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生蠔,外殼(ke)堅硬(ying),蠣體飽滿或稍軟,呈(cheng)乳(ru)白(bai)色,體液澄清(qing),有彈(dan)性,肥厚爽(shuang)滑,滋味(wei)鮮香,有淡淡的海腥味(wei)。理化指標:蛋(dan)白(bai)質≥6.9克(ke)(ke)/100克(ke)(ke),鈣≥75.0米(mi)克(ke)(ke)/100克(ke)(ke),鋅≥130.0米(mi)克(ke)(ke)/千克(ke)(ke),牛(niu)磺酸(suan)≥500.0米(mi)克(ke)(ke)/100克(ke)(ke)。
外殼(ke)堅硬,蠣體飽滿
北海生(sheng)蠔,外殼堅硬,蠣體飽滿(man)或稍軟,呈(cheng)乳白色,體液澄清,有彈(dan)性,肥厚(hou)爽滑,滋味鮮香,有淡淡的(de)海腥味。理化指(zhi)標:蛋白質≥6.9克(ke)(ke)/100克(ke)(ke),鈣(gai)≥75.0米克(ke)(ke)/100克(ke)(ke),鋅(xin)≥130.0米克(ke)(ke)/千克(ke)(ke),牛(niu)磺酸≥500.0米克(ke)(ke)/100克(ke)(ke)。
北海海岸線東起與廣東廉江縣交(jiao)(jiao)界的(de)英羅灣(wan),西至與欽州市交(jiao)(jiao)界的(de)大風江港,全長668.98千米(其(qi)中(zhong)海島(dao)岸線140.81千米),海灘涂(tu)500千米。
北部灣(wan)漁場總(zong)面(mian)積16萬平方千米(mi),海灘涂(tu)(潮間帶)72.677萬畝(mu)。淺(qian)海(0~10米(mi)水深)面(mian)積226.34萬畝(mu)。
可供(gong)養殖面積(ji)21萬畝(其中水面8.73萬畝)。海水平均鹽(yan)度31%-32%,溴含(han)量55~60ppm,適宜養殖生蠔。
截至(zhi)2017年底,北海市生蠔養殖面積達(da)4.6萬畝,產(chan)量11.2萬噸,產(chan)值(zhi)6.7億元。產(chan)品主(zhu)要銷往廣(guang)東、福建、四川、湖北、浙江、北京、上海、重慶等(deng)省市。
2018年7月(yue),原國家質檢總局(ju)批準對“北海生蠔”實施地(di)理標志產(chan)品保護。 ?
2020年7月27日,北海生蠔(hao)入選中歐地理(li)標志第二(er)批(pi)保護名單。
品種
近江牡蠣。
環境條件
采苗環(huan)境條件(jian):風浪較小,潮流暢(chang)通(tong),有天然或(huo)人工(gong)養殖近江牡(mu)蠣的河口兩側灘涂或(huo)內灣,無污染源(yuan);底(di)質包括有泥沙底(di)、泥底(di)、沙泥底(di)和巖石底(di)質;海水鹽度3.87至19.61ppt,水溫24至31℃。
養殖環境條件:海水(shui)鹽度15.27至(zhi)24.36ppt,水(shui)溫24至(zhi)31℃。
育肥環境(jing)條件:海(hai)灣上段或近河口,水溫(wen)16至28℃為宜(yi),海(hai)水鹽(yan)度(du)20.58至32.74ppt。
養殖管理
采(cai)苗:采(cai)苗時間4月至8月,采(cai)用傘(san)形(xing)采(cai)苗法、“井”字形(xing)采(cai)苗法和垂(chui)下式采(cai)苗法進(jin)行天然采(cai)苗。
苗種(zhong):苗種(zhong)在采苗場(chang)培育3至6個(ge)月,殼(ke)高(gao)達到5毫(hao)米(mi)以上轉(zhuan)移至養殖場(chang)。苗種(zhong)密度(du)2000粒/米(mi)為(wei)宜,顏色以紅褐色為(wei)主,平(ping)貼生長,殼(ke)緣不翹起。
養(yang)成(cheng):采用柵(zha)架式、浮筏式和延繩式養(yang)成(cheng)方法。蠣苗培育12至18個(ge)月(yue),殼高8厘米(mi)以上時轉移育肥(fei)場育肥(fei)。
育(yu)肥:育(yu)肥時間(jian)為收獲前的3至6個(ge)月(yue)。將牡蠣從附著器上(shang)剝(bo)下(xia)運至育(yu)肥場,殼(ke)頂(ding)打孔穿成(cheng)串(chuan)或用水泥(ni)粘在繩上(shang),吊養;育(yu)肥期間(jian)放養密度為養成(cheng)期的三分之一。
餌(er)喂:產地范圍(wei)內放(fang)養(yang),不(bu)投喂飼(si)料,生(sheng)蠔自(zi)行攝食(shi)海水中的天然(ran)餌(er)料。
收獲
養殖周(zhou)期3年,9月份至翌年5月份、殼高10厘米以上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