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视频

網站分類
登錄 |    

冬病夏治的原理是什么 冬病夏治的病有哪幾種

本文章由 MAIGOO編輯(ji) 上傳提供 2021-08-03 評論 發布 反饋 0
摘要:冬病夏治是中醫傳統療法,對于在冬季容易發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給予針對性治療,可以提高抗病能力。冬病夏治”的理念最早來源于《黃帝內經》中的《素問·四氣調神論》中的“春養夏陽”和《素問·六節臟象論》的“長夏勝冬”。可以說,冬病夏治是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和“治未病”的預防理念的應用。

什么是冬病夏治

什么是冬病

冬(dong)病(bing)就是(shi)在冬(dong)季易(yi)發(fa)作、常發(fa)作的疾病(bing)或不(bu)適。“冬(dong)病(bing)”的易(yi)發(fa)人群多為虛(xu)寒性體質,也(ye)就是(shi)俗話說的沒有火力。通常的癥狀(zhuang)有手腳冰涼、畏寒喜(xi)暖、怕風(feng)怕冷(leng)、神(shen)倦易(yi)困(kun)等,中醫叫陽(yang)氣不(bu)足。

什么是夏治

夏治是指在夏季氣(qi)溫最高、陽氣(qi)最旺之時,運(yun)用針、灸(jiu)、敷貼、湯(tang)藥(yao)等(deng)方(fang)法來治療(liao)或預防上(shang)述疾病的治療(liao)方(fang)法。

為什么冬病要夏治

因(yin)為(wei)冬病(bing)(bing)患者體質偏虛寒(han),再加上冬天環境寒(han)冰(bing)一片,兩寒(han)夾擊,若在(zai)此時治病(bing)(bing),就如同雨天里晾(liang)衣服,是很困難的(de)。夏季陽氣生(sheng)發,毛孔(kong)張開利于排寒(han);冬病(bing)(bing)夏防,百(bai)病(bing)(bing)由寒(han)起(qi),寒(han)在(zai)夏季生(sheng)。根(gen)據“春夏養陽”的(de)原則(ze),將冬病(bing)(bing)在(zai)夏季根(gen)除及預防。

冬病夏治的好處

利用這一(yi)有利時機治療(liao)某(mou)些寒(han)性(xing)疾病(bing),能最大限度的(de)驅(qu)風祛寒(han),祛除體(ti)內沉痼,調整人體(ti)的(de)陰陽平衡,預(yu)防舊病(bing)復發或(huo)減輕其癥狀,并為秋冬儲(chu)備陽氣,令(ling)人體(ti)陽氣充足至冬至時則(ze)不易被嚴寒(han)所傷。

冬病夏治的最佳時間

中醫認為,三伏天的時候身體中的陽氣大盛,通過在夏季自然界陽氣最旺盛的時間對人體進行藥物或非藥物療法,益氣溫陽、散寒通絡,從而達到防治冬季易發疾病的目的,因此,三伏(fu)天(tian)是全年中最適(shi)合(he)進行冬病夏治(zhi)的時間。

哪些病適合冬病夏治

慢性支氣管炎

慢支發病常見(jian)于冬季寒冷(leng)季節(jie),尤其(qi)是氣候突然變化時,寒冷(leng)空氣刺激呼吸道,除減弱(ruo)上呼吸道粘膜的防御(yu)功能,還能通(tong)過反射引起(qi)支氣管平滑肌(ji)收縮、粘膜血(xue)液循環障礙(ai)和分泌物排出困難等,導致繼發感染(ran)。

艾灸療法:選大椎、天突、定喘、肺(fei)俞、膻(shan)中、風門等(deng)穴(xue)位,懸(xuan)灸每穴(xue)10-15分鐘,每日1次(ci),10次(ci)為一療程(cheng)。

敷貼療法:選白芥子、麻黃、細辛、半夏、附片、肉桂、干姜、白等適量研末,調醋、生姜汁成糊狀,貼于大椎、肺俞、膈俞等穴位上,從初伏始貼至末伏止,每隔10天貼敷1次,每次貼6-10小時揭去。【詳細+】

過敏性鼻炎

溫度(du)下降、空氣干(gan)冷(leng)、細(xi)菌、病毒、塵螨、花(hua)粉等(deng)過敏原(yuan)大量增(zeng)加(jia),增(zeng)加(jia)刺激鼻(bi)粘膜分泌,因(yin)此在秋冬季(ji)節容易(yi)導致(zhi)鼻(bi)炎發作。

