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文獻中有關五谷的記載很多,而(er)且對五(wu)谷的分辨亦(yi)頗有不(bu)同,例如
1、【周禮】『麻、黍、稷、麥、菽(豆(dou))』
2、【孟子】『稻、黍(shu)、稷、麥(mai)、菽』
3、【管子】『黍、秫、菽、麥、稻』
4、【楚(chu)辭】『稻、稷(ji)、黍、菽、麻』
稻即水(shui)稻,是人類重要(yao)(yao)的糧食作物(wu)之一,是禾(he)本(ben)科一年生(sheng)水(shui)生(sheng)草本(ben)。稈直立,高(gao)0.5-1.5米,隨品種而異。稻是亞(ya)(ya)洲熱(re)帶廣泛種植的重要(yao)(yao)谷(gu)物(wu),中國南方(fang)為主要(yao)(yao)產(chan)稻區,北方(fang)各省均(jun)有(you)栽種。種下(xia)主要(yao)(yao)分為2亞(ya)(ya)種,秈稻與粳稻。亞(ya)(ya)種下(xia)包括(kuo)栽培品種極多。以成熟穎果入藥。味甘,溫(wen)。和中消食,健脾開胃。
耕種(zhong)與食用(yong)的(de)(de)歷史都相當(dang)悠久。全世界(jie)有一半(ban)的(de)(de)人口(kou)(kou)食用(yong)稻(dao),主要在(zai)亞洲(zhou)、歐洲(zhou)南部和熱帶美(mei)洲(zhou)及非洲(zhou)部分地(di)區。稻(dao)的(de)(de)總產量(liang)占世界(jie)糧食作物產量(liang)第三位,低于玉(yu)米和小麥,但能維持較多人口(kou)(kou)的(de)(de)生活。
黍去皮(pi)后稱黃米,比小米稍大,煮熟后有黏性。是一年(nian)生草本植物,葉(xie)線形,子(zi)實淡黃色,可以(yi)釀酒、做(zuo)糕等。一年(nian)生草本植物,葉(xie)線形,子(zi)實淡黃色。
稷(ji)指粟或黍屬,中國古老的(de)食(shi)用作物一說為(wei)不(bu)粘的(de)黍,又說為(wei)高(gao)粱。
麥(mai)(mai)即是(shi)(shi)(shi)小麥(mai)(mai),是(shi)(shi)(shi)小麥(mai)(mai)系植(zhi)(zhi)物(wu)的統稱,是(shi)(shi)(shi)單子(zi)葉植(zhi)(zhi)物(wu),是(shi)(shi)(shi)一種(zhong)(zhong)在世界各地廣泛種(zhong)(zhong)植(zhi)(zhi)的禾本科植(zhi)(zhi)物(wu),小麥(mai)(mai)的穎果(guo)是(shi)(shi)(shi)人類(lei)的主食之(zhi)一,磨成(cheng)面(mian)粉后可(ke)制作(zuo)面(mian)包、饅頭、餅干(gan)、面(mian)條等食物(wu);發酵后可(ke)制成(cheng)啤(pi)酒、酒精(jing)、白酒(如(ru)伏特加(jia)),或生質燃料。
小麥(mai)富含淀粉、蛋白質、脂肪、礦物質、鈣、鐵、硫胺素(su)、核黃素(su)、煙(yan)酸、維(wei)生(sheng)素(su)A及維(wei)生(sheng)素(su)C等。
五谷中(zhong)的稻和麥至今仍(reng)是我國主要食糧。在中(zhong)國,稻(水稻)的種(zhong)植起源於華南約4700年(nian)前的神農(nong)時代(dai)。麥(大麥和小麥)的種(zhong)植,約在史前晚期或於盤庚遷殷以前傳(chuan)入我國華北。
至於五谷中的黍、稷和秫都是屬(shu)於“小米”。“小米”是北方的重要糧(liang)食之(zhi)一,在(zai)南方很少種植。“小”基本上包括兩(liang)類植物:粟屬(shu)和稷屬(shu)。
黍(shu)不是(shi)(shi)現今我(wo)們常吃的玉(yu)蜀(shu)黍(shu),而(er)是(shi)(shi)米(mi)子和黃米(mi)。玉(yu)蜀(shu)黍(shu)是(shi)(shi)近代才由西方傳入的農作物。
五谷中的菽是指什么?菽即豆,而五谷中所指的菽并不是所有的豆,而是大豆。大豆(dou)在周代被稱作菽,秦漢以來才稱為豆(dou)。
五(wu)谷中的麻(ma),是(shi)指大麻(ma)。大麻(ma)的種子是(shi)無毒(du),但葉有毒(du),故(gu)可充作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