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nian)12月25日,國家(jia)中醫藥(yao)管理局發布通知,全國99位中醫藥(yao)專家(jia)被評(ping)為中醫藥(yao)傳承(cheng)與(yu)創新(xin)“百(bai)千(qian)萬”人才工程(岐黃(huang)(huang)工程)岐黃(huang)(huang)學者。
為推進中(zhong)(zhong)醫(yi)(yi)(yi)藥領軍(jun)人(ren)才(cai)(cai)隊伍建設(she),根據(ju)《中(zhong)(zhong)醫(yi)(yi)(yi)藥傳承(cheng)與創新“百千萬(wan)”人(ren)才(cai)(cai)工(gong)程(cheng)(岐黃工(gong)程(cheng))實(shi)施方案》部署要求(qiu),國(guo)(guo)家中(zhong)(zhong)醫(yi)(yi)(yi)藥管(guan)理局組織實(shi)施國(guo)(guo)家中(zhong)(zhong)醫(yi)(yi)(yi)藥領軍(jun)人(ren)才(cai)(cai)支(zhi)持計劃(hua),并制(zhi)定了《中(zhong)(zhong)醫(yi)(yi)(yi)藥傳承(cheng)與創新“百千萬(wan)”人(ren)才(cai)(cai)工(gong)程(cheng)(岐黃工(gong)程(cheng))——國(guo)(guo)家中(zhong)(zhong)醫(yi)(yi)(yi)藥領軍(jun)人(ren)才(cai)(cai)支(zhi)持計劃(hua)》,旨在通過遴選百名岐黃學者和10名中(zhong)(zhong)醫(yi)(yi)(yi)藥首席科學家,充分發揮領軍(jun)人(ren)才(cai)(cai)的引領帶(dai)動(dong)作用,逐步形成壯(zhuang)大支(zhi)撐(cheng)中(zhong)(zhong)醫(yi)(yi)(yi)藥事(shi)業傳承(cheng)發展的高層次(ci)人(ren)才(cai)(cai)團(tuan)隊,推動(dong)中(zhong)(zhong)醫(yi)(yi)(yi)藥事(shi)業傳承(cheng)發展。
該計劃分(fen)(fen)階段進(jin)行(xing),首(shou)(shou)先遴選百名(ming)岐黃學(xue)(xue)者,再(zai)擇優(you)遴選10名(ming)中醫藥首(shou)(shou)席科(ke)(ke)學(xue)(xue)家。“岐黃學(xue)(xue)者”分(fen)(fen)臨床型(xing)和科(ke)(ke)研(yan)型(xing),遴選在中醫藥臨床實(shi)踐或中醫藥基(ji)礎理論(lun)研(yan)究(jiu)、應(ying)用(yong)研(yan)究(jiu)中取得(de)重大(da)成果,所從事的(de)工作取得(de)突(tu)出成績(ji),在國內外具有較高(gao)學(xue)(xue)術(shu)影響力的(de)專(zhuan)業(ye)技術(shu)人員。計劃實(shi)施(shi)周(zhou)期(qi)為期(qi)3年(nian)。中央財政為岐黃學(xue)(xue)者、中醫藥首(shou)(shou)席科(ke)(ke)學(xue)(xue)家分(fen)(fen)別安排人均不高(gao)于(yu)60萬(wan)元、100萬(wan)元的(de)經(jing)費支(zhi)持(chi),用(yong)于(yu)自(zi)主選題研(yan)究(jiu)、學(xue)(xue)習交流、人才培養(yang)和團(tuan)隊建設(she)等。
岐(qi)黃學者應(ying)結合(he)所從事研(yan)究領(ling)域(yu),圍繞中醫(yi)藥發展(zhan)(zhan)需求和重點問(wen)題,開展(zhan)(zhan)創(chuang)新性(xing)(xing)、探索性(xing)(xing)和應(ying)用性(xing)(xing)研(yan)究,加強(qiang)團隊建設,積極(ji)推動(dong)解決中醫(yi)藥領(ling)域(yu)發展(zhan)(zhan)中面(mian)臨的臨床或科研(yan)難題,形成行業內外有較大影響力的標志(zhi)性(xing)(xing)成果,中醫(yi)藥研(yan)究和服務能力明顯提(ti)升,成為中醫(yi)藥領(ling)軍人(ren)才。
*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名 | 單位 |
萬海同 | 浙江中醫藥大學 |
馬 堃 | 中國中醫科學院 |
馬 融 | 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
王 平 | 湖北中醫藥大學 |
王 偉 | 北京中醫藥大學 |
王 華 | 湖北中醫藥大學 |
王 階 |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 |
王 順 | 黑龍江省中醫藥科學院 |
王 健 | 長春中醫藥大學 |
王 鍵 | 安徽中醫藥大學 |
王小云 | 廣東省中醫院 |
王擁軍 |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 |
王崢濤 | 上海中醫藥大學 |
王喜軍 |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 |
王富春 | 長春中醫藥大學 |
王新志 | 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
王耀獻 | 北京中醫藥大學 |
毛靜遠 | 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
亢澤峰 | 中國中醫科學院眼科醫院 |
方邦江 |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 |
方劍喬 | 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三醫院 |
方祝元 | 江蘇省中醫院 |
石 巖 | 遼寧中醫藥大學 |
盧傳堅 | 廣東省中醫院 |
田金洲 | 北京中醫藥大學 |
史大卓 |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 |