按摩療法:可按摩迎香穴(位于鼻翼旁開0.5寸處的鼻唇溝中)。每(mei)次5-10分鐘,每(mei)日(ri)兩次。

穴位貼敷法:可選附桂或白芥細辛粉,加適量蜂蜜或生姜汁調制成糊,每次取藥糊約6克,在肺俞、大椎等穴貼敷,每次貼6-10小時,隔10天貼1次,從初伏起貼,到末伏止。【詳細+】

慢性咽炎

冬季南方(fang)濕冷、北方(fang)干冷,沒有人能夠幸免于(yu)霧霾空(kong)氣的干擾,而(er)稍微(wei)不注意嗓子就(jiu)會(hui)瘙癢,咽喉(hou)炎就(jiu)會(hui)找上門。

飲食療法:海帶洗凈后切絲,開水燙過撈出,用白糖適(shi)量拌好腌制3天,即可食用。每(mei)天吃1次(ci),適(shi)于(yu)咽干心煩(fan)、手足心熱(re)的(de)陰(yin)虛內熱(re)癥者。

敷貼療法:取吳茱萸15克,研為細末用鹽水調勻,敷于雙足涌泉穴,每日敷5-10分鐘。【詳細+】

類風濕性關節炎

該圖片由注冊用戶"MAIGOO健康館"提供,版權聲明反饋

寒冷是導致(zhi)關節炎(yan)發作(zuo)的(de)原因之一,而冬季正是寒冷的(de)季節。關節受涼會導致(zhi)局(ju)部(bu)的(de)血(xue)管收縮(suo),血(xue)液流(liu)動緩(huan)慢,導致(zhi)局(ju)部(bu)的(de)炎(yan)癥(zheng)因子不能被快(kuai)速(su)清理掉。當炎(yan)癥(zheng)因子積累到一定程(cheng)度時,平衡被打破(po),局(ju)部(bu)炎(yan)癥(zheng)反應發生(sheng)或者加重。

艾灸法:選局部患處的4-6個穴位或加選腎俞、足三里,每穴每次施(shi)灸10-20,每日(ri)或隔日(ri)1次。

防寒保暖:不宜長期居住潮濕之地或淋風雨外,夏日也不宜貪涼,空調溫度不宜太低,尤其不能在出汗后立即進入空調房或直接吹電風扇。【詳細+】

肩周炎

肩周炎的(de)患(huan)者(zhe)肩膀普遍怕冷(leng)怕風,尤其是(shi)在(zai)冬(dong)季(ji)(ji),肩周炎患(huan)者(zhe)一(yi)受冷(leng)風刺(ci)激(ji)就會感(gan)到肩膀又涼又痛(tong)。因此(ci),冬(dong)季(ji)(ji)也是(shi)肩周炎的(de)多發季(ji)(ji)節。

貼敷療法:將羌活、透骨草、桂(gui)枝(zhi)、川芎(xiong)、姜(jiang)黃、白、生(sheng)半(ban)夏、生(sheng)南星研(yan)末,用食醋、姜(jiang)汁(zhi)或蒜汁(zhi)調(diao)成糊(hu)狀,三伏天貼敷于肩部。

中藥療法:復方夏天無片、追風透骨丸、新廣片亦可選用,可抗炎、消腫、止痛。【詳細+】

凍瘡

寒冷(leng)是凍瘡發(fa)(fa)病(bing)的主要(yao)原(yuan)因(yin)。其發(fa)(fa)病(bing)原(yuan)因(yin)是凍瘡患者的皮膚(fu)在遇到(dao)寒冷(leng)、潮濕或冷(leng)暖急變時,局(ju)部(bu)小動(dong)脈(mo)(mo)發(fa)(fa)生收(shou)縮,久之動(dong)脈(mo)(mo)血管(guan)麻痹而擴張,靜脈(mo)(mo)淤血,局(ju)部(bu)血液循環不(bu)良而發(fa)(fa)病(bing)。

