溫克(ke)等(deng)民族。
●1958年,重訪四川羌族(zu)地(di)區,在(zai)馬爾康縣(xian)成功進行了人(ren)類第(di)一例“活麝采取麝香”的試驗(yan)。
●1959年(nian),《養獐和(he)人工(gong)采香試驗(yan)》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該項“林麝飼養和(he)活體取香”的(de)成果,1987年(nian)獲(huo)國家發(fa)明二等獎,并授(shou)予發(fa)明者證書。1959年(nian)12月,為(wei)藍志貴榮(rong)獲(huo)匈牙利布達佩斯第三(san)屆國際(ji)攝影金獎撰寫了評論(lun)文章《拉薩節日的(de)歡樂》,發(fa)表在1960年(nian)第一期《中國攝影》雜(za)志上。
●1962年(nian),參加四川(chuan)涼山彝族自治州(zhou)成立十周(zhou)年(nian)活動,這(zhe)一時期的攝影(ying)報道發表于《人民畫報》、《民族畫報》等雜志。
●1965年,以“歷史問題”被開除公(gong)職。
●1975年,歷盡十(shi)年浩劫(jie)后(hou)獲(huo)“平反”。
●1979年,抱病(bing)參加第四屆全國文學藝術(shu)界代表大會。
●1980年,《莊學本少數(shu)民(min)族攝(she)影(ying)選》由人民(min)美(mei)術出版社(she)出版。
●1984年,因病在上海去世,終年75歲。
●2009年,第(di)三(san)屆廣(guang)州國際攝影雙年展(zhan)(zhan)2009;特(te)展(zhan)(zhan)“莊(zhuang)學本百年回顧展(zhan)(zhan)1909-2009”在廣(guang)東(dong)美術館(guan)展(zhan)(zhan)覽,李媚策展(zhan)(zhan)。《莊(zhuang)學本全集》由中華書局(ju)和廣(guang)東(dong)美術館(guan)聯合出版。
●2010年(nian)5月,“回眸(mou)經典——中國攝影(ying)大師藍志(zhi)貴、莊學本(ben)藏族攝影(ying)作品精品展”(各40幅,共(gong)80幅)在南京(jing)博(bo)物院展覽,黃建鵬策展。
●2011年黃(huang)建鵬畫(hua)廊收藏(zang)26幅,回(hui)眸經典——中國攝影大師藍志貴、莊學本(ben)藏(zang)族攝影作品(pin)精(jing)品(pin)展(zhan)展(zhan)覽原作。
●個人攝影展,南京,1935年
●西(xi)康影(ying)展(zhan)(285幅),重慶、成都、雅安,1941年
●積石山(shan)區影展(136幅(fu)),南京、上(shang)海、杭州,1948年
●康定老(lao)照片(pian)展(zhan)覽(60幅),康定,2004年
●莊學本攝影(ying)作品展(zhan)(25幅),第一屆連州(zhou)國際攝影(ying)節,連州(zhou),2005年
●莊(zhuang)學本攝影作品展(68幅(fu)),休(xiu)斯敦(dun)攝影節2008,美國休(xiu)斯敦(dun),2008年
●莊學本攝影(ying)作品展(20幅),大邱國際攝影(ying)節(jie)2008,韓國大邱,2008年(nian)
●莊學本(ben)百年(nian)誕辰回顧展(zhan)1909-2009,廣州第三(san)屆國際攝影雙(shuang)年(nian)展(zhan)2009,廣東,2009年(nian)
●回眸經典——中國攝(she)影(ying)(ying)大師藍(lan)志貴、莊(zhuang)學本(ben)藏族(zu)攝(she)影(ying)(ying)作品精品展(zhan)(各(ge)40幅(fu)),2010年5月,南京博(bo)物院(yuan)
(1)《桃關朝嵐(lan)》,《中(zhong)華》1934年6月(yue)
(2)《彈口琴的康女及其裝束(shu)》,《開發西(xi)北》第2卷第6期,1934
(3)《康藏(zang)近事》,《申報月(yue)刊》1934年10月(yue)
(4)《跳歌莊(zhuang)》,《中(zhong)華》1934年(nian)11月
(5)《考察邊疆:莊學本返(fan)滬談廓洛克(ke)地方風土(tu)人情(qing)》,《申報(bao)》1935年1月7日
(6)《西(xi)羌碉樓》,《中華(hua)》1935年3月(yue)
(7)《神秘之雪(xue)山黃龍會》,《中華》1935年4月
(8)《西羌風景》,《開發西北》第3卷第6期,1935
(9)《淘金記——四川(chuan)省(sheng)漳臘(la)金礦寫(xie)真(zhen)》,《良友》1935年(nian)8月號
(10)《廓洛克民(min)族》,《良友》1935年8月號
(11)《廓落克(ke)》,《開發西北》第3卷第6期