仝小林 |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 |
尼瑪次仁 | 西藏藏醫學院 |
匡海學 |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 |
朱立國 | 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 |
喬延江 | 北京中醫藥大學 |
劉 維 | 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
劉紅寧 | 江西中醫藥大學 |
劉紅霞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醫醫院 |
劉建勛 |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 |
劉保延 | 中國中醫科學院 |
劉清泉 |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 |
許能貴 | 廣州中醫藥大學 |
孫曉波 |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 |
李 平 | 中日友好醫院 |
李 浩 |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 |
李 冀 |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 |
李義凱 | 南方醫科大學 |
李軍祥 | 北京中醫藥大學 |
李應東 | 甘肅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
李燦東 | 福建中醫藥大學 |
李建生 | 河南中醫藥大學 |
李素云 | 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
李盛華 | 甘肅省中醫院 |
楊文明 | 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
楊關林 | 遼寧中醫藥大學 |
楊宇飛 |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 |
楊明會 |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 |
連 方 | 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
肖小河 |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〇二醫院 |
吳勉華 | 南京中醫藥大學 |
吳煥淦 |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 |
沈 洪 | 江蘇省中醫院 |
張 冰 | 北京中醫藥大學 |
張允嶺 |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 |
張洪春 | 中日友好醫院 |
陸 華 | 成都中醫藥大學 |
陳士林 |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 |
陳立典 | 福建中醫藥大學 |
陳達燦 | 廣東省中醫院 |
納順達來 | 內蒙古自治區國際蒙醫醫院 |
范永升 | 浙江中醫藥大學 |
果德安 |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 |
羅頌平 |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
季 光 |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 |
金 明 | 中日友好醫院 |
鄭 心 | 山東中醫藥大學 |
鄭玉玲 | 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
房 敏 |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 |
趙瑞華 |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 |
胡元會 |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 |
段金廒 | 南京中醫藥大學 |
姜 泉 |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 |
賈振華 | 河北以嶺醫院 |
徐鳳芹 |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 |
凌昌全 | 上海長海醫院 |
高 月 |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 |
高 穎 | 北京中醫藥大學 |
高秀梅 | 天津中醫藥大學 |
高樹中 | 山東中醫藥大學 |
高思華 | 北京中醫藥大學 |
郭 姣 | 廣東藥科大學 |
郭蘭萍 |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資源中心 |
唐旭東 |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 |
唐啟盛 | 北京中醫藥大學 |
梁繁榮 | 成都中醫藥大學 |
屠鵬飛 | 北京大學 |
彭 成 | 成都中醫藥大學 |
斯拉甫·艾白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維吾爾醫藥研究所 |
董競成 |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 |
蔣 健 |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 |
程海波 | 南京中醫藥大學 |
蔡定芳 |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
魏 瑋 | 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