治療方法:可在三伏時節取桂枝25克,紅花、紫蘇葉、附子、荊芥各10克,生姜30克。將上藥一起加水煎煮后去渣取汁,然后用此藥液熏洗患處。【詳細+】

更多

1、呼吸道疾病

如哮喘、扁桃體炎、反復呼吸道感染等。對于(yu)(yu)易在寒冷季(ji)節易發病甚至加重的(de)疾(ji)(ji)病而(er)言,在陽氣旺盛(sheng)而(er)未發病的(de)夏季(ji)提前預防,將這(zhe)些冬(dong)天好發、陽氣虛弱的(de)疾(ji)(ji)病,采用冬(dong)病夏治的(de)方法進行治療和(he)調理,可以減(jian)少(shao)冬(dong)季(ji)發作的(de)次數或(huo)減(jian)輕癥狀,有利于(yu)(yu)這(zhe)些疾(ji)(ji)病的(de)康復。

2、婦科疾病

如子宮內膜異位癥、痛經、不孕癥等。婦科(ke)疾病(bing)雖不像(xiang)哮喘(chuan)、凍瘡等(deng)好(hao)發于冬(dong)天,但卻與(yu)哮喘(chuan)、凍瘡一樣往往與(yu)受(shou)寒或者體質虛寒有關,通(tong)過冬(dong)病(bing)夏治,易(yi)祛除體內陰寒,舒經通(tong)絡,溫(wen)化寒濕,活血祛瘀

3、兒科疾病

如小兒肺炎、哮喘、反復呼吸道感染、過敏性咳嗽、體質虛弱等。“冬病”患兒體質多偏于虛寒(han)(han)(han),加上(shang)冬日寒(han)(han)(han)涼,兩寒(han)(han)(han)夾擊,所(suo)以在冬天治寒(han)(han)(han)癥,就(jiu)像是雨天里晾衣服(fu),很困難。而在盛夏之時,外界暑熱(re)驕陽,體內陽氣正旺,此(ci)時運(yun)用中醫(yi)特(te)色療法來養陽溫陽,蘊結在體內的(de)積寒(han)(han)(han)就(jiu)很容易驅除(chu)。

4、過敏性疾病

如過敏性鼻炎、慢性鼻竇炎、過敏性皮膚病、過敏性結腸炎等。過(guo)敏性疾(ji)病(bing)大(da)多屬寒(han)性體質,根(gen)據中醫“寒(han)則熱之”的(de)調理原則,夏季不是過(guo)敏性疾(ji)病(bing)的(de)發病(bing)季節(jie),為緩解(jie)期,此時(shi)調理也是一(yi)種治(zhi)本的(de)方法。

5、風濕類疾病類

如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等。夏季(ji)(ji)人(ren)體新陳代謝旺盛(sheng),如果趁著病情較輕的(de)(de)時候加強機體的(de)(de)抗病能力,進行有針對性的(de)(de)調理,能取得事半(ban)功倍(bei)的(de)(de)效(xiao)果。因此,夏季(ji)(ji),尤其是(shi)在三伏天,是(shi)調理風濕骨痛的(de)(de)好時機。

6、胃腸道疾病

如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潰瘍、慢性結腸炎等。胃腸道疾病主要由寒邪侵入(ru),經絡不通所導致(zhi),在三伏天(tian)調(diao)理,調理冬病,可激發正氣,健脾益氣。

冬病夏治調理妙方

三伏貼

三伏貼是一種(zhong)膏藥,結(jie)合了針灸、經(jing)絡與中藥學,以(yi)中藥直(zhi)接貼敷于穴位(wei),經(jing)由中藥對穴位(wei)產生(sheng)微(wei)面積化學性(xing)、熱性(xing)刺(ci)激(ji),達到(dao)治(zhi)病(bing)、防(fang)病(bing)的效(xiao)果。

適應癥

1、呼吸類:感冒、咳嗽、哮喘、支氣(qi)管炎、鼻(bi)炎等。常敷于天突、膻中穴(xue)、膏育、肺俞、足三里(li)、中脘等穴(xue)位。

2、脾胃類:胃腸病、腹瀉、夜(ye)尿頻多(duo)等。常敷(fu)于足三里、中脘、脾俞(yu)、胃俞(yu)、上脘、三陰交等穴位(wei)。

3、關節類:腰(yao)腿(tui)酸冷、頸腰(yao)椎(zhui)病、關節炎、肩周(zhou)炎等。常敷于肝俞(yu)、陽(yang)陵泉、大杼、足三(san)里、三(san)陰(yin)交、脾俞(yu)等穴位。

