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视频

網(wang)站分類(lei)
登錄 |    
黑龍江十大著名國家非遺名錄
01
東北二(er)人(ren)轉
二人轉是一種廣有影響的曲藝唱曲形式,因表演時載歌載舞、曲舞相襯,故舊名“蹦蹦”,主要流行于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東部,按地域主要分為東路、西路、南路、北路四個流派。其中,北路二人轉以黑龍江的北大荒為中心,追求唱腔的優美動人,故此歷史上曾有二人轉“南靠浪(舞),北靠唱,西講板頭,東耍棒”的民諺。黑龍江的北路二人轉尤以綏棱的二人轉和海倫的北派二人轉最為著名,其中海倫北派二人轉于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綏棱的二人轉于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綏棱二人轉融合了西河大鼓、河南墜子、東北大鼓、大口落子和評彈等多種曲藝樣式。
02
方(fang)正(zheng)剪紙
方正剪紙是黑龍江區域民族民間剪紙藝術的一個重要流派,流行于黑龍江省方正縣一帶,是黑龍江哈爾濱方正縣的傳統手工技藝,也是黑龍江著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方正剪紙融合當地傳統與外來藝術之長,形成富于東北民間藝術特色的粗獷簡練之風,它在制作時采用自制的剪紙用具,技法獨特,講究裝飾,表現題材多樣,造型質樸可愛,構圖秀逸雋美,為東北民間藝術產生發展的研究提供了鮮活例證。方正剪紙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海倫剪紙是黑龍江民間剪紙藝術另一個重要流派,于2021年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方正剪紙與蔚縣剪紙、豐寧滿族剪紙、樂清細紋刻紙等一道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03
評(ping)劇
評劇是在我國有較大影響的地方劇種之一,黑龍江省是評劇發展的一塊沃土。從評劇誕生初期至今,在百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很多評劇名家都曾到黑龍江省各地演出,解放后,黑龍江更涌現出了很多評劇名家,如劉小樓、喜彩苓、吳素舫、碧燕燕等。善于表現現實生活是評劇的一個傳統,1949年后,評劇演出了大量現代戲,如《劉巧兒》、《小女婿》、《小二黑結婚》、《劉介梅》、《奪印》、《向陽商店》等,從不同側面展示了社會主義建設不同歷史時期的生活面貌,謳歌了社會主義新人新事。評劇于2011年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04
赫哲(zhe)族伊瑪堪
赫哲族伊瑪堪是赫哲族獨有的以赫哲語表現的民間口頭說唱藝術,流行于黑龍江省的赫哲族聚居區,也是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代表性項目。伊瑪堪的表演形式為一個人說唱結合地進行徒口敘述,大體上以說為主,以唱為輔,沒有樂器伴奏。傳統節目長、中、短篇均有,代表性作品有《什爾達魯莫日根》、《滿格木莫日根》、《木竹林莫日根》、《英土格格奔月》、《亞熱勾》、《西熱勾》等。赫哲族伊瑪堪作為我國40個走向世界的“非遺名片”之一,于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05
黑龍(long)江皮(pi)影戲
黑龍江皮影戲,也稱此地影,屬于北方皮影,生、旦、凈、末、丑行當齊全、唱腔粗獷豪放,吸收東北民間小調,又具活潑、風趣的地方特色。黑龍江皮影戲的劇目種類很多,有現代戲、歷史戲、神話戲、寓言戲、動物戲等等。黑龍江皮影戲主要分為黑龍江皮影“江北派”代表望奎皮影和黑龍江皮影“江南派”代表龍江皮影戲兩大流派,其中,望奎皮影是集彈、唱、拿影、雕刻于一體的綜合性民間戲曲藝術,保留了冀東民間小調的特點,吸收雙城皮影戲的外調及雜牌子曲牌,兩相融合,形成自己的風格。而龍江皮影戲是以哈爾濱市為中心,融匯了樂亭影、遼寧影、江南影和江北影等不同風格流派。望奎皮影和龍江皮影戲分別于2008年、2011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06
端午(wu)節(jie)·五(wu)大連池藥泉會
五大連池藥泉會,又稱“圣水節”,是黑龍江省五大連池地區達斡爾、鄂倫春、蒙古、滿、漢等民族群眾在藥泉舉行的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端午節慶民俗活動。“圣水節”以“敬天”、“娛人”為內容,以歌舞、祭祀為載體,含有歷史、信仰、民俗、藝術等諸多文化內容的傳統民間文化活動。每年五月初五端午節前后都會舉辦五大連池藥泉會紀念活動,包括祭祀、民俗表演、秧歌舞龍、競技、篝火舞會等民俗活動。端午節(五大連池藥泉會)于2011年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還與屈原故里端午習俗、蘇州端午習俗、汨羅江畔端午習俗等一道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07
