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wen)(wen)言文(wen)(wen)《精(jing)衛填海》,選自《山海經(jing)·北山經(jing)》。
又北(bei)二百里,曰(yue)發鳩之山,其上多(duo)柘(zhe)木(mu),有鳥焉(yan)(yan),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yue):“精衛”,其鳴自詨(音(yin)同“笑(xiao)”)。是炎帝之少女(nv),名曰(yue)女(nv)娃。女(nv)娃游(you)于東(dong)海(hai),溺而不返,故(gu)為(wei)精衛,常銜西山之木(mu)石,以堙(音(yin)同“音(yin)”)于東(dong)海(hai)。漳水(shui)出焉(yan)(yan),東(dong)流注于河。——《山海(hai)經》。
又(you)北二(er)百(bai)里(li),曰(yue)發鳩(jiu)之(zhi)山,其上(shang)多柘木,有鳥(niao)焉,其狀如烏,文首(shou),白喙,赤足,名曰(yue):“精衛”,其鳴自詨(xiào)。是炎帝之(zhi)少女,名曰(yue)女娃。女娃游于東海(hai),溺而不(bu)返,故為(wei)精衛,常銜西山之(zhi)木石,以堙(yīn)于東海(hai)。漳水出焉,東流注(zhu)于河。——《山海(hai)經·北山經》
1、曰:叫作。
2、發鳩之山:古代傳說中的山名,發鳩山,舊說在山西境內。
3、柘木:柘樹,桑(sang)樹的一種,木質堅(jian)硬,葉可喂(wei)蠶。
4、狀:形狀。
5、烏:烏鴉。
6、文首:頭上有花紋。文,同“紋”,花紋。首,頭。
7、其鳴自(zi)詨:它(ta)的(de)叫聲是(shi)(shi)在(zai)呼喚(huan)自(zi)己的(de)名(ming)字。詨(xiào):通“叫”,呼叫。很多鳥(niao)雀之得(de)名(ming),都(dou)是(shi)(shi)由于他們(men)的(de)叫聲,古(gu)人有詩說:山鳥(niao)自(zi)呼名(ming)。
8、是:這。
9、炎帝之少(shao)女(nv):炎帝的(de)小女(nv)兒(er)。
10、故:因(yin)此。
11、堙:填(tian)塞。
12、北:向北方(fang)。
13、喙:鳥(niao)嘴。
14、赤:紅(hong)色。
15、溺:淹(yan)沒在水里。
16、焉:等于“于是(shi)”,即“在那里(li)”。
赤(chi)足:古義:文中指紅色(se)的(de)腳(jiao)。今義:現代(dai)漢語中指光腳(jiao)。
少(shao)女:古義(yi):最小(xiao)的女兒。今義(yi):指少(shao)女。
向北走二百(bai)里,有座山叫(jiao)發(fa)鳩山,山上長了很多柘(zhe)樹。樹林里有一種鳥,它的(de)形狀像(xiang)烏(wu)鴉,頭上羽毛有花紋(wen),白色的(de)嘴,紅色的(de)腳,名(ming)叫(jiao)精(jing)衛(wei),它的(de)叫(jiao)聲像(xiang)在呼(hu)喚自己的(de)名(ming)字(zi)。這其實(shi)是炎帝的(de)小女兒,名(ming)叫(jiao)女娃(wa)。有一次,女娃(wa)去(qu)東海游玩,溺(ni)水身亡,再也沒有回來,因(yin)此化為精(jing)衛(wei)鳥。經常叼著(zhu)西山上的(de)樹枝和(he)石塊,用來填塞東海。濁漳(zhang)河就發(fa)源于發(fa)鳩山,向東流去(qu),注入(ru)黃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