4、小兒類:體虛(xu)感冒、反復咳(ke)嗽、慢(man)性(xing)腹瀉、消化不(bu)良等。常敷于脾(pi)俞、關元、足三里、涌(yong)泉、肺俞、膏(gao)肓、腸(chang)俞等穴(xue)位(wei)。

三伏貼禁忌人群

1、肺炎及多種感染(ran)性(xing)(xing)疾(ji)病急性(xing)(xing)發(fa)熱(re)期不適(shi)宜(yi)三伏貼治療。

2、有嚴(yan)重心肺(fei)功能疾(ji)病患者、對藥物(wu)過敏(min)者、皮(pi)膚(fu)(fu)有皰、癤(jie)以及皮(pi)膚(fu)(fu)有破損者、疾(ji)病發(fa)作(zuo)期(如發(fa)燒(shao)、正在咳喘等(deng))患者不宜進行貼(tie)敷治療。

3、2歲以(yi)下的孩子(zi)由(you)于(yu)皮膚嬌(jiao)嫩,貼敷容(rong)易引起感染,不宜進行這(zhe)項治療。

三伏貼怎么貼

貼(tie)之前要保持一(yi)個好的體(ti)位(wei),就是(shi)坐位(wei)或(huo)者是(shi)站位(wei)。然后,暴露要貼(tie)穴位(wei)的皮(pi)膚,然后把(ba)皮(pi)膚上面(mian)擦干(gan)凈(jing),因(yin)為夏天汗比較(jiao)多(duo),一(yi)定要擦干(gan)凈(jing),這(zhe)樣粘附性才會好一(yi)點(dian)。貼(tie)上去之后,用手壓下周圍的膠布(bu),把(ba)膠布(bu)固定,使(shi)藥物敷貼(tie)于穴位(wei)上面(mian)。

三伏貼貼敷時間表

伏前開穴 7月6日-7月15日
初(chu)伏
7月(yue)16日-7月(yue)25日
中伏
7月26日-8月4日
閏中伏
8月5日-8月14日
末伏
8月15日-8月25日
伏后加強
8月(yue)26日(ri)-9月(yue)4日(ri)

三伏貼貼敷注意事項

1、避(bi)免沖冷(leng)水澡、室(shi)內空調溫度過低。

2、忌食(shi)(shi)生冷、海鮮和(he)辛辣刺激(ji)性食(shi)(shi)物。

3、多飲水、飲食宜清淡,可適當溫補(bu)。

4、貼(tie)敷后局部皮膚微紅(hong)或有色素沉著、輕度搔(sao)癢均為正常(chang)反(fan)應。

5、貼敷后皮膚局部(bu)出現刺(ci)癢、灼熱(re)、疼痛感覺時,應立即(ji)取下(xia)藥膏(gao),清(qing)除局部(bu)殘余藥物,禁(jin)止抓撓。

三伏灸

三伏灸(jiu)是在(zai)三伏天時進行(xing)天灸(jiu)治(zhi)病(bing)的方法,是中醫實踐(jian)醫學、針灸(jiu)學與(yu)中藥外(wai)治(zhi)相結(jie)合的一種(zhong)療法。

三伏灸灸哪些穴位

1、婦科病

適宜人群:經(jing)期怕涼、痛經(jing),總感(gan)覺小(xiao)腹涼涼、宮(gong)寒(han)、伴有性冷淡、月經(jing)錯后、稀發、經(jing)量少,經(jing)色(se)暗、腰(yao)部(bu)冷痛者。

取穴:關元、腎(shen)俞(yu)、三陰(yin)交、血(xue)海。

2、腹瀉

適宜人群:脾胃虛(xu)弱(ruo),經(jing)常(chang)便(bian)溏者(zhe),或貪涼太過或飲食不(bu)潔(jie),導致寒濕(shi)或濕(shi)熱內生,誘發急性胃腸炎、細菌性痢疾、消(xiao)化不(bu)良等人群也適宜。

取穴:足三里、天樞、神闕、中脘(wan)。

3、慢性咳嗽

適宜人群:痰多(duo)清稀,面色白(bai),舌淡(dan)苔(tai)白(bai)膩,或滑(hua)膩苔(tai),或伴(ban)有打噴(pen)嚏、流清鼻涕者。

