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世祖至元年間(jian)(1282-1294年),天妃廟始(shi)建。
泰定(ding)三(san)年(1326年),重建天妃廟,時稱東廟。
明萬歷六年(1578年),天(tian)妃靈慈宮重修。
清代,天妃靈慈宮數次修葺。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天妃靈(ling)慈宮毀于庚子戰爭。
光緒三十一年(nian)(1905年(nian)),復建天妃宮大殿3間(jian)。
1950年以后,天妃宮逐漸(jian)成為遺(yi)址。
1987年(nian),天(tian)津(jin)市(shi)文(wen)物(wu)普查,對天(tian)妃宮遺址登記(ji)造冊(ce)并(bing)存于天(tian)津(jin)市(shi)文(wen)化(hua)局文(wen)物(wu)處和河東區文(wen)化(hua)局。
1998年12月-1999年1月,天(tian)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對天(tian)妃宮遺址進行(xing)考古發(fa)掘。
2000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guo)國(guo)家文(wen)物局(ju)專家組對天(tian)妃(fei)宮遺址進(jin)行鑒定,確認(ren)大直沽是天(tian)津歷(li)史文(wen)化的(de)原(yuan)生點(dian),天(tian)妃(fei)宮是該原(yuan)生點(dian)的(de)重要(yao)標(biao)志(zhi)之一。
2001年,天津市人民(min)政府做出了在天妃宮原(yuan)址上建立(li)元明(ming)清天妃宮遺(yi)址博物(wu)館(guan)的決定(ding);同(tong)年8月10 日,元明(ming)清天妃宮遺(yi)址博物(wu)館(guan)正式開工修建。
2002年(nian),在天(tian)妃宮(gong)原址上興建的元(yuan)明清天(tian)妃宮(gong)遺址博物館(guan)正式開館(guan)。
天妃宮遺址位于天津市(shi)河(he)東(dong)(dong)(dong)區大(da)直沽(gu)中(zhong)路(lu),坐落在古文化街中(zhong)心處三(san)岔口西(xi)(xi)岸(an),坐西(xi)(xi)朝東(dong)(dong)(dong),面向海(hai)(hai)河(he),與天津衛城東(dong)(dong)(dong)門(men)外三(san)岔口海(hai)(hai)河(he)西(xi)(xi)岸(an)的天后宮,東(dong)(dong)(dong)西(xi)(xi)相望,成為海(hai)(hai)運和內河(he)漕運的交匯點,占地(di)面積5800平(ping)方米,建筑面積3000平(ping)方米,有大(da)殿、后殿、東(dong)(dong)(dong)西(xi)(xi)配殿、二門(men)、山(shan)門(men)、戲(xi)樓等建筑。
1997年9月(yue)至10月(yue),在天(tian)妃宮(gong)遺址(zhi)范圍(wei)內相繼發現了明代(dai)重(zhong)修敕(chi)建靈慈宮(gong)天(tian)妃碑(bei)記殘石(shi)質(zhi)碑(bei)首(shou),碑(bei)高2.6米,寬0.9米,13行,行40字,正書(shu),上有重(zhong)修敕(chi)建4個殘字和(he)龍紋,并(bing)發現了石(shi)質(zhi)龜形碑(bei)座。1998年12月(yue)-1999年1月(yue),天(tian)妃宮(gong)遺址(zhi)出土了元代(dai)藍色琉璃(li)筒瓦、明代(dai)綠色琉璃(li)筒瓦和(he)清(qing)代(dai)脊飾筒瓦等元、明、清(qing)建筑構(gou)件和(he)生活用品。
2002年,在天妃宮原址上興建的(de)(de)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wu)館(guan)正式開館(guan),陳列(lie)由(you)4個(ge)部(bu)分(fen)(fen)組(zu)成(cheng):第(di)一部(bu)分(fen)(fen)“浩瀚的(de)(de)海洋”,講述(shu)了中國古代先民對于海洋的(de)(de)認識和利用(yong);第(di)二部(bu)分(fen)(fen)“神氣的(de)(de)媽祖”,講述(shu)了媽祖崇拜的(de)(de)產生、演變和流傳;第(di)三部(bu)分(fen)(fen)“海與河的(de)(de)城(cheng)市(shi)”,講述(shu)了天津古代城(cheng)市(shi)的(de)(de)形成(cheng)、發展和海洋的(de)(de)關(guan)系;第(di)四部(bu)分(fen)(fen)“永恒的(de)(de)遺址”,講述(shu)了天妃宮遺址的(de)(de)考古發掘。
2006年5月25日,天妃宮(gong)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dian)文物保護單位。
2017年,元明清(qing)天妃(fei)宮遺址(zhi)博(bo)物(wu)館聯(lian)合(he)天津地區其他博(bo)物(wu)館在(zai)征詢專(zhuan)家意見后(hou),從天妃(fei)宮遺址(zhi)出土文物(wu)中篩選出189件(套(tao))西周至清(qing)代時期(qi)的(de)金(jin)屬文物(wu)器進(jin)行保護(hu)修復(fu)。
天(tian)(tian)妃宮遺址是中國海上漕(cao)(cao)運發(fa)達的(de)重要遺存,是天(tian)(tian)津(jin)(jin)城市原(yuan)生點(dian)的(de)標志,對研究中國海上漕(cao)(cao)運、天(tian)(tian)津(jin)(jin)港口文化和(he)天(tian)(tian)津(jin)(jin)城市胚(pei)胎的(de)早期聚落具有重要價值。
元(yuan)定都(dou)大都(dou)(北(bei)京)后,為解決大都(dou)的(de)糧食供應問題,開辟了(le)(le)東(dong)南(nan)沿海(hai)到直沽(gu)的(de)漕運(yun),東(dong)南(nan)沿海(hai)的(de)糧食等物資源(yuan)源(yuan)不斷地(di)運(yun)往大都(dou);為了(le)(le)保證海(hai)上航行的(de)安(an)全,元(yuan)政(zheng)府(fu)于元(yuan)世祖至元(yuan)年(nian)間(1282-1294年(nian))在大直沽(gu)修(xiu)建(jian)了(le)(le)天妃靈慈(ci)宮(gong),這是中國北(bei)方地(di)區年(nian)代較早的(de)媽祖廟,與福(fu)建(jian)湄州媽祖廟、臺灣北(bei)港朝(chao)天宮(gong)并稱為中國三大媽祖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