(12)《揚子江景色》,《東(dong)方雜志》1935年第7期(qi)
(13)《成(cheng)都(dou)風光(guang)》,《東方(fang)雜志》1935年第8期
(14)《禹王苗裔》,《良友》1935年9月(yue)號
(15)《西戎風物——古昆夷之遺族》,《良(liang)友》1935年(nian)10月(yue)號(hao)
(16)《東方(fang)的瑞(rui)士——西陲黃龍寺(si)雪山勝景》,《良友》1935年(nian)10月(yue)號
(17)《西陲攝影(ying)片段》,《柯達雜志》1935年第10期(qi)
(18)《今日之吐蕃(fan)民族——一個男惰(duo)女(nv)勤的社會(hui)》,《良友》1935年12月(yue)號
(19)《羌戎考察(cha)記》,《中央日(ri)報》1935年12月(yue)至1936年9月(yue)
(20)《川邊(bian)一部(bu)落》,《中華》1936年(nian)1月
(21)《青海(hai)旅行記》,《申報(bao)》1936年3月至(zhi)5月
(22)《陜(shan)西(xi)(xi)農村印象(xiang)——西(xi)(xi)游(you)記第一集》,《良友》1936年3、4合(he)刊
(23)《青海等會》,《中華》1936年(nian)4月(yue)
(24)《跳(tiao)神》,《中華》1936年4月
(25)《戀愛在(zai)青海(hai)——西游(you)記第二集(ji)》,《良友》1936年5月號
(26)《從(cong)西京到青海(hai)——西游記第三集》,《良友》1936年6月號(hao)
(27)《道喇(la)》,《中華》1936年6月(yue)
(28)《青海土人之羅曼(man)斯》,《中華》1936年6月
(29)《班禪歸藏》,《良友》1936年7月號
(30)《起程回(hui)藏之(zhi)班禪大師》,《中(zhong)華》1936年7月
(31)《班禪回藏第(di)一(yi)站——拉卜楞(leng)寺》,《中華(hua)》1936年7月
(32)《青海軍之騎術(shu)——西游記(ji)第四集》,《良友》1936年7月(yue)號(hao)
(33)《班禪回藏》,《東方雜志》1936年(nian)第16期
(34)《青海女子之頭飾(shi)》,《中華》1936年7月
(35)《西北回教》,《中華》1936年8月
(36)《拉卜楞巡禮》,《中(zhong)華》1936年9月
(37)《青(qing)海婦女與頭飾——西游記第(di)五(wu)集(ji)》,《良友》1936年9月(yue)號
(38)《從蘭州到拉卜(bu)楞——西游記第六(liu)集》,《良友(you)》1936年12月(yue)號
(39)《西陲之民族(zu)》,《良友》1936年12月號
(40)《游山(shan)會——西游記第七集》,《良友》1937年(nian)1月號(hao)
(41)《青(qing)海(hai)番兵》,《中華》1937年(nian)1月
(42)《青海民俗》,《中華》1937年2月
(43)《跳神——西游記第八集(ji)》,《良友(you)》1937年2月號
(44)《羌戎(rong)考察記》,良友(you)圖書(shu)公司1937年3月(yue)
(45)《青海婦女生(sheng)活》,《中華(hua)》1937年(nian)3月(yue)
(46)《四川戎人生活》,《中華》1937年4月
(47)《拉卜楞風土(tu)記(一)》,《中華》1937年5月
(48)《青海時輪(lun)金剛法會》,《中華》1937年6月
(49)《拉卜(bu)楞風(feng)土記(二)》,《中華(hua)》1937年7月
(50)《青海(hai)之撒拉民族(zu)》,《中華》1937年7月
(51)《撒拉族的(de)祀(si)會——西游記第九集》,《良友》1937年7月號(hao)
(52)《青(qing)海名剎巡禮——西游(you)記第十集》,《良友》1937年(nian)11月號
(53)《西康丹巴(ba)調(diao)查》,《西南邊(bian)疆(jiang)》1939年5月
(54)《昨日的(de)青海(hai)》,《中華》1939年8月(yue)
(55)《撒(sa)民風(feng)俗(su)》,《中(zhong)華(hua)》1939年10月
(56)《青海獵勝》,《中華》1940年1月
(57)《藏戲——康藏獵(lie)奇(qi)記(一)》,《良友(you)》1940年3月(yue)號
(58)《游牧生(sheng)涯——康藏獵奇記(ji)(二(er))》,《良友》1940年5月號
(59)《伊(yi)思蘭教鱗爪》,《中(zhong)華》1940年(nian)5月(yue)
(60)《新西(xi)康專號》,《良友》1940年9月
(61)《青(qing)海金砂》,《中華(hua)》1941年4月
(62)《青海牛(niu)》,《中華》1941年4月