主穴:肺俞穴(根據個人(ren)癥(zheng)狀配定喘、中府、腎(shen)俞等)。

4、骨關節病

適宜人群:夏季是(shi)治療各(ge)種骨關節病的良好時機。

取穴:阿是穴、大(da)椎穴、命門、腎俞。

5、皮膚病

適宜人群:內有濕濁,外受(shou)風寒引起的舌苔白膩(ni)、怕冷,甚至便溏型(xing)蕁麻(ma)疹、濕疹等瘙癢(yang)性皮膚病患者。

取穴:曲池、合谷、血海(hai)、委(wei)中。

三伏灸禁忌

飲食方面要忌(ji)煙酒(jiu);忌(ji)辛(xin)辣刺激(ji)食物(wu),如(ru)六貴花椒,大小茴香等;忌(ji)溫熱(re)性(xing)食物(wu),如(ru)狗(gou)肉(rou),羊肉(rou),新鮮(xian)(xian)桂圓等;忌(ji)寒涼(liang)生冷食物(wu),如(ru)海鮮(xian)(xian),鴨肉(rou),鵝肉(rou),苦(ku)瓜,西瓜等;忌(ji)肥甘滋膩食物(wu),如(ru)豬蹄、甜食等;這些食物(wu)會引起(qi)燥熱(re)內盛、脾胃虛弱或體內濕熱(re),減(jian)弱調理效果。

體質熱的人可以灸嗎

古人認為,無論是虛證、實(shi)證、寒(han)證、熱(re)證,都(dou)可以灸。可經(jing)過經(jing)絡的傳導,來(lai)調整身(shen)體的寒(han)熱(re)虛實(shi)。

膏方

膏方是(shi)(shi)一(yi)種具(ju)有高級營(ying)養滋補和治(zhi)療預防綜合作(zuo)用(yong)的成藥。它是(shi)(shi)在大(da)型復方湯劑(ji)的基礎上,根據人的不同(tong)體質(zhi)(zhi)、不同(tong)臨(lin)床表(biao)現而確立(li)不同(tong)處方,經濃煎后摻入某些輔(fu)料而制成的一(yi)種稠厚狀(zhuang)半流質(zhi)(zhi)或(huo)凍狀(zhuang)劑(ji)型。

常見膏方制法

該圖片由注冊用戶"MAIGOO健康館"提供,版權聲明反饋

1、疏風活絡敷藥膏

配方:麻黃40克,石膏20克,肉桂、干(gan)姜、川芎各10克,當歸、黃芩各5克,杏仁8克,竹瀝20克。

制法:共研(yan)細(xi)面,兌(dui)大角子(zi)攙勻。

功效與(yu)作用:疏風散寒,通絡化痰。

2、祛風至寶膏

配方(fang):防(fang)風、芍(shao)藥(yao)、當(dang)歸(gui)、川芎各(ge)(ge)125克(ke)(ke),白術75克(ke)(ke),芒硝(xiao)、大黃(huang)(huang)(huang)、連(lian)翹、荊芥、山梔子、麻黃(huang)(huang)(huang)(不去節(jie))、黃(huang)(huang)(huang)柏、薄荷、細辛(xin)、黃(huang)(huang)(huang)連(lian)各(ge)(ge)25克(ke)(ke),石膏、黃(huang)(huang)(huang)芩(qin)、天(tian)麻、熟地黃(huang)(huang)(huang)、桔梗(geng)、羌活、人參、獨活各(ge)(ge)50克(ke)(ke),滑石150克(ke)(ke),甘草100克(ke)(ke),全蝎(xie)5克(ke)(ke)