東(dong)北大鼓
東北大鼓是主要流行于我國東北即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的曲藝鼓書暨鼓曲形式。在長期的傳播過程中,東北大鼓形成了不同的藝術流派,如“奉調”、“東城調”、“江北派”、“南城調”和“西城調”等多種不同的藝術流派,而黑龍江的東北大鼓屬于“江北派”,以哈爾濱松花江以北地區為活動中心,代表性藝人有劉桐璽等。其中五常東北大鼓屬于北派大鼓中的“江南派”,它融合了當地滿族音樂的諸多元素,又大量吸收滿族薩滿儀式中演唱的古調,唱腔婉轉優美,跌宕起伏,吐字清晰,真切動人,具有很強的抒情性,《憶真妃》、《黛玉悲秋》、《露淚緣》等都是其代表作品。東北大鼓于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08
興安(an)嶺森林號子(zi)
興安嶺森林號子是在松花江流域運送木材時演唱的一種民歌形式,廣泛傳布于黑龍江省的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地區。20世紀中葉,興安嶺森林號子在當地林區的生產實踐中發揮了統一步調、促進生產、增強凝聚力的作用,成為林區勞動群眾的精神象征,具有森林文化及民族民間音樂等方面的研究價值。隨著林業生產的機械化和木材資源的銳減,興安嶺森林號子的種類也越來越少,目前流傳在伊春林區的森林號子只有哈腰掛號、拽大繩號等幾種。興安嶺森林號子于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Maigoo小編推薦黑龍江其他著名的傳統音樂:蒙古族四胡音樂、楊小班鼓吹樂棚、武家鼓吹樂棚、赫哲族嫁令闊、罕伯岱達斡爾族民歌、鄂倫春族贊達仁、鄂倫春族贊達仁等。
09
赫(he)哲族魚(yu)皮制(zhi)作(zuo)技藝
魚皮文化是北緯45度以上區域內存在的特色文化。雖然歷史上眾多民族都曾有過魚皮文化,但從清代開始只有黑龍江省同江市街津口鄉的赫哲族將之傳承沿襲下來。傳統的魚皮技藝包括一整套復雜的加工過程,過去赫哲族婦女都能熟練掌握這一技藝。20世紀50年代以前,赫哲人大都喜歡穿用魚皮為面料做成的服裝,主要有套褲、手套、綁腿和婦女穿的長衣。后來由于制作工藝復雜、成本高昂等原因而逐漸被其他材質所取代,這種傳統手藝也漸漸失傳。2006年05月20日,赫哲族魚皮制作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0
樺樹皮(pi)制作技藝
樺樹皮制作技藝是黑龍江近代游獵民族的獨特手工技藝,涉及赫哲、鄂倫春、鄂溫克、達斡爾等少數民族生產、生活、信仰、藝術等各個領域,具有歷史和森林狩獵民族的文化特色。各少數民族用樺樹皮蓋房、造舟,縫制各種箱、桶、盒、碗,制作搖籃、玩具,還制作各種樺樹皮畫、藝術品等。制作技藝有四個步驟:一是剝取樹皮;二是將樹皮浸軟或煮軟;三是剪裁縫合;四是裝飾圖案。在樺樹皮制品上,各少數民族都采用砸制、剪貼等方法制成各種藝術圖案,表現各民族的審美觀。樺樹皮制作技藝于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大興安嶺地區的鄂倫春族樺樹皮船制作技藝也于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網站提醒和聲明
本站(zhan)為注冊用(yong)戶提供信(xin)(xin)息(xi)存(cun)儲空間服務,由于更新(xin)時(shi)(shi)間等問題,可(ke)能存(cun)在信(xin)(xin)息(xi)錯(cuo)誤的情況(kuang),本站(zhan)不保證所提供信(xin)(xin)息(xi)的準確性(xing)(xing)、完整(zheng)性(xing)(xing)、合(he)法性(xing)(xing)和真(zhen)實性(xing)(xing),如有侵(qin)權、錯(cuo)誤信(xin)(xin)息(xi)或任何(he)問題,請及(ji)時(shi)(shi)聯(lian)系(xi)我們,我們將在第一時(shi)(shi)間刪除(chu)或更正。 版權申明>> 糾錯>> 申請刪除>> 投訴侵權>> 網頁(ye)上(shang)相關信(xin)息的知識產(chan)權(quan)歸(gui)網站方所有(you)(包括但不(bu)限于文字(zi)、圖(tu)片、圖(tu)表、著作權(quan)、商標權(quan)、為(wei)用戶(hu)提供(gong)的商業信(xin)息等),非(fei)經許可不(bu)得(de)抄襲或使用。
頁面相關分類
熱門模塊
已有4078209個品牌入駐 更新519083個招商信息 已發布1589495個代理需求 已有1353852條品牌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