(63)《西(xi)康彝族調查報告》,西(xi)康省政府1941年5月
(64)《踏(ta)冰入海(hai)——青海(hai)海(hai)心山(shan)的奇觀》,《中(zhong)華》1941年(nian)6月
(65)《青海活佛》,《中(zhong)華(hua)》1941年9月
(66)《俄洛初(chu)步(bu)介紹》,《西南邊疆》1941年9月
(67)《西(xi)藏之戲劇》,《邊(bian)政公論》1942年1月10日
(68)《西(xi)康木雅(ya)貢嘎(ga)雪(xue)山(shan)游記》,《康導月(yue)刊》1942年1月(yue)25日
(69)《羅羅的婚姻生育及喪(sang)葬》,《康(kang)導月刊(kan)》1942年(nian)1月25日
(70)《籌(chou)辦西康影展經過》,《康導月刊》1942年1月25日
(71)《西竺剪影》,印度加爾各答,1945年(nian)
(72)《介紹越西(xi)暖帶密土司嶺光電》,《邊(bian)疆(jiang)通(tong)訊》1947年9月(yue)
(73)《大積石山(shan)與俄洛人民生活》,《康(kang)藏研究》1948年第(di)18、19期
(74)《積(ji)石山風景線(xian)》,《科學畫報》1948年5月
(75)《積石山(shan)及其附近之氣象(xiang)暨山(shan)川(chuan)民物》,《中央(yang)日報(bao)》1948年2月16日
(76)《探測世界最高峰——積(ji)石山(shan)(shan)及其附近山(shan)(shan)川》,《中(zhong)央日(ri)報》1948年2月(yue)25日(ri)
(77)《康藏民(min)間故(gu)事》,上海時代書局,1950年
(78)《內蒙古(gu)的(de)牛乳(ru)化學工(gong)業》,《民族(zu)畫報》1955年2月(yue)創刊號
(79)《大興安嶺的獵(lie)手——鄂倫(lun)春人》,《民(min)族(zu)畫報》1955年創刊號
(80)《用攝(she)(she)影(ying)機反(fan)映(ying)少數(shu)民族的生活——寫在個人影(ying)展(zhan)之前(qian)》,《中國攝(she)(she)影(ying)》1957年第(di)4期
(81)《山林里的活寶》,《民族畫報》1957年4月
(82)《從生活細節談“草原上的神(shen)鷹”》,《新聞攝影》1958年2月
(83)《羌族》,《民(min)族畫報》1959年(nian)3月
(84)《養獐》,《民族(zu)畫報》1959年6月
(85)《養獐(zhang)和人(ren)工采香試驗(yan)》,人(ren)民衛生出版社(she),1959年
(86)《展望(wang)各族人民的(de)攝(she)影(ying)花圃》,《大眾攝(she)影(ying)》1960年(nian)第1期
(87)《“拉薩(sa)節日(ri)的(de)歡樂”——評藍志貴作品(pin)》,《中國攝影》1960年第1期
(88)《彝族人民(min)在歡笑》,《民(min)族畫報》1962年10月
(89)《事隔二十三年(nian)》,《民族畫報》1962年(nian)11月
(90)《涼山巨變(bian)》,《中國新聞》1962年12月(yue)
(91)《三訪涼山》,《中國新聞》1962年12月(yue)11日(ri)
(92)《從迷(mi)信到科學(xue)》,《民族畫報》1963年1月
(93)《彝族婚姻今昔(xi)》,《民族畫(hua)報》1963年2月
(94)《彝(yi)族(zu)漆器》,《民族(zu)畫報》1963年6月
(95)《大(da)熊貓產仔》,《民族畫(hua)報》1964年3月
(96)《莊學(xue)本少(shao)數民族攝影選》,人民美(mei)術出版社,1980年
(97)《莊(zhuang)學本(ben)少(shao)數民族攝影作品選登(deng)》,《民族畫報》1984年11月(yue)
(98)《西康(kang)彝族調查(cha)報告(gao)》(再(zai)版(ban)),臺灣南天(tian)書局有限公(gong)司(si),1987年
(99)《塵封的歷史瞬間》,四川民族出(chu)版社(she),2005年
(100)《中國攝影家叢書——莊學本》,中國工人(ren)出版社,2006年
(101)《羌戎考察記》(再版),四川(chuan)民(min)族出(chu)版社,2007年(nian)
(102)《莊學本全集》,中華書局和廣(guang)東美術館聯(lian)合出版,2009年(nian)
(103)《回眸經典(dian)——中國攝影(ying)大師藍志(zhi)貴、莊學本藏族攝影(ying)作品精品展》圖錄由(you)南京(jing)(jing)博物院和南京(jing)(jing)國人文化(hua)廣告聯(lian)合刊(kan)印(y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