制法:共以水煎(jian)透,去(qu)渣再熬濃汁,煉蜜為(wei)膏。

功效與作用:祛風(feng)通(tong)絡,散熱通(tong)腑。

3、川貝潤肺膏

配方:川貝(bei)母、蜜款冬(dong)花、麥(mai)冬(dong)、蜜紫苑(yuan)等。

制(zhi)法:以水煎透,去渣(zha)再熬濃汁(zhi),煉蜜為膏。

功效(xiao)與(yu)作用:養陰潤肺(fei),止咳(ke)化(hua)痰(tan),生津降火。

4、助胃膏

配方:黨參、白(bai)術(shu)、白(bai)茯苓、灸甘草、丁香、木香、白(bai)豆蔻、山藥、煨肉豆蔻。

制法:共研粗末,加水煎熬,去渣(zha),合并濾(lv)液(ye),濃縮為膏。

功效與作用:溫中健胃,治脾胃虛(xu)寒吐(tu)瀉。

5、蒼耳音

制法:蒼(cang)耳(er)取新鮮(xian)連根帶葉者10斤。洗凈(jing),切碎,煮取汁、過濾,濃(nong)縮成膏。

功效與作(zuo)用:治(zhi)風濕性關節疼痛(tong),也(ye)可用治(zhi)頭痛(tong),鼻(bi)流濁涕等。

夏季吃膏方會上火嗎

夏季膏(gao)方以清補為主,而且,夏季益氣安神膏(gao)中還加了燈(deng)芯草、淡竹葉、枇杷(pa)葉、山枝子(zi)、淡豆豉、白扁豆、赤(chi)小豆等性味平和(he)的藥材,服用不易(yi)“上火”。

夏季服膏注意事項

1、根(gen)據(ju)夏季的氣候特點,膏方原則(ze)上以(yi)清補為主,注重在健脾(pi)除濕(shi)、清熱消(xiao)暑(shu)的基礎上進行(xing)調補。

2、在服(fu)(fu)用膏(gao)方期間如發(fa)(fa)生(sheng)感冒、發(fa)(fa)熱(re)、咳嗽(sou)、嘔吐、腹瀉或其他急性疾病時,應及時就醫(yi),暫(zan)停服(fu)(fu)用膏(gao)方。

3、因為(wei)夏季(ji)天氣原因,往(wang)往(wang)脾胃功能相對(dui)較弱,所以我們夏季(ji)膏(gao)方調理,一定要特別注意健(jian)脾助運,適當(dang)多用一些幫助消化(hua)的中藥,比如山楂(zha)、陳皮、蒼術等等。

4、夏(xia)(xia)季(ji)天氣炎熱(re),要冷藏保存(cun)。膏方不含任何防腐(fu)劑,夏(xia)(xia)季(ji)容(rong)易變質(zhi),一定要注意冷藏。

中醫食療

出現“冬病”癥狀(zhuang)的(de)人大部分(fen)都是虛寒(han)體質(zhi)(zhi),所以也要應(ying)忌吃冰凍、寒(han)涼性(xing)質(zhi)(zhi)的(de)食物。

1、蟲草燉老鴨:冬(dong)蟲(chong)夏草15克、老鴨1只,將蟲(chong)草放(fang)于(yu)鴨腹內,加水燉熟(shu),調味食用,連食1個月(yue)左右。此(ci)方有補體內虛損(sun)、益肺腎、止(zhi)咳喘之功效。

2、黃芪烏骨雞:黃芪30克(ke)、烏(wu)骨雞半(ban)只,共燉,雞肉熟爛后,加調味品,飲(yin)湯食肉,可分3次(ci)食用。連食1月左(zuo)右。此方有益氣養肺、滋腎養血、固(gu)表防感冒之功效。

3、人參蛤蚧粥:蛤蚧粉2克、人參粉3克、糯(nuo)米50~100克。先將糯(nuo)米煮成稀粥(zhou),待(dai)粥(zhou)熟時加入蛤蚧、人參粉攪勻(yun),趁(chen)熱服(fu)。此方有補肺(fei)腎(shen)(shen)、益(yi)元氣(qi)、平(ping)虛(xu)(xu)喘之功效(xiao)。適(shi)用于肺(fei)腎(shen)(shen)兩虛(xu)(xu)型老慢(man)支(zhi)患者(zhe)。

4、姜汁牛肺糯米飯:牛(niu)肺(fei)200克,生(sheng)姜汁(zhi)15毫升,糯米(mi)適量(liang)。牛(niu)肺(fei)切塊,加糯米(mi),用小火燜熟,起鍋時加生(sheng)姜汁(zhi)即成。食(shi)之有祛痰、補(bu)肺(fei)、暖胃(wei)作用,對老(lao)人(ren)寒(han)咳日久、痰多清稀者有效。

5、四仁雞子羹:白果仁、甜(tian)杏仁各1份(fen),胡桃仁、花生仁各2份(fen),共研末。每日清晨取20克,雞蛋1個(ge),煮羹1小碗服用(yong)。此方有(you)扶正(zheng)固(gu)本、補腎潤(run)肺、納氣平喘之功(gong)效,對咳喘日久的老慢支患(huan)者較為適宜。

