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史
自北宋慶歷(li)八年(1048),焦山即建寶墨亭,藏(zang)有唐朝王(wang)奐之(zhi)集王(wang)羲之(zhi)書的經(jing)幢及宋刻(ke)《瘞(yi)鶴銘》,明代改建寶墨軒,藏(zang)碑漸豐,頗(po)具規模,名聲顯赫。清代以(yi)后(hou),碑刻(ke)不斷充實,蜚(fei)聲江左。后(hou)屢遭(zao)兵燹,碑刻(ke)毀失嚴重(zhong)。
1960年鎮江市政(zheng)府(fu)為搶救民族(zu)文化遺產,再(zai)現優秀(xiu)人文景(jing)觀,尋(xun)找散失殘碑(bei),征集(ji)四鄉刻(ke)石,建立焦山(shan)碑(bei)林。1988年擴建,并被(bei)列為全(quan)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成立了管理機構焦山(shan)碑(bei)刻(ke)博物館(guan),管轄范圍包(bao)括(kuo)碑(bei)林、摩崖石刻(ke)與抗(kang)英炮臺(tai)。
建筑布局
主(zhu)要(yao)建(jian)筑是由(you)原寶墨軒舊址海云庵(an)及石壁(bi)庵(an)、香林庵(an)改建(jian)而成(cheng)。占地約(yue)6500平(ping)方米(包括焦(jiao)山(shan)古炮臺和摩崖石刻),建(jian)筑面積約(yue)1200平(ping)方米。
館藏文物
館藏(zang)(zang)主要內容共分寶墨軒、摩(mo)崖石刻(ke)、古炮臺(tai)三個部分。館藏(zang)(zang)數量共有(you)五百多件。主要以碑刻(ke)為主。除陳(chen)列展(zhan)出(chu)的碑刻(ke)外,尚有(you)未展(zhan)出(chu)的90余(yu)方。內現存重要摩(mo)崖石刻(ke)80多處,藏(zang)(zang)碑400余(yu)方。她的規模雖然不大,但特(te)色鮮明。其中有(you)被歷代書家尊稱為“大字之祖”的六朝《瘞鶴銘(ming)》、唐《金剛經偈句》、《魏法(fa)師碑》、宋代米芾臨《蘭亭序》、《禹跡圖(tu)》等(deng)
作用
碑(bei)刻以反映歷代文人士大夫的(de)思想感情(qing)為主,如(ru)抒情(qing)言(yan)志的(de)陸(lu)游《踏雪觀(guan)瘞鶴銘》、《吳踞焦(jiao)山(shan)詩(shi)》、《吳邁游焦(jiao)山(shan)詩(shi)》等,相互酬唱的(de)《澄鑒堂石刻》、《齊彥槐焦(jiao)山(shan)唱和詩(shi)》等;三是(shi)(shi)獨具魅力的(de)江南園(yuan)林(lin)式景觀(guan),廊廊相連,曲徑通(tong)幽,因此得(de)到(dao)了“江南第一(yi)碑(bei)林(lin)”的(de)美譽。她與(yu)西安碑(bei)林(lin)一(yi)南一(yi)北,各領風騷(sao),是(shi)(shi)古(gu)城鎮江對外開放、展示名城風采(cai)的(de)重(zhong)要文化(hua)窗口,多年(nian)來深深吸引了廣大中(zhong)外學者、書法愛(ai)好者和旅游觀(guan)光者,取得(de)了廣泛的(de)社會效益,產生了深遠的(de)文化(hua)影響。
場館特色
1、專業講解。為提(ti)前與我館聯(lian)系(xi)的(de)未成年人、弱勢群體(ti)、現役(yi)軍人團體(ti)提(ti)供義務講解。
2、為(wei)游客提(ti)供(gong)拓(tuo)片(pian)等(deng)特色商品,為(wei)需要學(xue)習拓(tuo)片(pian)技術的人(ren)群(qun)提(ti)供(gong)有償拓(tuo)片(pian)教授技術。
3、提供優美(mei)環境及石桌石凳等設(she)施供游(you)客(ke)休閑娛樂。
4、利用焦山碑林網絡免費為游客提供在線檢索(suo)服務(wu)。
5、為(wei)需要在炮臺接受愛國主(zhu)義教育的團體提供場地和服務。
6、在國(guo)際博物(wu)館日、世界文(wen)化遺產日、文(wen)物(wu)保護法宣傳周期間(jian),在碑林入口處提供(gong)《文(wen)物(wu)保護法》及(ji)碑刻知識咨(zi)詢服(fu)務。
參觀信息
開放時間:夏上(shang)午8:00—12:00 下午2:30—18:00 冬8:00—12:00 2:00—17:30。
地址:江蘇鎮江市焦山公園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