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木魚是什么樂器
木魚,打(da)擊樂器,最初(chu)做為佛教(jiao)道教(jiao)召集(ji)教(jiao)眾(zhong),講經設齋用(yong)的法(fa)器。
木魚(yu)呈團(tuan)魚(yu)形(xing)(xing),腹部中空,頭(tou)部正中開(kai)口,尾(wei)部盤繞,其狀昂首縮(suo)尾(wei),背部(I敲擊部位)呈斜坡(po)形(xing)(xing),兩側三角形(xing)(xing),底(di)部橢(tuo)圓(yuan);木制棰,棰頭(tou)橄欖形(xing)(xing),形(xing)(xing)似魚(yu)。
木魚(yu)大(da)(da)小不一,音高不同。寺廟(miao)中使用的大(da)(da)型木魚(yu),正面圓徑約40厘(li)米(mi)(mi),最大(da)(da)的達90厘(li)米(mi)(mi)以(yi)上。
小型(xing)木(mu)魚圓徑僅(jin)4厘米,只在佛(fo)教法(fa)事“繞蓮”(繞佛(fo)堂)時應(ying)用(yong)。經常使用(yong)的中型(xing)木(mu)魚有(you)五(wu)種,圓徑7—16厘米。多用(yong)桑或椿木(mu)制作。在民族樂隊中,備有(you)音(yin)高不(bu)(bu)同、數(shu)量不(bu)(bu)等的成(cheng)套木(mu)魚,按五(wu)聲(sheng)、七聲(sheng)音(yin)階或十二平均律排(pai)列組(zu)合,常用(yong)于輕快活潑的樂曲中,有(you)時可獨(du)奏簡短的樂句,或用(yong)來模仿(fang)馬蹄聲(sheng)的音(yin)響效(xiao)果。廣東(dong)地區曲藝“木(mu)魚歌”的擊(ji)節樂器。
二、樂器木魚的由來故事
起源一:
在佛經中,有一(yi)(yi)個(ge)著名(ming)的(de)(de)“魚(yu)(yu)腹兒”的(de)(de)故事,說(shuo)的(de)(de)是(shi):在印度(du)的(de)(de)一(yi)(yi)個(ge)婆(po)羅(luo)門家族(zu)里,有個(ge)孩子叫做薄(bo)(bo)拘羅(luo),在他很小的(de)(de)時候,生(sheng)母(mu)就去(qu)世(shi)了(le)。他的(de)(de)后(hou)母(mu)非常(chang)刻薄(bo)(bo),經常(chang)虐(nve)待他。有一(yi)(yi)次,后(hou)母(mu)趁(chen)他的(de)(de)父親不在家,把(ba)他扔進(jin)了(le)河里,被一(yi)(yi)條大魚(yu)(yu)吞進(jin)了(le)腹中。這條大魚(yu)(yu)被一(yi)(yi)個(ge)漁夫捕撈(lao)了(le)上來(lai),拿到市(shi)場(chang)中去(qu)售賣(mai)。恰好(hao)薄(bo)(bo)拘羅(luo)的(de)(de)父親買下了(le)這條大魚(yu)(yu),拿回家中,準備烹(peng)煮。正要用刀剖魚(yu)(yu)的(de)(de)時候,薄(bo)(bo)拘羅(luo)在魚(yu)(yu)腹中唱言(yan):“愿(yuan)父安祥,勿(wu)令(ling)傷兒!”他的(de)(de)父親趕緊輕輕割開魚(yu)(yu)腹,把(ba)他救了(le)出來(lai)。據(ju)說(shuo),薄(bo)(bo)拘羅(luo)后(hou)來(lai)歷盡種(zhong)種(zhong)磨(mo)難,終于(yu)成(cheng)為了(le)釋(shi)迦牟尼(ni)的(de)(de)弟子,享年一(yi)(yi)百(bai)六十歲,成(cheng)為世(shi)界“長壽第一(yi)(yi)”。
起源二:
這個故事傳到中國以后,被演繹成了另一種版本。故事的情節基本一樣,只不過說成是:唐代高僧玄奘大師從西域取經歸來時,途經蜀地,遇一長者,到其家化齋。長者之子被后母陷害,扔進了河里,被一條大魚吞食。恰好那天玄奘大師偏要吃魚,長者只好出去買回了一條大魚。在剖魚的時候,從魚腹中救出了自己的孩兒。玄奘大師說:“這正是此兒夙愿把持佛律中不殺戒的因果報應,所以雖被魚吞,卻得不死。”長者說:“那怎么樣才能報答魚恩呢?”玄奘大帥告訴說:“魚為救孩而犧牲,應該用木雕成魚形,懸于佛寺之中,每逢齋飯時敲擊,以此可報大魚之德。”據說,這就是中國佛寺中使用木魚的由來。