6、白胡椒公雞湯:公雞1只洗凈切(qie)塊、白(bai)胡椒9克(ke)、草果3克(ke)、良(liang)姜(jiang)3克(ke),加上蔥姜(jiang)煮熟,放適(shi)量(liang)食鹽(yan),空腹食用。此(ci)方對(dui)畏寒怕冷,虛羸少氣,遇寒咳嗽(sou),反復感(gan)冒,過敏性鼻炎,冬天哮喘加重等癥有效。

7、二姜豬肚湯:豬(zhu)肚一(yi)副醋泡去腥(xing)洗凈切(qie)絲、干姜10克、良姜10克、草果3克,加蔥姜放入(ru)罐內煮熟(shu),空腹食(shi)用。此方對(dui)胃寒腹冷,寒從中生,脾胃虛弱,飲食(shi)不(bu)化,慢性泄瀉,面黃(huang)體瘦乏(fa)力等癥(zheng)有效。

8、板栗羊脊骨湯:板栗12枚、羊脊骨(gu)一具槌(chui)碎、肉(rou)蓯蓉(rong)12克(ke)、草(cao)果3克(ke),加蔥姜煮熟(shu),放食(shi)鹽,空腹食(shi)用。此方對下元久虛,腰(yao)酸腿(tui)軟(ruan),腰(yao)膝(xi)冷(leng)痛,筋骨(gu)無力有效。

9、黃豆花椒湯:黃豆30克、花(hua)椒5克,加(jia)水500毫升,旺(wang)火(huo)燒開后(hou)改用小火(huo)煮至豆熟爛,調(diao)味,連湯(tang)帶豆食用。此方有健脾寬中,和(he)胃止嘔,散寒(han)止痛功效。

10、梨子川貝湯:雪梨1只,去皮(pi)切片,川貝母(mu)12克,打碎(sui),加(jia)入(ru)冰糖30克,燉湯(tang)服。適用于老(lao)年支氣(qi)管炎之(zhi)肺熱(re)干咳少痰者(zhe)。

冬病夏治注意事項

先辨體質

如果不是真的虛寒(han),如果在進行上(shang)述治(zhi)療(liao)(liao)時有外感發熱,是不太適合的。必須中斷治(zhi)療(liao)(liao),待(dai)病癥恢復后可以繼續治(zhi)療(liao)(liao)。

注意頻率和時間

比(bi)如(ru)(ru)天(tian)灸(jiu)治療(liao)皮膚起皰(pao)者(zhe),可(ke)以換穴位(wei)進(jin)行或者(zhe)暫停一次(ci);艾灸(jiu)上火者(zhe),每(mei)次(ci)艾灸(jiu)時間不宜太長,如(ru)(ru)果有便秘牙疼等表(biao)現(xian)可(ke)以暫停幾天(tian)。

先去邪氣

如果有外(wai)感咳嗽、濕氣重(zhong)的人,最好先進行調理(li)去掉邪氣再用冬病夏治辦法,可以減少不(bu)良(liang)反應。

網站提醒和聲明
本(ben)站注明“MAIGOO編(bian)輯上(shang)傳提供”的(de)所有(you)(you)作(zuo)品(pin),均為(wei)MAIGOO網原創、合法擁有(you)(you)版權(quan)(quan)或有(you)(you)權(quan)(quan)使用(yong)的(de)作(zuo)品(pin),未(wei)經(jing)本(ben)網授權(quan)(quan)不得轉(zhuan)載、摘編(bian)或利用(yong)其(qi)它方(fang)式使用(yong)上(shang)述(shu)作(zuo)品(pin)。已(yi)經(jing)本(ben)網授權(quan)(quan)使用(yong)作(zuo)品(pin)的(de),應在(zai)授權(quan)(quan)范圍內使用(yong),并注明“來源:MAIGOO網”。違反上(shang)述(shu)聲明者,網站會追(zhui)責到底。 申請刪除>> 糾錯>> 投訴侵權>>
發表評論
您還未登錄,依《網絡安全法》相關要求,請您登錄賬戶后再提交發布信息。點擊登錄>>如您還未注冊,可,感謝您的理解及支持!
最新評(ping)論
暫無評論
頁面相關分類
熱門模塊
已有4078258個品牌入駐 更新519265個招商信息 已發布1591283個代理需求 已有1357678條品牌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